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初见到吕国钢,是在他的画室里,他正在创作一幅人物群像画,叫《丝路新语》。初稿中,林林总总描绘了数百个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人物,参差多态、蔚为壮观。这是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项目,吕国钢要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一幅三米乘六米的巨作,在一带一路的主题下,他采用工写结合的方式,将柯桥中国轻纺城的贸易场景和模特走秀的场景有机交融,构成了一幅各国人民友好贸易往来的画面。
和我们印象中不一样的中国人物画
吕国钢的画以人物居多。他的画很独特,和我们印象中传统的中国人物画不太一样,明明用的是中国画的笔墨,画出来的人却一个个都很写实,头发、眼睛、眉毛、皱纹,各种人物细节逼真到你第一眼见他的画,就会不自觉地被画中人深深吸引。
这种独特的画面呈现源于经年累月的思考。吕国钢致力于当代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其中,如何将西方绘画的写实造型与中国画的笔墨语言相结合,是他一直以来承继画坛前辈探索的课题。“造型本身,有可信度、解读性和时代性的,在时代性上我们要加强写实人物画的一种表现。”吕国钢从学习当代浙派人物画入手,比较南北人物画派的特点和异同,在艰苦的历练中深深体会到中国画笔墨的奥妙,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艺术观和笔墨观,从传统的艺术门类中汲取养分,融会贯通于自己的绘画艺术之中,力求曲径通幽,厚积薄发。
/作品《小镇姑娘》/
近年来,吕国钢的作品屡屡参加全省、全国各项大展,如作品《清夏》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小镇姑娘》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我们》参加建军八十五周年全军美展等等,一幅幅作品、一个个奖项也奠定了他在绍兴美术界的位置。
一匹名副其实的千里马
和所有专业自兴趣始的人一样,生长在曹娥江畔的吕国钢从小热爱画画。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家庭条件并不允许他在绘画上进行过多的展开。而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少年来说,贫穷并不能成为压抑兴趣的理由,偶得的小人书成为了他的珍宝,得到一本便无休无止地临摹,尤其像岳飞一般的英雄人物,至今仍在吕国钢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1992年吕国钢考入绍兴师专(绍兴文理学院前称)政教系,上学时只要没课,他便跑到偏门直街写生,一画就是一两天。底层老百姓的面孔、曾经热闹的市集,都留在了他的画里。而随着时间的流转、技艺的精进,吕国钢在艺术上的天赋和水准也逐渐被更多人发现,1995年他毕业时正值学校创建美术学院,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时任校长陈祖楠做出了一个大胆而眼光独到的决定,从本校培养的学生中选取一名留校任教。经过选拔,吕国钢全票通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千里马。“他对我们国家传统的国画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所以这几年他的画屡屡入选全省、全军、全国的美展。作为学习传统艺术的人来讲,我认为吕国钢有一些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质。”陈祖楠说。
传承是最好的报答
吕国钢未曾辜负伯乐和恩师们的栽培,不仅作品屡屡获奖、在业内广受认可,身负教学任务的他,对待学生们从来都是言传身教、倾囊相授,就如恩师们从前教他那般。而这,可以说是最好的感恩。
因为中国画写生和临摹没有固定的教室,吕国钢将自己画室的一半空间腾了出来,提供给学生作画。他常常让学生观摩他创作,他认为这样直观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每周一、三、五晚他会辅导学生速写,给他们“加菜”。虽然上课时学生们叫苦连天,但毕业后,在工作和创作上他们都十分感激吕国钢当年的栽培,不少学生作品还入选了全国、全省美展。
“在我们大三的时候学写意人物课程,当时我一股脑儿给吕老师看了很多我的作品,他给了我一个很大的鼓励,他说我是一个可塑之才,因为这一句话我坚定地选他做我的导师。”2017届美术教育专业周晓慧同学说,在她眼里吕国钢对学生的教育是严谨、细致、扎实的。
孤独的创作是一件快乐的事
教书不易,一学期三百余节课,严重挤压了吕国钢白天的创作时间,可培养学生不是儿戏,只能把创作留到晚上。他经常通宵,画到凌晨,实在困了,就在地板上躺一会儿,把画室当成了自己的家。同事们常常评价吕国钢,“是一个真正喜欢画画的人”。
对于每一个创作者来说,创作的过程都是孤独而痛苦的。一幅幅令人拍手赞绝的作品,无一不是在孤独中苦索而生。然而吕国钢却说,他享受夜晚孤独的创作,夜里十点到凌晨两点,这段时间灵感毕现,创作的画几乎没有不满意的。想要把学生教好,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用他的话说,这更像是动物之间的“反刍”,“能教好美术的,一定是自己画得好的。”吕国钢说。
在和吕国钢交流时,我们真正感觉到他对于绘画艺术的热爱,并非简单地局限于对版式结构、绘画技巧的驾驭和理解,而是对绘画所孕育的文化、道德、精神以及人生感悟的一种极尽的追求。就像吕国钢的艺术追求那般,在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兼采西方之长,他自己便是他画中人最好的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