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有道是,古来十万八千年,一霎飞鸿去远。
确实,时光飞逝驹过隙。如今,我也已过天命,孩子也已大学毕业,渐有鬓发欲成雪。然而,往事历历,一切又却在昨天。
宋六陵,那一片森森古松,那一处苍旧校舍,连着我那一段苦涩、艰苦却纯真、快乐的青葱岁月,成为一生最难忘而感怀的珍藏。
宋六陵,位于绍兴城东南约
1978年,“文革”结束不久,国家恢复高考。我作为应届高中毕业生,有幸考入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当时叫浙师院绍兴分校)。可以说,我是恢复高考后最先“跃龙门”的幸运儿之一,在当时,大学生十分稀罕,故有“天之骄子”之称,心中自有几分自豪。
当我满怀希望来到学校化学专业报到时,眼前的大学校园让我深感意外。校舍破旧不堪,唯一“高大上”的建筑物就是一座砖瓦结构的三层教学楼,整所学校的规模相当于当时的一所农村高中。
不过,校园里松柏森森,气氛肃穆,环境幽静,适宜读书。
说来有点遗憾,专业非我所愿。我对所学的化学专业几乎没有兴趣。后来,就凭着几本教科书和几个化学实验,也学完了大部分化学基础课程。毕业后,也顺理成章地当了化学老师。学一行就得专一行。在十年执教阶段,我还是在潜心研究有机化学。其间翻译了两本有机化学专著,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还跑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师专生活的艰苦,与今不可同日而语。按照当时师范生的补助标准,我每月可以拿到18元的补助金,于是,我进行了仔细筹划,每天4毛钱的生活费就花去了12元的补助金,平时买书、添置生活用品大约要用去4元的补助金,这样还剩下2元钱作为机动,至于添置衣服之类,只能由家里承担了。当然,我与同班同学相比还算幸运的。我们班的同学很多是老三届,年纪最大的已有35岁,他们家中有妻子儿女,仅靠20元的助学金,实在难以养家糊口。因此,我们只能学会照如今流行的话叫“低碳生活”。当时学校有一个理发室,理一次发需要几毛钱,为了省钱,我们学会了自己理发。我在读初中时,曾经参加过学校的“学雷锋理发小组”,有简单的理发手艺,利用课余时间为同学理发,为此还受到表扬。当时寝室里没有自来水,平时大家就到宿舍旁边的水井取水。每个宿舍都配有一只水桶,但时间一长,这些水桶大都不小心掉到井里去了。我又和几个同学自发地开展捞水桶活动。这些小事还得到了学校的表扬,我还被评为“学雷锋”先进典型,浙江电视台还播送过我们“五讲四美”的新闻呐。
当时的学校生活,可以说是极其单调,除了读书,几乎没有什么文娱生活,再加上远离市区,更接近于乡村生活。因此,晨间锻炼、晚上散步,就成为我们唯一的业余生活。这样简单有序半军事化的生活方式我一直坚持了三年。而这样的习惯却一直与我相伴,如今看来还是蛮养生的。
宋六陵及其往事,随着我三年的师专生活结束而早已远去。但后来发生的几件事,却又让我与之“再续前缘”。
我岳父
说起有缘,还得从我组织编撰绍兴孟氏家谱说起。我在寻找有关绍兴孟氏家谱资料过程中,居然发现在宋六陵中除了六位皇帝的陵墓外,还有孟皇后的陵墓。讲起孟皇后,真有一段故事。孟皇后,又叫元祐皇后,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后。其二度被废又两度复位,并二次于国势危急之下被迫垂帘听政,她是南宋皇朝创立的参与者,经历之离奇,实为罕见。没有她,赵构也不会成为南宋的开国皇帝。孟皇后的兄弟孟忠厚,又曾经做过绍兴知府,而且还是孟子四十二代孙。目前绍兴姓孟的人包括我在内绝大部分是他的系脉。当我知道这一情节之后,突然觉得,四十年前,我在宋六陵三年求学,也等于是在为先祖守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冥冥之中注定的“奇缘”。原来觉得遥不可及的“前朝往事”,却近在咫尺,相伴如常。
宋六陵,是我生命的印记,是我今生难舍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