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和畅堂”的风——法律99 傅海英

2019-05-28 7596

说起和畅堂,一般指绍兴两个地方:一是秋瑾故居;二是秋瑾故居所在的一条小路。据说和畅两字,就取自绍兴另一位先贤——书圣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惠风和畅之意。对绍兴文理学院的学子来说,和畅堂还意味着是曾经挥洒青春、放飞梦想的地方。

1999年,我考入绍兴文理学院和畅堂校区,对公平正义的向往,选择了法律专业。就读大学之前,我已经工作了几年,因为内心渴望学习充电,才又走进校门,加上离家近,选择了走读,这使我的大学生活,显得有点与众不同

我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完全融入大学生活,除了上课、自习和考试,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很少参与大学生活动。除了有一次例外,那就是学校组织大专辩论赛。作为一名法律专业的学生,未来有可能成为一名律师,这个赛事,自然对我充满了吸引力。我们翻开百度,可以了解到:

“1988年,某个仲夏之夜,在毫无先兆的情况下,央视在黄金时间播出了一档特别节目,8位身着正装的轻年男女分为两组,就一个名为旅游开发是否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问题坐而论道,挥斥方遒。这场比赛是现代华语辩论首次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对阵双方分别是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自此,华语辩论为大众所了解,特别是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进入了其茁壮成长的黄金时期。

这是对当时大学校园大专辩论赛盛行的最好诠释。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在很多人眼里,大专辩论赛确实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人们相信辩论是为了真理的时代,特别是复旦四辩之一蒋昌建在总结陈词时引用顾城的诗: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不仅成为了华语辩坛不朽的经典,也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无法抹去。

当时,我不仅是一名学法律的学生,也是个诗歌爱好者。如此睿智、凝练、激扬的文字,自然搅动了我的思绪。辩论,除了文字表达能力外,还需要极强的逻辑和说理能力,刚好那年我因为喜欢《逻辑学》老师纯正、和煦的北方口音,上课特别专注,《逻辑学》竟然考了全班第一。

诸多因素鼓励和增强了我这颗跃跃欲试的心。

报名参赛后,我们组成了三人辩论小组,记得当时的辩题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作为正方,我是最后一辩。于是,第一时间跑去本部图书馆查资料,三个人讨论,然后扬扬洒洒地写了一篇总结陈词,自认为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例子。开赛时,怀着忐忑之心,坐在辩论席上,看着反方有理有据的反驳和咄咄逼人的气势,把我的同伴辩得节节败退,眼看就要输了,总算轮到我作最后总结陈词,我把花了几个晚上的总辩词,和背了无数遍的辩论稿,以正气凛然的气势,驳斥了反方,并像一名站在法庭上的女律师一样,作了全面阐述,似乎显得无懈可击。果然,我们的总结陈词,力挽狂澜,经评委老师和同学们评分,赢得了这场辩论赛。这次经历,使我坚定了一个信念:胜利总是青睐有准备之人。我们三人也为此免试当上了学生会宣传干事,并一直致力于宣传工作。

教《法理学》的老师告诉我们,世界各国沿用的法律体系基本上可分为两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中国内地采用的是大陆法系,但又是有自己社会主义民主特点的法系。

教《婚姻法》的老师说,西方法律与中国法律最大的区别,西方社会更注重契约精神,包括婚姻制度,也就是一纸婚约。

教《检察业务》的老师说,一定要讲究程序,有时候内容是合法的,但因为程序不合规,也会造成整个事件的不合法。

教《经济法》的老师说,如果你掌握了法律,又掌握了英语或会计,你就可以插上飞翔的翅膀。

······

每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的谆谆教诲,对当时的我来说,相当于三观的重塑。

我喜欢法律的条条框框,是因为它清晰、有边界。在很多人眼里,法律是刻板的,但它毕竟还有自由裁量权,所谓法不容情,很多时候也是为了更大的爱。

戴着镣铐跳舞可能是每一位法律工作者遵循的内心法则。虽然后来我与法律工作擦肩而过,但老师们教给我的人生信条和谆谆教诲已深刻于心,就像每次走过和畅堂,忍不住进去瞧瞧,一股穿堂风吹来,似乎清风徐来,又剑气如虹。

invi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