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有 《大医精诚》: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早在一千多年前孙思邈就给出了答案。而对于毛水泉来说来说,这同样也是他作为行医者的标准。
求知探索,潜心教学
1976 年,刚从浙江中医药大学毕业的毛医师,进入绍兴卫校成为了一名中医老师,他笑称自己是从一个 “赤脚”医生,变成了 “全职”教师。“卫校的教学质量高是全省有名的,教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都很强。”回忆起母校,毛医师感慨万千。26岁初出茅庐,毫无教学经验的他,与不少学生的年龄相仿,“当时倍感压力,但卯着一股劲儿也就上了。”也就是那股劲儿,给了他无尽的动力。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怀揣着让学生学有所成的信心,毛医师每天坚持早晨5 点备课,晚上挑灯夜读,一天要工作 12 小时以上。对待学生,他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学生无论门第、资历皆倾囊相授。从教8 年,带了4 届的中医班,毛水泉可谓是桃李满天下,而今,两届绍兴十大名中医中就有四位曾受教于他。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他与学生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4 年,因工作需要,毛医师离开卫校来到市中医院工作,一呆便是30 年,医院的建设离不开他的辛勤操劳与付出。虽然离开了卫校这个教学阵地,但毛医师坚持教书育人,在教学之路上不断摸索。他从2007 年起接受了医院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专家指导的任务,担任脾胃病学术经验指导教师,目前已带教多人,他认为,要成为一名中医临床家,必须要注重临床实习,要贯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手段,对巩固理论学习效果,加强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技术的训练,对诊治疾病技能的培养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孜孜不倦,德艺双馨
“医乃仁术,当以济世为先” 毛医师常以此古训自勉,65 岁仍坚持在临床一线,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让慕名而来的病人络绎不绝。
一台电脑,一个红色垫枕,毛医师的诊室里干净整洁,一尘不染。医院领导为其健康着想限制病人挂号数量,但几乎每天都能遇到许多远道而来的患者没有挂到号,毛医师都为其补号,认真把脉就诊。一天30 个标准,超额看50 几个病人,连中午休息时间也在为病人看病,这是家常便饭。一位在毛医师就诊的病人这样说道:毛医生这么有名的中医专家,且没有一点专家的 “架子”,耐心而细仔,有时看到他连中饭也没吃为我们看病,着实让我们感动。 “病人来就诊,医生应该在病人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刻,让他们感到温暖和关怀。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用最少钱,让病人获得最好的疗效。”毛水泉这样说。在他看来,病人从医生那里受到的礼遇,堪比一剂良方,不仅减轻病人生理上的疼痛。而他也一直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些朴实的道理。
四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孜孜不倦,毛水泉用 “没有一起投诉,没有一面锦旗”来总结自己的行医生涯。 “没有一起投诉”,这是病人对于他“大医必大儒”的肯定,“没有一面锦旗”,是他浩荡之胸怀、仁善之心肠的体现。
敢于钻研,精益求精
无迹方知流光逝,有梦不觉人生寒,毛医师行医40 余年,敢于钻研,不断探索,他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在学术上笔耕不辍,于临床实践中探索不止,收获颇丰。他先后在脾胃病的临床表现、临床发病率及组织改变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曾获得绍兴市科学技术协会优秀论文二、三等奖四次,主持完成二项科研成果。2004 年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晚期癌症以调补脾胃法论治》被评为第二届全国中青年优秀论文二等奖。在国家级、省级医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 余篇,主编 《越医讲坛》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中医正骨入门》由金盾出版社出版。被 《中国中医药科技》、 《光明中医》、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平聘为特邀编委。
正因为毛医师几十年在中医领域中不断探索,尤其是他在脾胃病专科中所取得的成就,使他成为绍兴市医学重点学科(脾胃病)带头人。“疾病的发生,正虚为本;脾胃虚损,百病始生;治疗疾病,扶正固本,注重脾胃为先。”他擅长治疗如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脾胃病疾病,并认为,中医讲辩证,西医讲辨病,二者要结合,不但要利用现代医学检测手段,还要 “因人、因时、因地、因症制宜”,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注重中药的药理、药化研究及治疗应用。 “中医需要反复推敲、细细琢磨。”毛医师坚持精益求精,做到最好。
在医、教、研中,毛医师始终坚持立足于中医,将自己的全部精力致力于中医的研究。在中医发展的道路上,默默地耕耘,并期盼着中医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并发扬光大。
(谢盈盈 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