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风采

俞可平做客风则江大讲堂第300讲

2018-04-09 5461

   “我一生中上过四所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所。她不仅是我就读的第一个大学,也是我学术生涯的起点。”4月2日下午,以“感受名家风采,共享学术盛宴”为宗旨的风则江大讲堂迎来了继往开来的第300讲。著名学者、政治学家、我校政史81届校友俞可平教授带来了题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的精彩讲座。校长王建力主持讲座。  

  “破四旧与打群架”“尊孔与轻孔”“‘女权’与‘女德’”……讲座伊始,俞可平分析了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对立的、截然相反的文化与价值观上的冲突。“现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在矛盾中发展转型的特殊时期,说明我们的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争论、冲突。”俞可平从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领域开展的几次大讨论大争论、争论背后隐藏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冲突的根源、中国文化转型未来的走向三个方面阐述了他对中国文化转型的思考。

  俞可平指出,在当今中国,出现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两种相对应的观点,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国现在正处于全面实现现代化与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双重时代背景之中,全面实现现代化要求中国社会发展起与现代的政治经济生活相适应的价值理念和知识体系,而积极参与全球化则要求中国文化中发展起一套与人类普遍价值相通的文化理念。因此,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双重变奏下,中国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极其错综复杂的局面。同时,中国的全面现代化呈现出两条主线,一条是中国落后的经济文化局面必须改善,国家要富强;另一条是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保持民族独立。在这两条主线的支配下,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学习西方与保持自主、西化与反西化、美化与反美化的激烈交锋和反复争论。
  俞可平认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已经基本完成。从形态上来说,在现代化与全球化双重变奏中形成中的中国文化,由三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和文明要素组成。即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近代文明和马克思主义传统,正如传统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教合流一样,当代的中国文化也由上述三家融合而成。

  讲座最后,俞可平还和现场学生进行了互动。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风则江大讲堂300讲圆满完成。讲座开始前,大家还观看了微纪录片《没有边界的文化  没有校门的大学——绍兴文理学院“风则江大讲堂”》。

  风则江大讲堂自2005年创办以来,以“感受名家风采,共享学术盛宴”为主旨,以“人文性、学术性、普适性、开放性”为定位,广邀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正如王建力在主持时指出,风则江大讲堂为繁荣学术研究、活跃校园文化、塑造人文精神、服务绍兴文化强市建设作出了积极努力。
  风则江大讲堂至今已有17余万人次现场聆听演讲,20余万人次观看视频直播,网络视频点播超过22万人次,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形成了校园独特的文化品牌。人文学院的李怡琛同学表示,听了这么多期讲座,就像真正与多个大师进行过对话一样。大讲堂使她开拓了视野,了解各个领域专业的前沿知识。李怡琛说:“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鲁迅、托尔斯泰、周恩来、这些名人的讲座,听关于他们的伟大和平凡,自己很是感动。”人文学院的何意表示听了多场风则江大讲堂举办的讲座,感觉获益良多。每期风则江大讲堂的主讲人经历都很丰富,学识广博。每一场讲座都有自己的主题风格,在给你传播知识的同时,你也能从中领悟到很多的人生哲理。希望自己今后还有更多机会能够去风则江大讲堂听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边惠同学表示风则江大讲堂就像一个充满未知的教室,在这里不仅近距离感受到了大家风采,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从不同的视角认识事物。
  历经十二载,风则江大讲堂先后被评为“首批浙江省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品牌”、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被誉为“没有边界的文化,没有校门的大学”。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n0620xjkzcg.html

invi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