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2011年,毕业三十年周年,绍兴师专79级体育专业全班同学大聚会,重游攒宫,此行的感受竟与读书时的体验相比,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反差。此去攒宫我看到,宋六陵山形柔美,茶树青翠,古松苍劲,鸟鸣谷幽,空气新鲜,这完全称得上是一个世界级的景区,如果在这里办一所大学,那学生该是多么的幸福啊!
重回攒宫,一切都变得那么不真实了,而一切确实是真实存在过的。这里曾经有一所高等学校,它叫绍兴师专,而我曾经在这美景中度过了难忘的学生时光——
宋六陵校区坐落在一个缓缓的半山之上。体育专业是宋六陵那一垄垄翠绿、一棵棵青松中的一瓣五彩的记忆。可以说,在宋六陵校园的大舞台上,如果没有七九体育的演出,一定会少一份艳丽的动感和别样的精彩。当时发生的那些事,那些人共同记录了那个充满青春梦想的火红年代。以现在的眼光看,那些事,或许就是个史。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全国上下百废待兴,人民群众期待振兴,那是个各行各业都十分兴奋的改革开放初期,一切都在迅速地变化着。在这样的历史大背下,学校不断扩张升格,1979年学校招收了第一批体育大专生,成立了体育专业。1979年我们填报高考志愿时,当时学校名是浙江省师范学院绍兴分校,入学一段时间后改为绍兴师范专科学校,1981年我们毕业时,是以这个名分毕业的。
我高中毕业于宁波第一中学,离家去绍兴学校上学还是第一次独自出门,我是应届生,去报到时只有17周岁。根据通知,要求我们在城里和畅堂校区报到,办完入学手续,老师说要坐车去体育专业的校区。当时和畅堂旁真有一个田径场,名字叫大校场,这个名字很有历史感。看到这个田径场,以为这是以后上技术课的地方,看来体育专业校区应该离得不远,还要坐车去,大学生了,待遇真的很不错啊。不曾想,与一大帮同学带上行李,一起上了一辆大卡车,开着开着,车子直接出城了;开着开着,怎么车子进了山区了?那个年代是不堵车的,车速虽不快,但车子开了很长时间,按时间算距离已经非常远了。
不同的时代对距离的感知和体验也是完全不同的。在那个年代,对于这个时间的车程就感到极为意外和担心了。那时我心头七上八下,整个行程有一个多钟头,就这么七上八下了一个多钟头,一股离乡的孤独感、陌生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混杂在一起,在心头撞击了一个多小时。就这样一头扎进了当时认为的山沟沟里,一扎就是两年。
到攒宫校区的第一个晚上印象深刻。我们八个人一个宿舍,夜深熄灯,尚未入眠,“咣”的一声巨响,吓了一大跳:一位同学的床塌了。那时的床是全实木制品,用现在眼光看材料难得,绝对优质,但那时候感觉不一样,那时觉得铁制品才是好东西。
遥远、山沟、塌床,入学第一天的这个印象与想象中的大学生活相去甚远。
此后的两年间,我们经历了许多事,慢慢热爱上了这片校园,而到了毕业临别时,更感到攒宫校区是我终身难忘一片的热土,在那里的两年是那么的幸运、难得、难舍。
绍兴师专体育系科的成立,应该在校史上也是划时代的一件事。因为体育专业的教学,对器材、场地、师资有特殊的要求,能够开办这个系,相当不容易。当时全省体育系科极少,记得只有杭州大学、杭州师范学院和我们学校有高校体育系,像宁波、温州这样的省内“大城市”也没有设高校体育系科,体育专业全省招生总量应该不足二三百人。绍兴师专建立了体育系科,从这个维度看,这就意味的它是全省前三名,以当时的办学条件而言,这确实是大事一桩。
说是系科,其实就是一个班,全班46人,体育专业属全省招生,同学们来自浙江各地。唯一例外的是我们的班长吕德良,他是从现役武警系统高考入学,安徽安庆人,所以体育专业自然而然地必须讲普通话,不然完全没法交流。七九体育全天候普通话交流的特点,也有别于其它专业,其它专业好像以绍兴地区招生为主,语言上的这点小小的差别,竟成了同学们为之骄傲的特点。浙江方言之复杂,从这里也能反应出来,同学们的出生地其实都相距不远,但语言差别极大,这是我后来久居北方后,常常与人谈起学校生活的一个明显特征,这是我们班的特征,也是浙江省的特别之处。
体育专业学生年纪相比其它专业更小一些,应届毕业的比较多,我是正常年纪高中毕业的,17周岁,年纪最小的同学只有15周岁。班里传着一个段子,某同学梦中大喊“妈妈”,这个传了很长时间,应该是个真事。
在校期间,最令人高兴的事是各种外出比赛,全省高校运动会是比较大的赛会,基本上全班出马,奔赴杭州参赛。在那个年代,杭州是个中国人眼里的世界级城市,能去这样的大城市比赛是一件很风光的事,许多同学拿了不错的名次,作为一个新设的、仅46人的体育系科,在专业组的比赛中屡有斩获,大家感到非常骄傲。
我们是1979年入学的第一届高校体育专业,第二年并没有迎来新的体育系学弟学妹,第二批体育专业的学生是在我们毕业离校后的事了。这说明当时受各种条件制约,无法同时接受更多的学生。因此我们便成了没有见过第二的那个第一,这个第一当得彻底,对于以争第一为使命的体育生而言,对这个第一也非常自豪。
确实,用现在的眼光看,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学校有一个
攒宫校区体育设施有限,但老师们的创新能力很强。由于那时车辆不多,校区偏远,公路空旷,我们很多技术课是出了校门在公路上上的。同学们非常喜欢这样的课程,列队慢跑热身,出校门,跑到适宜的路段,开始各种课程,路宽无车,任人飞奔。马路课中,基本没有什么车辆来往干扰。那种交通状况,说明了当时的经济状况,也充分说明了当时办学的经济基础,前后逻辑贯通,一点都不奇怪。
其实这类马路课很有实效,利用山地、山路、公路作为课程手段,对学生的体能要求很高,这样的课上了许多,我们也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天天成熟,一步步前行。
两年的学生生活很短暂,但宋六陵校区却是大家共同的心灵家园。宋六陵山水没有变,但时代的变了;攒宫的青翠依旧,而我们已添华发。许多事,无法轮回,我们的学生时代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全社会艰苦创业,飞速发展,我们的学校也一样,我们中发生的那些事,或许就是一个史。
(注:作者为绍兴师专79级体育专业校友,现任中国体育报常务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