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师恩铭记心中留 教坛耕耘四十秋

2014-10-28 3980

因我从小喜欢画画,大概受我母亲影响,母亲逢年过节,经常给街坊邻居剪一些窗花,以示喜气吉祥,也是我的启蒙老师。读初中时,中饭后常到学校河对岸操场旁的图书馆看书,当时图书馆沈定庵老师(著名书法家)对我们学生总是和蔼可亲,他所书写的汉字非常漂亮、独特,刚柔兼备,篆书和隶书的综合体。中国画沈老师也出手不凡,铺纸、研墨、提笔,一挥而就两只白鹤相互顾盼,栩栩如生,傲立在千年古松旁。沈老师高超的书法绘画技法,更加激起我浓厚的兴趣。从此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就临帖练书法,临摹《芥子园画谱》当时用菜油灯照明(盘子放上菜籽油,里面放进两根灯芯即可),有时画得入迷连头发烧焦了也不知。第二天还是母亲告诉我的。我的初中班主任赵章正老师特地来家访,与我母亲商量,根据我对绘画的爱好,建议报考师范学校,于是我第一志愿报考了绍兴师范。

师范入取名单记得张贴在胜利路绍兴亿中门口,大红的纸上清晰地看到了“王富根”三个字。5991日,怀着喜悦的心情,跨进了绍兴师范学校的大门,走进了622)班教室,班主任汪彩珠老师,齐耳短发,年轻干练,一口普通话,热情地接待我们,翌年学校搬迁到柯桥阮社原绍兴医专的校区。

那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各种物资匮乏,尤其是粮油、农副产品,基本上都要定量限购,师范生好在能享受政府补贴的人民助学金定粮,同学间相互调剂,好多女同学的饭票都是支援我们男同学的,纯洁、真挚的同学友情,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曾记得又一次学校发给我们每人一只饼,同学省下来送了我一只,我第二天(星期天)早上三点半就起床,披星戴月,从阮社至柯桥,依公路进西廊门,再到昌安门。到家忙把两只饼,一只给了母亲,一只给了卧病在床的父亲。看到父亲饥肠辘辘的样子,我脸上止不住流下的是同学友情、父子亲情,甜酸交融的泪水。。。。。。。。。。。

绍师求读三年,是我受益匪浅。最大的是遇到了好老师,美术教师王以强老师,他可亲可敬,教态和蔼,要求严格,绘画技艺精湛。据说王老师是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大师的入门弟子,让我们仰而敬之。

那时好在老师学生同住学校,有幸我担任美术课代表与王老师的接触机会渐渐多起来,他用家乡特有越剧韵味的语气,经常肯定我美术作业的优点并指出不足之处,有时亲自拿起笔进行修改,作品的效果就出来了,真奇,这就是良师。有时老师下班了我就把同学们的作业交到教师家属院,王老师家里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画,有徐悲鸿大师的《奔马》、李可染大师的《牧牛图》,还有老师自己创作的中国画、优化、水彩、水粉画、静物写生、人物素描等等,真是琳琅满目,目不暇给。桌上海摆满了自己家人的泥塑头像,是一座家庭美术博物馆,当时觉得太神奇了。

我们各班的美术课代表还参加了校美术兴趣小组,师从王以强老师,那时从学生宿舍出门,大约向西笔直走50公尺,学校大门口那幅毛主席挥手的巨幅壁画就是老师亲自绘画的作品。当时我们几个学生打下手、调颜料、提笔,大面积的色块也放手教我们几笔,色调不够统一,王老师又教我们如何掌握色度,从而提高了我们的绘画实践能力。初夏的傍晚,夕阳西下,阳光穿透在河边那高大的柳树间,倒影在那宽阔的江面上,远远望去一片绿色的田野,点缀着白墙黑瓦的村落,好一派美景,此时王老师叫我们带好画具去实地水彩写生,王老师用铅笔把画面近景、中景、远景的位置布局好,然后用大号水彩画笔蘸清水在天空背景与江面上迅速涂几笔当画纸潮湿未干时,紧接着将浓淡深浅不同的红橙色着上去,看着它渐渐渗化,觉得与眼前真实的晚霞如此相似、逼真,而且更概括、更美。不一会儿老师把一株高大的柳树作近景,把旁边的一座凉亭移植到半遮在柳树后面作中景,江对面大片绿色田野和村落就是远景,最后王老师还在柳枝间画上几只小鸟,使之画面更加生动、更有情趣,老师说这叫艺术加工。随后,我们各自分散写生,老师逐个辅导,尽心尽职,一丝不苟。

王老师和我们学生相处很随和,记得我们一起参加三秋劳动,割稻割得满头大汗,脱衣服时竟发现老师领带当皮带用,还发出了爽朗的笑声,劳动之余我们还在江边游泳、摸螺蛳给老师做过酒菜。后来不知学校搞什么政治运动,我们学生也不清楚,只看见学校食堂贴满大字报,其中有一幅是王老师画的漫画大字报,内容是一只鸭,领导吃鸭肉,老师吃鸭头颈,员工吃鸭脚爪,学生吃鸭毛毛,数日后就不见王老师人影,链家属也迁走了,直到文革后期从《宁波日报》一则消息看到王以强老师在宁波地区越剧团工作。择日去海曙大梁街地区越剧团团部,王老师和师娘盛情邀请,共进晚餐,看到老师还是那么善面随和、豁达大度,真是令人敬佩,现老师以作故,愿他天堂安康千古。

