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校友简介:
丁忠兵,江西贵溪人,职业画家。就读毕业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中国画专业,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书法学专业,师从著名画家范曾、陈玉圃,杜滋龄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龙虎山》国家特种邮票设计者。
丁忠兵:走进古人,心有所托
“艺术家应该有自己的情怀,应该是正能量的寄托,一部优秀的作品应该是干净的、安静的、有自己境界的”
恩师范曾先生为丁忠兵书画展题词
提到丁忠兵的画,不同于一般的中国画。他的作品不是一般古典诗意的山水田园,亭台楼阁,二十一个充满现代感和生命力的美术世界,在他的笔下,任何作品的元素都会融入自己的感情和格调,成为有性格的精灵。
“艺术是一个特殊的门类,她是一个把现实生活变得神圣的过程,它不会和现实生活处于同一层面,否则艺术的灵魂就没有超越性。艺术不是表现深刻思想的载体,因为任何思想观念都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变为历史。艺术家应该有自己的情怀,应该是正能量的寄托,一部优秀的作品应该是干净的、安静的、有自己境界的。”丁忠兵说。“每个人表现艺术的手法不一样,我也没有刻意去形成自己的风格,如果一味地追求某一种风格,它可能离你更远。”
书法画画相得益彰
写写书法,画画画儿,丁忠兵从来就不是单一的人,他的作品完全不局限某一类,他的题材广泛,包括山水、人物、花鸟,且都极具功力,作品中的笔墨画路和语言风格都很独特。但是问起他的个人风格,他总是谦和地笑着说,“艺术的风格或者艺术的表现手法,它是慢慢形成的,不是一天两天练成或者求之即来的,也没有捷径可走。艺术风格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的画面风格只是我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我自己的风格还没有最终定下来,我现在就是比较随心地画,没有说一定要画成怎样。”
这些年来,丁忠兵一直高仿古人之名作,包括故宫博物院里的一些馆藏之作,例如文徽明,唐伯虎等先人的名作,如果要是认为这知识一般意义上的临摹,那就是大错特错了,为了追寻先人的笔迹,丁忠兵会做大量的功课,要研究作品的尺寸,纸张要求,色彩、着色,甚至还要做旧,而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他要翻阅创作作品的年份,在那个年代,有什么风土人物,有什么重大事件发生,因为他要了解画家创作时的心态和情境,而当一切完工之时,他还要在提拔、盖印和留白上下功夫。
丁忠兵说:“一个优秀的画家,应该是全面的,不管是书法还是篆刻都该涉猎,有人说我是在模仿,其实我是要找到做旧的笔墨语言,看看自己的艺术有没有出路。”他找到了自己的出路,甚至在书法上也探出了一条不寻常的路,丁忠兵的书法作品获得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
对于自己画画上面的长足进步,丁忠兵认为得益于书法,书画同源。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在题《枯木竹石图》中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当代中国书法的发展是建立在古今中西这个坐标上的,书和画从来就不是割裂开的,书法中的运笔、构图和美感,跟绘画时的运笔、构图和美感是共通的。书法与作画既在本源上共通,又在应用上共通。
看古书、了解诗词歌赋,研究篆刻,这些和艺术相关的门类,丁忠兵都有所涉足,这也让他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他在创作中不断地思考、比较和实践,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书法风格,并把现代感和时代性都融汇在自己的书法语言中。所以他创作的作品有种鲜活的生命感和可呼吸的清新感。
他的书法把更多的文化体验及审美经验融入到构图之中,使得书法在奇雄中有开合,在浑然中有纵横,从而在笔画层面将水墨对人心灵上的亲和力与视觉上的冲击力整合在一起。在创作时,他既不一味摹古,又不像新文人画那样调侃变形;既不抛弃传统笔墨的渲染,又注意抒写新的情感和意象。他以自然、温暖的细节,表现出精神的博大以及对现实人生的审视。
笔墨是画家追求和修炼的课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笔墨修炼的核心是书法艺术的练习,不练书法很难达到笔墨情趣的把握和表达。线条是中国画的重要元素。正是带着这样的心境,2013年,由其设计的《龙虎山》特种邮票在全国发行,这是龙虎山风光首次登上素有国家名片称号的中国邮政邮票,也正是由于这套邮票的发行,使得龙虎山天师府被国家民宗局正式认可为道教祖庭,对进一步提升龙虎山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丁忠兵说:“因为是家乡人,能够画龙虎山感到高兴,前前后后我也经历了大概一年半的时间,画了大概一百多稿,反反复复。邮票设计对我自己艺术的提炼可以上升到一个里程碑的角度。”
“要想画好画,先要做好人”
丁忠兵自幼喜欢绘画,让人吃惊的是在读大学之前,都是无师自通,说明他在绘画技法上有很深的造诣。他不尚无的放矢、不玩无病呻吟,而是努力追求作品的高逸和凝重。他的感情既深沉又淡然。他的书画既简洁又繁复。他以自己的睿智和慧眼,自由自在地驰骋在自己的水墨世界,淌洋在杂花荒渚、荷田野苇中……
所以,在高考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中国画专业,师从陈玉圃先生,而当时系主任就是范曾先生。
不管是范曾先生还是陈玉圃先生都是遵从传统,文人画逐渐占据了中国绘画的主导地位是因为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作为文人们抒发自我情怀的重要载体,它是创造者最真实性情感触的流露和表达,他们以此“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繁”,充盈其间的这股“浩然之气”、“忧患意识”承接了中国流传千年的文化血脉。中国传统文化最古典、最深奥的是什么呢?就是心境和灵魂,对着二者的尊崇,是我们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别人拿不走、挖不走也带不走,它可以生发出一种正义的、向上的、感悟的力量。
师承的健康发展是国画传承有力的保障,众多大师在传承先师技艺的同时,有了自己的创新和理解,在不同时代掀起了新的风潮。因为他们明白,对中国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师承的延续需要穿越式的重新感知。艺术不食古不行,但食古不化也不行,最终要脱离古人自成一家。
丁忠兵说:“范曾先生对我的影响是一辈子的,他告诉我们‘要想画好画,先要做好人!’这绝不是喊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信念。他从不以‘阳春白雪’自居,也不将自己的作品与高深莫测画上等号,更没有拒人千里之外的距离感。”
的确,“画品如人品”。情到深处画生姿,见天地意趣之欣欣然,识人杰气宇之浩浩然。画是画家内心的体现,丁忠兵高逸清静的品格和气质,由他手中的笔,落到纸上,融进画中。也正是如此,他在艺术圈内人气颇佳,著名表演艺术家姜昆已经书画联展,范曾先生亲笔提名,姜昆说:“丁忠兵的人胸怀宽广,丁忠兵的画义气磅礴。”
当我们仔细欣赏丁忠兵作品的时候,就会发现他表达的已不仅是动物、山水等的物体本身,他自物象中抽离出来的笔墨,已含有难以言说的形而上的味道,这味道又有画家独特的神韵和情致,是画家本人的情趣神韵和思想意境。在他蕴含诗意的绘画中,那些高山、流水、翠竹、鲜花,都既是物,又是神。就连画面上的虚空留白,也同画家的笔墨一样富于表现力。心有所系,情有所寄,力有所施,智有所用。他乐观豪迈、充满激情的精神底色,如惠风拂面,日光朗照,令生命与艺术之路绚烂和美,清澈馨香。
转载自《中华儿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