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一别三十五年,今晚,我重返宋六陵,静静的坐于茶山的一方青石之上,守候那天上的一轮夜月。
八月,夜晚,赏月最佳。
今夜无眠,拥月入怀!
我仰望宋六陵的月光——遍地的淡淡月光与一段厚重的历史紧紧相连。南宋自高宗立朝至帝昺投海,立九帝,经153年,而宋六陵中的六位皇帝相继在位时间共计148年。六陵主人的历史,构成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史。南宋的数百年,是一个家弦户诵、读书成风的时代。开
我仰望宋六陵的月光——遍地的溶溶月色与我们的一段青春岁月紧紧相连。宋六陵曾为后周的泰宁寺所在,四面环山,峰峦起伏,山朗水润,东有青龙山,南接紫云山,西靠五峰山,北倚连雾山,依风水之说,是块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宝地,当年被宋高宗赵构选择作为皇陵所在,下诏改赵家岙为攒宫,因有层层山峰相拱,青龙白虎保卫,适宜修建皇陵、埋葬先帝。宋六陵的四季,春山妖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宋六陵的风景,当然,宋六陵生活过,最过目不忘的景物该是这里的松林了,穿行于宋六陵的松林,乔木千仞,古树参天,岩扉松径,蒺藜缠绕,那是南宋时期栽植的古松,历经千年风雨的淋晒,枯枝盘结,苍干嶙峋,宛如一位饱经风霜的百岁老者,满脸上是刀刻的留痕,让人肃然起敬!山风吹过,松涛声声。我的一位同学惊奇的说:“第一次知道了山里的风声是松树的吼叫声呐。”我笑着回答:“这里的松树是有年龄的,有脾气的!”
晨昏朝夕,幽深静谧的宋六陵,山水景色惹人爱怜!每当暮色降临,步出校门,走向前方,高低起伏的山峦峰巅,影影绰绰的远郊荒村,若隐若现的幽坊小巷,绵延前伸的古纤道,一切都让人感到大地的活力与生命的欣悦。
春夏秋冬,宋六陵的花事极盛,步出校门,极目郊野,茶园青翠,田野里野生的各色花卉蓄势待发,黄白相间的野菊花星星点点,包裹了山野,从溪涧山坡一直无节制地蔓延向树木蓊郁的山腰,花朵虽细小,却衍生出一片花海。每当秋高气爽天,我们总是在校园的松林里,抬头望天,观赏漫天的薄云从近处的山峰之顶轻柔滑向远方的峰顶,我们总是在课余时间带上书本到茶园小径里散步诵读,有清风明月作伴,听云雀和蓝鹊的歌声在田野回荡。这样的读书环境是哪一所设立在城市中心的大学都不具备的。
我仰望宋六陵的月光——遍地的清清月影与我们昔日的读书生涯紧紧相连。任岁月过去多少年,心中总会想起寒窗苦读时候在宋六陵度过的那一段难忘的大学岁月,就会想起自己曾经拥有过的最宁静的读书写作时光……宋六陵之内,自成一方读书研读的小天地。学校的图书馆里,环境静谧,管理图书借阅的老师至今印象极深,她们细致地摆放每一本书架上的图书杂志,面带和蔼的笑容。我们端坐书桌,呼吸平静,如果此时有一根针掉落到地,那也是多余的一丝噪音。累了,抬眼往窗外西边远天望望,得到片刻的休息。与宋六陵的结缘,在这里翻阅的无数写到宋代历史文化的书籍,深深影响到我对后来人生之路的选择,在我攻读研究生的时候,挑选专业方向时,我毫不犹豫选择了研究宋史宋画之路。宋六陵赠与我的是一世受用的精神财富!当我站在颓败的昔日图书馆旧址前,昔日图书馆的四季晨昏之景,一一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此时,市声消隐,四周宁静,耳畔仿佛生发出一丝深邃而辽远的读书之声……我在这里读书、抄书,陶醉于书海荡舟之乐中,领略到了书香之奇美。我在宋六陵的读书生活持续了整整三个春秋,当我完成学业挥手作别宋六陵回返家乡时,我对这里的教室与图书馆产生了深深的思恋之情……
我缓缓走过图书馆旧址,来到我们中文科的教学楼之前,眼前闪现出一个个夹带了讲义夹来教室授课的老师的亲切面容。讲授鲁迅研究课的
置身这宋六陵,举目抬头,就是连绵的山峦与绵密的山林。月亮高高的挂在天空,天空犹如浓墨般的厚重,映衬得月光更加的皎洁明净,充满质感。踏月而行这一片曾经做过大学校园的地方,依稀可闻当年隆隆的炮声,不由得让人生发出历史的情怀。山高水长,谷静月明。月光流泻,下照无眠。夜色深了,一地清辉,侧耳聆听,那清辉流泻的地上,分明传出月亮轻柔而绵长的呼吸之声……
2016年季夏一稿于会稽山阴之云门
2016年孟秋二稿于会稽六峰山麓慧灯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