第二任美术教师是冯俊臣老师,冯老师头理大包头,脚穿一双咖啡色尖头皮鞋,语言不多,是一位比较严谨的师者,擅长于版画,尤其是套色木刻为佳,课余时间经常到他工作室(图书馆旁的厢房)看冯老师作画,有好几幅版画作品发表在《安徽画报》上,有时老师也带我们在阮江边写生,回校后,冯老师就构思一幅农民在江边船上《捻河泥》的情景,制作成黑白木刻,第二天就刻好,然后均匀上墨(印刷油墨)放纸拓印,一幅带有浓郁绍兴水乡风情《捻河泥》黑白木刻作品形象出现在眼前,我从冯老师那里学到了木刻创作的全过程,事后老师还送了我一幅,至今还保存着。

承蒙各位美术教师的辛勤培育,是我增长了很多绘画的基础知识,学会了不同画种的基本技法,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功底。

转眼间,三年师范生涯结束了,629月中旬,由缪明老师带领我们九位同学,乘火车前往宁波市教育局报到,从此走上神圣的教育岗位。从镇中心三年级班主任做起,兼语文、美术学科,后调至公社中学任负责人,兼语文、美术、地理学科,不久文革开始,每天都要早请示、晚汇报“三忠于”,都要“请”毛主席画像。学校的操场上我先画了一幅(高5米,宽3.2 米)《毛主席去安源》的巨幅油画,当时得到工作组的肯定,不久移挂到镇解放路百货公司楼面上,群众反响好。后来用同样大小尺寸又画了一幅《毛主席在北戴河边》挂在学校礼堂,接着附近粮管所等单位也邀请我去画,其他也画了一些京剧样板戏的杨子荣、李玉和、郭建光以及《闪闪的红星》潘冬子肖像油画,在师范学习的美术基本功得到了初步的应用与发挥。

768月调入宁波慈湖中学,人专职美术教师,兼部分教务工作。学校背靠瞰山,面临慈湖,风景唯美,带领学生写生,进行创作。学生创作的版画《慈湖风光》获全国少儿美术作品大赛三等奖,多位同学在省市少儿美术大赛中获奖。美术教研活动,在奉化溪口写生作品,回来进行钢板画创作,四幅《溪口风光》发表在广东《文坛报》上,关于《蒋介石逃离大陆的前夕》一文中的插画,平时也为少年宫的刊物提供一些题图、尾花。曾在《宁波教育报》、《宁波晚报》、《绍兴晚报》发表、根雕、粉墨画、柯岩风景速写作品。根雕作品大都是动物之类如骆驼、袋鼠、长颈鹿、孔雀、海狮、蜗牛、雄鹰等。根雕七分根,三分雕。主要保留根的原生态形状和天然的肌理纹路,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来进行形象思维。我两件人物根雕作品颇为得意,一件是《老寿星》、一件是《非洲女郎》作品被选送到美国洛杉矶展出,后被一家艺术公司收购。

898月调入宁波十一中学,任专职美术教师,期间创作了绒贴56个少数民族少儿形象。创作了粉笔雕《各族人民歌颂党》以及体现民族传统的剪纸作品。

平时课堂教学中,尽量发掘学生的美术个性,根据学生的各自特长加以创新教学,例如利用油水分离、互不相融的物理现象,是否可应用到绘画之中,我就开始从画风景画入手。用4K的水粉纸,钉在画板上,先用铅笔在画面的主体位置勾勒出黄山迎客松的轮廓,然后大胆用黑油墨迅速把迎客松画好,感觉黑乎乎的,而后右方的莲花峰,则要注意山峰的立体感和岩石的质感以及光线的明暗,这时油墨要用得虚,然后用深绿的水粉颜料点缀迎客松,并用紫蓝色的水粉颜料来画莲花峰,当然不是机械平涂,这里就告诉学生,有绘画的技巧所在,最后用清水,有所侧重地冲洗画面,不到几分钟,画面就会出现扑朔迷离般神奇的肌理效果,学生们顿时,激情大增,增强对绘画的兴趣。你看那独特的黄山迎客松,因气候湿润、雾气重,浓重的墨绿色松针神奇般显示出来,而背景莲花峰的光感、质感也相当逼真,并拉大了与迎客松的空间距离,使其更具自然美。大约在90年代共创作粉墨画《黄山风光》五十幅并在校园礼堂展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的美术创作的欲望。后来这些作品有到民进宁波市委会会议室展出,受到民进市委会领导好评。另有中国画《春酣》、《春色满园》、《蓬莱三岛》、《山水人家》作品多次参加省市民进会员书画作品展览。撰写论文《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效应》,在省中学美术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上代表宁波市向大会发言,此论文在93年获中日少儿美术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美术教育之我见》一文获96年中国基础美术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美术传记入选《中国青年艺术家词典》,美术论文入编《全国中学教育论文集萃》,书画作品入集《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97年教师节荣获宁波市王宽诚育才奖,98年评上中学美术高级教师,200110月退休后受聘于宁波联丰中学美术专业班教师,主教素描和水粉写生。

光阴如箭,当时初出校门的师范生,从古越山阴至明州,教坛耕耘四十秋,至今退休也有十二年。然而,三年的师范生涯在我一生的教育岗位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我智力开发、师德培养、教书育人的业绩,都离不开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亲切关怀,至今记忆犹新,老师的恩德使我永远铭记在心中,思慕怀念。祝老师健康长寿,阖家幸福,愿母校长足发展、兴旺发达

绍师622)班 王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