编者按:自《情满风则江——校友笔下的绍兴文理学院30年》征稿启事发布以来,校友们来稿踊跃,他们回望流金岁月,追忆青春故事,对母校的脉脉深情,像风则江一样,在笔端静静流淌。从今日起,开设“情满风则江”栏目,择优推送校友们佳作。欢迎校友们继续来稿,为风则江注入更多的温情与激情,激起更多校友的共鸣。
我突然心生萌动想写篇文字描绘冯燕老师,大抵是因为在当下这个喧闹的社会,很少有东西能让人静下心来,出神地去体会这世间的美好;而与当年我念的师范母校相关的许多人许多事,却注定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轻舞飞扬的美好时刻,因此,趁着今夜雨打窗棂,就让我的思绪随着那过往的记忆飘荡一会儿吧。
那个九月鹰飞的秋天,骄阳依旧似火。经过短暂的磨合后,十月的933迎来了丰富多彩的课堂。冯燕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个温婉娴静的江南女子,在她的听力课上浅浅地讲着她那吴侬软语般好听的英语,"... ... but in Shaoxing, it rains a lot...",那天的午后下起了今天一般的蒙蒙细雨,冯老师用优美的英文描述着眼前令当年那个彷徨在浙西湖畔的我一直悠然神往的绍兴古城,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有趣;Doe a deer a female deer, Ray a drop of golden sun, Me a name I call myself, Far a long long way to run... 偶尔,在学习任务较为轻松的课间,冯老师会优雅地教我们唱起许多经典的英文歌曲来,除了这首《音乐之声》的主题曲Do Re Mi,令我记忆深刻的还有另一首更为抒情动听的Sealed with a Kiss:Though we gotta say goodbye for the summer, Darling I promised you this, I'll send you all my love, every day in a letter...

当然,我最喜欢的必定要属那首Try to Remember了: Try to remember the kind of September when life was slow and though so mellow... 或许,正是因为这首歌,才使得多年以后的我,依然对那个September,以及对那个九月里出现的老师、同学如此这般的念念不忘吧。
耳边回荡着的是多年前耳熟能详的曲子,或许,这样的老旋律在记忆中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变得斑驳、陈旧,像是西餐厅的理查德·克莱德曼,可某天突然重逢,你看到的它却依然是鲜活的,并且更加的动人心弦;你甚至会有一点后悔当时不曾细听——要是十八岁时会有人告诉你关于爱情,关于痛楚,关于信念与乡愁,这闪闪发光的小细节往往隐藏在某些让你震撼的大事件之后,这段青春,会不会因此而变成一段更为细致和充盈的年华?也许,当年的我们还是不懂,因为歌曲本身已经历了许多的岁月,所幸那时的青春,在欢乐、爱与忧愁中,有我们933的同学与老师一起共同度过。
冯老师对音乐的喜爱与修养由此可见一斑。不夸张地说,或许冯老师自己也未曾意识到,她不经意的一个举动会在那时的我们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对西方音乐多么眷恋多么热爱的种子。音乐是文化,课堂是载体,而我们的专业,英语,恰又是那座通往世界各国瑰丽文化的无比坚固的桥梁;有路可往,有桥可引,东西方文化的奇妙交融与深度碰撞,在求知若渴的我们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那时的校广播台史无前例地开出了一档英文节目,而我恰巧是这节目的负责人。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冯老师拿了一大堆磁带给我说,我可喜欢这里边的那首Right Here Waiting啦,特别是前面的钢琴伴奏,简单,唯美,又动人心弦,引人入胜!
手捻红笺寄人书,写尽无限伤春事,多年后的一个晚春,正是江南的落花时节,我的事业遭受了巨大的挫折,我的人生也跌入了无底的深渊,我至今仍能清晰地记得,那个深夜,我躺在千岛湖边一位医生朋友的医院宿舍并不宽敞的板床上,床头的CD机安静地飘出一首令我出神回味的歌曲来,歌声中我听到了战火轰隆,猩红的枪弹在呼啸,听到了人们的恐惧与无奈,人们的流离失所乃至骨肉分离,听到了美丽的青春随着战火而消失,我梦中的心爱的人儿呀,多想与你见上一面,可这又是何其之难?
淡淡的忧伤,无奈的现实,压抑的情感,那一瞬间,我竟是听的呆了。你要去斯考保罗集市吗?欧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请代我向那里的人儿问候,她曾是我最深爱的人……是的,我听到的正是由Paul Simon与Art Garfunkel及Andy Williams三人天衣无缝感人至深的绝美演唱版《斯考保罗集市》,深夜聆听,婉如天籁,低吟浅唱,万籁俱寂,凄美动人。在那一刻,我恍惚落泪。

我甚至都已记不起后来我是否向冯老师归还了这些磁带;大概率是没有的吧?因为我遍寻记忆,竟是找不到这事的后续情节。我只是记得,在之后的年华里我参加了浙师大的函授学习,冯老师依然是我的老师,教导我们如何做学问、写论文。此外,偶尔在绍兴的街头一道靓丽的倩影擦肩而过,并在身前轻轻唤我一声:Jason!蓦然回首,看到冯老师已骑着她的轻车消失在人海中。
近些年来,我与冯老师的交流主要聚集在学术方面。百无聊赖时我发在微信moment里的英文诗,冯老师看到了有时会与我讨论上几句;我写的英文浮生六计系列,其中的一篇写到高中女同学的,转发给冯老师读了后,她会在第一时间对我竖起大拇指夸奖道,Jason,不错啊!我读出了文字里隐含的那种少年人的怦然心动。。。一言以蔽之,冯老师会在这个少有人读书更鲜有人写作的年代,断然决然地给我以莫大的专业鼓励与精神扶持。
都说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而在某种程度来说我的那段青春,却因为有了众多如冯老师一般的师长们的拳拳关爱而意气飞扬。而今,岁月在冯老师、袁老师和933的身上都已烙下了时光的印迹,我们都已青春不在,在学术领域一骑绝尘纵享国际丝滑般盛誉的我们933班主任余老师,也已是褪去了当年那张英姿勃发的脸;但老师们的笑容与鼓舞,同学们的热切与亲情,依然在我夜深人静茫然若失的黑暗里,像是一道光,照亮并温暖着我的此后余生。

在流转的时光中,冯老师的教诲如一泓清泉,似秋夜明月,静谧安详;在记忆的画卷里,她的身影是一抹柔和的光晕,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感恩她在我迷茫之际的轻声细语,如春风般拂过我心田,感激之情如繁星点点,汇成无尽的夜空,又如繁花盛开,在心底永不凋谢……
愿老师们的岁月永远如星河般灿烂。
作者简介:
江平友,男,1975年出生,绍兴文理学院96届英语,历经高校与中学一线专业英语教学,曾作为绍兴市高校教师代表考察、就读于西澳洲中央科技学院(Central TAFE),曾出任绍兴地区多家知名企业的首席翻译,并应邀为浙江省内外多所学校做过多次英语教学交流、讲课及讲座活动;曾为嵊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嵊州市社区学院等多家党政机关团体提供现场口笔译服务;曾为宁波大学等多家单位做过多次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培训讲座;曾为嵊州本地的银行、酒店、医院及领带服饰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做过职员英语能力提升的系列培训授课活动;曾多次主持美国、德国、加拿大、韩国等国际学校友好访问本市中小学的欢迎及欢送仪式;现任教于嵊州市高级中学。

投稿方式
要求:电子文稿(word格式、小4、仿宋体、行间距20)
电子邮件发至:100@usx.edu.cn,并请在邮件主题栏注明“情满风则江”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