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缘结“宋六陵”

2017-04-19 4955

 

有道是,古来十万八千年,一霎飞鸿去远。

 

确实,时光飞逝驹过隙。如今,我也已过天命,孩子也已大学毕业,渐有鬓发欲成雪。然而,往事历历,一切又却在昨天。

 

宋六陵,那一片森森古松,那一处苍旧校舍,连着我那一段苦涩、艰苦却纯真、快乐的青葱岁月,成为一生最难忘而感怀的珍藏。

 

宋六陵,位于绍兴城东南约 18公里 的攒宫村。它是南宋六位皇帝所葬之地。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这是一个远离市区而十分偏僻地方。然而,因为一场高考,我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8年,“文革”结束不久,国家恢复高考。我作为应届高中毕业生,有幸考入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当时叫浙师院绍兴分校)。可以说,我是恢复高考后最先“跃龙门”的幸运儿之一,在当时,大学生十分稀罕,故有“天之骄子”之称,心中自有几分自豪。

 

当我满怀希望来到学校化学专业报到时,眼前的大学校园让我深感意外。校舍破旧不堪,唯一“高大上”的建筑物就是一座砖瓦结构的三层教学楼,整所学校的规模相当于当时的一所农村高中。

 

不过,校园里松柏森森,气氛肃穆,环境幽静,适宜读书。

 

说来有点遗憾,专业非我所愿。我对所学的化学专业几乎没有兴趣。后来,就凭着几本教科书和几个化学实验,也学完了大部分化学基础课程。毕业后,也顺理成章地当了化学老师。学一行就得专一行。在十年执教阶段,我还是在潜心研究有机化学。其间翻译了两本有机化学专著,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还跑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黄耀曾 教授(中科院院士)和杭州大学化学系 周洵均 教授那里,当面请教。这说明,我们在宋六陵校园三年的专业基础还是打得比较扎实的。

 

师专生活的艰苦,与今不可同日而语。按照当时师范生的补助标准,我每月可以拿到18元的补助金,于是,我进行了仔细筹划,每天4毛钱的生活费就花去了12元的补助金,平时买书、添置生活用品大约要用去4元的补助金,这样还剩下2元钱作为机动,至于添置衣服之类,只能由家里承担了。当然,我与同班同学相比还算幸运的。我们班的同学很多是老三届,年纪最大的已有35岁,他们家中有妻子儿女,仅靠20元的助学金,实在难以养家糊口。因此,我们只能学会照如今流行的话叫“低碳生活”。当时学校有一个理发室,理一次发需要几毛钱,为了省钱,我们学会了自己理发。我在读初中时,曾经参加过学校的“学雷锋理发小组”,有简单的理发手艺,利用课余时间为同学理发,为此还受到表扬。当时寝室里没有自来水,平时大家就到宿舍旁边的水井取水。每个宿舍都配有一只水桶,但时间一长,这些水桶大都不小心掉到井里去了。我又和几个同学自发地开展捞水桶活动。这些小事还得到了学校的表扬,我还被评为“学雷锋”先进典型,浙江电视台还播送过我们“五讲四美”的新闻呐。

 

当时的学校生活,可以说是极其单调,除了读书,几乎没有什么文娱生活,再加上远离市区,更接近于乡村生活。因此,晨间锻炼、晚上散步,就成为我们唯一的业余生活。这样简单有序半军事化的生活方式我一直坚持了三年。而这样的习惯却一直与我相伴,如今看来还是蛮养生的。

 

宋六陵及其往事,随着我三年的师专生活结束而早已远去。但后来发生的几件事,却又让我与之“再续前缘”。

 

我岳父 马兆掌 先生退休之后,执意要到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宋六陵校园居住。当时我们都竭力反对,毕竟那里的生活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离城区又远。或许我们并不理解一位老教授在宋六陵校园度过金色年华之后沉淀下来的感情,因而,最终只好尊重他老人家的意愿,在原来宋六陵的师专宿舍租了二间平房,为其作了简单的装修。由于老人家平时多在宋六陵,故看望、接送的工作就落到了我的身上。从此,一到星期天,我都会去宋六陵探看这位守望者。虽然今天的宋六陵已与往日大相径庭,但当我漫步在绿树成荫的林间小道上,依然会想起那些充满生气的学生时光,恍如回车前事,又恍如置身世外桃源。

 

说起有缘,还得从我组织编撰绍兴孟氏家谱说起。我在寻找有关绍兴孟氏家谱资料过程中,居然发现在宋六陵中除了六位皇帝的陵墓外,还有孟皇后的陵墓。讲起孟皇后,真有一段故事。孟皇后,又叫元祐皇后,是宋哲宗的第一位皇后。其二度被废又两度复位,并二次于国势危急之下被迫垂帘听政,她是南宋皇朝创立的参与者,经历之离奇,实为罕见。没有她,赵构也不会成为南宋的开国皇帝。孟皇后的兄弟孟忠厚,又曾经做过绍兴知府,而且还是孟子四十二代孙。目前绍兴姓孟的人包括我在内绝大部分是他的系脉。当我知道这一情节之后,突然觉得,四十年前,我在宋六陵三年求学,也等于是在为先祖守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冥冥之中注定的“奇缘”。原来觉得遥不可及的“前朝往事”,却近在咫尺,相伴如常。

 

宋六陵,是我生命的印记,是我今生难舍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