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刘振兴,男,绍兴师专80届中文,浙江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学历,原诸暨市物价局办公室主任,党支部委员,诸暨市发展和改革局主任科员,曾多次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成本调查工作先进个人。
记得毕业离校的前夕——1980年7月14日晚上,我们77级中文班全体师生欢聚一堂,举行毕业聚餐话别会。会上,全班49个青春火热的“天之骄子”,或引吭高歌,或即兴赋诗,或举杯祝辞,抒发同窗三年之情,表达各自美好理想,互相勉励,互相祝福。我趁着酒兴,慷慨陈词:“志愿回诸暨家乡,终生从事党的教育事业”。
一
在绍兴师专毕业生分配会上,我与同班同学冯品灿被荣幸地分配到了诸暨的最好的高中——诸暨中学。新学期开学不久,我们的陈祖楠老师来看望我们,并且听了我的一堂语文课。陈老师充分肯定了我的教学水平,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课后,陈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你们是绍兴师专的首届学生,今年新分配进诸暨中学的有三个学校的毕业生(另外两所是杭州师专、诸暨师范),你们一定要为母校争光,为绍兴师专打造牌子。陈老师的话经常在我耳畔回响,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决心不辜负老师的殷切期望。第二年结婚后,我们放弃了妻子在市中心的单位宿舍,把新房安置在学校的宿舍里,为的就是将更多的精力花在教育事业中。
二
那是1982年11月的一天,夜里办公结束后,妻子说肚子一阵阵地疼痛,感觉是要生小孩了。当我用自行车把妻子送到诸暨人民医院住院部,办好住院手续后,想想第二天还要教书,没呆多久就回家了。第二天早晨,我照例先去辅导学生早自修,然后是两节语文课,等到这些“基本工作”做好后,我才急忙推起早已停放在教室边的自行车,怀着急切又兴奋的心情,一路猛踏来到人民医院,这已是上午十时左右。当我心急火燎地奔到妻子的病房时,只见妻子的病床是空的,同室病友不无埋怨地跟我说,你妻子是早晨七时多饿着肚子进产房的,你为什么不早点来呢?我无言以对。在产房门口焦急地一直等到下午一时多,才看到医生将躺着我妻的担架床推了出来。从医生口里,我才知道妻子已经虚脱了,她是被注射了催生素后,才十分艰难地生下了小孩;由于产程时间过长,小孩出生后不会哭,正在输氧气。我很内疚,觉得很对不起妻子。当新的一天来临时,我还是按部就班地做好“基本工作”后才去人民医院看望妻子和女儿。虚弱的妻子满脸忧郁地告诉我,医生让我到后马上去妇产科办公室。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医生办公室,被告知的竟是由于产程时间过长,造成新生儿急性肺炎加颅内出血,虽经小儿科医生会诊抢救,我们的女儿还是夭折了。如当头一瓢冷水,我真的非常伤心。
三
1984年,我们终于盼来了可爱的儿子;就在这一年,我在大学时被“耽误”的入党问题也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局,真是双喜临门。第二年的有一天,我妻子的大学老师(省商业厅商干校教授)到我家作客,看到妻子经常要出差,我总是起早落夜,儿子又那么小,说起当时的诸暨商业局正好需要一个搞文字工作的干部,问我想不想去,如愿意,接收单位是没有问题的。当时,我没有过多的权衡得失,我想,我的专业就是当老师,既然我已经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就应该执着地坚守下去;况且,我的事业已“渐入佳境”,怎么能半途而废呢?妻子不无遗憾地对我说,看来你是真的要终生从事教育事业了。
时间就在有规律的忙忙碌碌中匆匆而过。我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一心扑在教书育人上。在诸暨中学的十年,我一直担任两个班的语文课,一个班的班主任,另外还担任诸暨市初中语文教研大组成员,诸暨中学初中语文教研组长,党支部委员、年级组长等职务。工作是很辛苦的,但我心甘情愿。当年的诸暨中学,高中部与初中部并驾齐驱,学校领导对初中部十分重视,校长亲自分管初中部工作。而且处于“北门”的诸暨中学初中部与处于“南门”的城关中学初中部“南北对峙”,公开竞争,暗里比拼。而我无疑是诸暨中学初中部的一块招牌,无论是历届“中考”,还是各项学科竞赛,我都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市级、校级先进集体。每逢招考新生或插班编班,不少家长都慕名想把自己的子女编到我所教的班级。我自己也多次获得了市级、校级先进称号。1987年,我被聘为第一批中学一级教师。在百忙之中,我通过考试,参加了浙江教育学院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职函授,取得了大学本科文凭。就这样,我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贡献给了诸暨中学,贡献给了诸暨的教育事业。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对于教育工作,我真的干得很“给力”。
四
后因某种原因,我调到了当时的诸暨市物价局,后来物价局与计委、协作办等部门合并新组建为诸暨市发展和改革局。凭着那颗对事业认真、执着的心,我很快完成了从教师到公务员的角色转换。屈指算来,我已在政府机关工作了20个年头。在这20年里,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我还是那样的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这20年,我几乎每年都会获得各级各类先进荣誉,其中先后七次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评为全国成本调查工作先进个人。我早已由“半路出家”的物价工作门外汉成为一名“老物价”了。
五
我的三十多年就在这样的平凡中一路走来。我常常想,我们同学中尽管不乏省部级、厅局级等各级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但更多的则是默默无闻地工作在第一线的平凡者。作为“凡夫俗子”,我们都曾经努力了,我们没有辜负“宋六陵”的辛勤培育,我们都为这个时代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回首自己的人生历程,我们无怨无悔;直面未来的悠悠岁月,我们从容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