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一篇文稿 一段往事 一份情怀

2015-03-14 4385
——记我校77级校友鲁兰洲毕业论文背后的故事
“今天我的论文能在清华大学高级研修班被评为优秀论文,这功底来自我大学生涯中的第一篇论文。”2008年秋,77级校友鲁兰洲在我国最高学府之一的清华园代表优秀论文获得者发表演讲。在演讲中,他对30年前在母校绍兴师专写的第一篇论文念念不忘。
  鲁兰洲,绍兴文理学院77级校友,现为绍兴日报社总编辑,累计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数百篇,出版新闻散论专著《延安路夜话》。在母校105年校庆之际,他把毕业论文《略论我国传统的心理描写》原稿作为礼物献给了母校,为母校在上世纪70年代的那段历史作了一个生动的注脚。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鲁兰洲在全国仅4%的录取率下考入了绍兴文理学院的前身——绍兴师专,成为绍兴师专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专科生。在办公室里,他拿出了珍藏多年的准考证、毕业证书等。据说77级的准考证如今在收藏市场已是奇货可居,可以卖出高价。然而,在他眼里,最珍贵的“宝贝”却是当年的一篇毕业论文。
  翻开这篇题为《略论我国传统的心理描写》的论文,鲁兰洲坦言,题目过于宏大,文章框架也不够坚实,这完全是一个21岁的青年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写下的贸然之作。虽然文中有创新的观点,但还是显得嫩了些。可正是这篇文章为他今后的文字生涯打开了一扇窗。
  时隔多年,他依然清晰记得写这篇论文的初衷。“一则可以梳理你们的理性思维,加强今后工作、学习、生活的条理性;二则可以培养你们集中精力、思考重要问题的能力。人的一辈子会遇到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我希望你们从现在就开始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一篇论文虽然无法改变什么,但却可以为你们今后的工作起个好头。”这是鲁兰洲复述的当年陈祖楠老师对他们的教诲。他说,这几乎是陈老师的原话,因为这些言语对他的触动太大了。虽然作为专科生按规定是不需要写毕业论文的,而且当时他们也面临着毕业实习等大事,但是在陈老师这番话的激励下,他们全班每个人都沉下心来开始思虑毕业论文。
  “作为77级考生,我们的读书时间是最短的,前后不过2年半时间。”鲁兰洲说,因为时代原因,他们好多时间被耽搁了,因而对读书也分外珍惜。在校的2年半时间里,他们是把分分秒秒都用在学习上,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尤其是下定决心要做毕业论文后,更是连吃饭、走路、睡觉都在想着论文。
  比起现在的大学生论文来,这篇1万4千字的论文,在旁征博引,引用古今上显然是差远了,文中既没有注释也没有参考文献。在今天看来,这样的一篇论文显然是不合规范的。面对记者的疑惑,鲁兰洲哑然失笑,“在我们那个时候,是没有所谓的参考书的。那是一个知识匮乏,也是一个书籍奇缺的时代。连老师上课都很少有教参,更不要说学生了。我写这篇论文的唯一一本参考书就是当时价值2.80元的四卷本《红楼梦》。”在确定论文的主题后,他几乎时刻随身携带着这部书,一有空就开始翻阅。“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论文都是原创的,不存在抄袭之说,因为也无处可抄啊。”鲁兰洲笑着说。
  谈起论文的写作经过,他深切怀念起当时深厚的师生情谊。因为师生吃住都在攒宫校区,师生关系非常紧密。“当时条件艰苦,老师们只有小小的一间房,吃饭睡觉备课都在里面了。而我们有事没事就会跑去老师的小屋,和老师聊天讨论问题。”在王德林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鲁兰洲利用寒假时间,在毕业实习前就完成了论文写作。
  为了顺利完成论文,全班按四个小组定期进行集体讨论,检查论文的写作进程,互相解除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大家一起商量、讨论、解决。很多时候,为了一个细节,同学们还争论得面红耳赤。彼此之间敞开心扉,毫无保留。“我们寝室有8个人,我经常和上铺的兄弟谈论到深夜,也经常因为不同的观点争辩上好几天。”他追忆道。
  说起这篇文章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这篇整整保留了34年的论文,其实并未一直留在主人身边,而是由学妹周菊芳长期代为保管。周菊芳是师专81级校友,从小就和鲁兰洲相识,因而考入师专后就借了他的论文去读,这一借就是30几年,而且保存完好。在一次开“两会”的讨论间隙,这两个政协委员谈起往事,周菊芳将这一“宝贝”原物奉还,令鲁兰洲感动不已。
  翻出尘封34年的论文,封面还印着毛主席关于“又红又专”的论述,虽然字迹已经发黄,却难掩笔迹的工整大气,作者的用心也可见一斑。“这是一篇打上深深时代烙印的论文,所以我想把她献给我的母校,如果能在母校的校史展览馆中留有印迹,那将是我一生的荣耀。我希望学弟学妹们可以通过这篇文章了解母校的历史,希望他们不管面临怎样的困难都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读书、思考、写作上。”鲁兰洲动情地说。
(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