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六陵与我的宋代书画篆刻史研究
寿勤泽
寿勤泽,男,1962年9月出生,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中文81届毕业生,先后获得杭州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学位,浙江大学艺术学博士学位。现任浙江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编审。长期致力于宋学与宋代书画篆刻史研究,著有《中国文人画思想探源》、《两宋绘画大事年表》、《浙江出版史研究——晚清与民国时期》、《百年巨变》等学术专著,参加《宋画全集》等重点图书的编写。在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宋元绘画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往事如烟,宋六陵的读书生活已经过去三十余年,回忆起自己在母校的读书生活,往昔的印象都浮现到心头……
这30年,是祖国命运、母校命运与我们个人命运发生巨大变化的30年,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这3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迈进,母校从1978年我们入学时僻处绍兴城东南一角的攒宫山野的一所极其普通的高等师范学校发展成为如今屹立于风则江畔的学科齐全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全国的地方性高校中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在社会各界具有良好的口碑,我为自己的母校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母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的三十余年时间里,我们每个毕业生也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走过了创业立业的征程。回想自己的一条成长之路,经历风雨,见到彩虹,收获希望,取得成功,成功的原点是从宋六陵的三年苦读生活起始的。从1978年10月26日离开我生活了16年的故乡——诸暨县六峰山麓的山村开始,到1981年7月初为止,我们在这片位于绍兴县东方红茶场的山坳中度过了一千余个难忘的日日夜夜。入学宋六陵之初,一个机缘、一份关系,让我拜见并结识了一位对我人生选择产生直接影响的学者——我们中文科的
那时,母亲的领导
1986年,我报考杭州大学姜亮夫先生的研究生,竞争十分激烈,因为录取名额只有一个,报考者来自大江南北的各所名牌大学,最后,我如愿考入杭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夜晚,我静静地想着,如果没有宋六陵的独特地理环境,如果没有母校师专励精图强的校园文化精神,如果没有母校邹志方老师的适时引导点拨与陈祖楠、顾琅川、朱顺佐、宋俊霖、马兆掌、谢德诜、王德林、柴宝雄、佘德余、陈云海、丁小雷、宋文风、章剑深等老师呕心沥血的教导,如果没有任山文、狄云来、钱茂竹等领导对我们每一个学生的亲切关怀与谆谆教诲,我是无法从众多的报考者中胜出的。我走上一条学术之路,基础是由宋六陵的三年生活奠定的。游学于姜亮夫先生门下,又受教于徐规先生、崔富章先生,我始终围绕楚辞学与宋代文化艺术史来展开学术研究。每当夜深人静,读书疲倦的时候,总会回想起宋六陵的往事,耳畔仿佛回响起那里的松涛声声。
后来,随着阅读视野的拓展,我对宋代艺文现象的探究越来越聚集到图像史与绘画史、书法史上。于是,我报考浙江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以第一名的考分被学校录取,在参加重点课题《宋画全集》编撰时,我凭借历年资料积累的优势,从宋六陵掩埋过的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诸帝艺术史事入手,上溯到北宋徽宗、哲宗,下伸到宗室子弟赵伯驹、赵孟頫等,对北宋皇室盛产丹青圣手的重要艺术现象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学术见解。此后,相继编著了《两宋绘画大事年表》、《两宋画目集成》、《二十世纪宋画研究论文集》,撰写并
古语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仔细想来,自己的学术起点与艺术创作的起始点,就在宋六陵读大学的那个时代。所以,我在自己的博士论文后记中慎重地记下了这段心路历程,我写道:“遥忆宋六陵的生活,我在山野的松涛与流泉声中,寻寻觅觅掩埋于此的宋代诸帝遗踪,发思古之幽情,对宋学宋画的兴趣与日俱增,遂至一发而不可止。”这确实是自己学术历程的真实写照。在那样一个时代,我们的心中,有着一个纯真的理想,有着一份求索的干劲,有着一股拼搏的勇气。师生之间,有着一份深厚的情义;同窗之间,还有着一份纯真的友情!
光阴荏苒,岁月的步履是那么匆匆,我从一名稚嫩的学生成为宋学与宋代绘画史学领域的一名专业工作者,在这一学术领域播种耕耘,为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才智。我的一切,都受惠于亲爱的母校,都来自
追忆逝水年华,心潮起伏难平!在母校一百年的办学历史长河中,我们在宋六陵的三年只是其中的一段河流、一片港湾,前于此,后于此,无论是晚清宣统年间的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无论是办于龙山脚下的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无论是20世纪60年代迁往攒宫的绍兴师范学校,无论是现在建于风则江畔的学科齐全、规模可观的绍兴文理学院,百川归海,我的母校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发展之路,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深深地感谢母校!年华如水,一眨眼,离开大学的校门已经有30年时间了,在母校100周年诞辰即将到来之际,谨以我这篇短文,权作一瓣心香,祝愿母校绿水常流、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