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松间听涛感师恩

2017-06-04 5220

 

高高的松树干,亭亭的松树盖,跃跃的松鼠仔……

 

朗朗的读书声,细细的开导声,殷殷的教诲声……

 

攒宫!梦牵魂绕的师范生活,四十年来时常浮现,不时地撩拨我的心弦,让人难以入眠,催人奋蹄前行。如今身处四十年前的校园,历历往事尽在眼前。

 

一副近视镜

 

矮矮的,脸上总是挂着笑意的 潘祖贤 老师,是教我们“现代汉语”课的,带有浓重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常常逗得同学们屋里哇啦地鹦鹉学舌,有时甚至来点小小的恶作剧……年长我们许多的 老师,总是不温不火,不紧不慢地讲着,有时还略带自嘲地来个小笑话,冲淡了汉语课的枯燥。

 

“现代汉语”首先上的是“汉语拼音”,这对在上海念过书,又在部队大院长大的我来说并非难事,但对相当一部分小学未教拼音、一口方言长大的老三届初中生来说,真要“八十岁学跌打”啦。自然而然, 老师就关注上了我,时不时地叫我给大家作示范。

 

一天,阴沉沉的暴雨将临,教室里暗了下来,恰逢断电(在那个年代是常有的事),也不知怎的, 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母也比平时小了一圈,有点近视、坐在倒数第二桌的我,看黑板是模模糊糊的,黑板上的拼音字母只见影子难辨字形,我赶紧把头躲藏在前桌的身后……谁知,大概是习惯成自然了吧, 老师居然还是点了我的名。我只好硬着头皮站了起来,随着 老师教鞭的指点,凭着老经验念了起来“a,o,e,y……” 老师移动的教鞭慢慢停了下来,同学们吃惊、迷惑的目光齐刷刷地射向了我,真恨不得地下有条缝好钻下去。 老师用充满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拼命瞪大的眼睛和使劲前倾的身躯,沉默了会儿,笑着说:你向临座的同学借副眼镜吧!如释重负……

 

潘祖贤 老师认真的职业操守、不倦的诲人精神,促使我走上讲台后的不久,就去配了一副近视眼镜,因为 老师用他的行动告诉了我:只有真正爱学生,才能了解学生,教育好学生。

 

一个错别字

 

这节课,又是现代文学,教室里鸦雀无声。瘦瘦高高、脸颊微凹、戴着厚厚镜片眼镜的 陈祖楠 老师走上讲台,用他那独特的教学方式,引领着我们潜行在文学的海洋里……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紫红的桑葚……”极富表现力的朗读,把我们引进了“百草园”,惹得我们牙根酸酸的……

 

“孔乙己为什么不肯脱掉长衫呢”,清晰明了的板书,切中肯綮的剖析,领我们探视了孔乙己的灵魂……

 

“同学们,请拿出作业本,今天听写20个词语……”听写?工农兵学员也要听写?在疑惑中听写完毕,一交了事。第二天,作业本发了下来,打开一看,“良”,还好,得“优”的不只有梁志刚、蔡晓薇等几个才子、才女吗!

 

仔细一看, 老师在一个字上画了一个圈,旁边写着一行小字“只有行动中掺了水分才是这样”,我左看右看,看不出什么名堂来,只好问(在当时“字词典”是违禁品)同桌的赵均伟:“敷衍”的“衍”怎么写,赵均伟说:“行动”的“行”加三点水。 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不解,慢慢走到我身边,俯下身轻轻地问:怎么了?我指了指作业本。 老师说:你这个字写错啦!什么?怎么会呢?我还是看不出个子丑寅卯来。赵均伟拿过本子一看:对!这个“衍”写错了,三点水应在“行”字的中间!原来我写成了三点水旁加一个“行”字了。果真如此,“只有行动中掺了水分才是”“敷衍”,恍然大悟!

 

……

 

陈祖楠 老师高超的专业水准、严谨的治学精神,犹如一面明镜,照得我从此后不敢,也不能再敷衍了,因为,贻误学生也无异于谋财害命!

 

一则小故事

 

班主 任陈越 老师教我们“文学理论与创作”,大我们没几岁的他,课余时间就成了我们的老大哥,有求必应。

 

一次,上完理论课后, 老师要我们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自己动手搞一个小创作。写点什么呢?抓耳挠腮也理不出一条思路来,我只好 向陈 老师求救了。

 

老师耐心地说:文学首先是源于生活的,然后才能高于生活……你想想,生活中你忘不了的是什么。

 

四年的知青生活最难忘!老农民对我的帮助最难忘!

 

不几天,一篇二千多字的小故事就从笔尖流了出来。中午时分, 老师把我叫了去,当面批改:你看,这个字写错了,“颤抖”的“颤”字,左下角你写成了“且”,应该是“旦”,胆小才会发抖吗;这里矛盾,还可以再激化点,文学创作不能拘泥于现实;对大叔这一人物,可以在形象描写上着点色……

 

改来改去,有点像样的小故事就出炉了。

 

不久,学校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我成了歌舞剧《军民鱼水情》的主角。一天, 老师兴冲冲地找到我,要帮我把小故事修改创作成相声,并把它搬上舞台,参加巡回演出。

 

这下可苦了我,除了正常的排练外,还得挤时间猫在宿舍里咬笔杆、挖脑油,什么结构、节奏啊,伏笔、包袱啦,情节、高潮呀……一切都得从头学起。 老师还时不时地要我和徐松发一起表演给他看,边演边改,真是辛苦并快乐着。

 

当我和徐松发在掌声中走下舞台时,当我被誉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后……我才真正 明白了陈 老师的良苦用心。

 

陈越 老师高远的事业情怀、舔犊的授业精神,鞭策着我,在教书育人的事业追求中,永不言败,永不言弃,坚守着爱,执着地前行。

 

王维俭 老师的一支粉笔,教似行云,书如流水,话语评千年; 邹志芳 老师的一手好字,横如龙飞,竖似风舞,笔墨印心田; 顾琅川 老师的一篇古文,说文解字,读词析义,锵锵金属音; 朱顺佐 老师的一个观点,旁征博引,引经据典,铮铮针砭言……师生之间多少个“一”呀,铸就了我们“为人师”的厚实基础,也督促着我们勤奋耕作。

 

一本古词典

 

实习归来,离毕业不远啦,实习中碰到的问题时时困扰着我们,我们将如何直面求学似渴的四五十双大眼睛呢?资料的匮乏,尤其是工具书得之更是难如上青天。不少书籍,在当时都被打上“封资修”的印记,幸运的封存书库,遭殃的付诸一炬。

 

一天,一位在校图书馆兼做管理员的同学,偷偷带出一本《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大家如获至宝,私下轮流传阅,可毕竟是“囚禁之物”,总有一天要锁“囚牢”的。随着议论纷纷,一个极其大胆、极富创意的计划诞生了——用我们的双手刻写、油印出来,让大家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工具书!

 

说干就干,将词典轻轻拆开,我和黄天龙等几位会刻钢板的同学一人一份,借来钢板,买来蜡纸,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繁琐浩大的工程开始了!为避嫌(那个年代必须的),我还在词典的前几页摘录了二段语录,又杜撰了一篇前言:“本书……仅供参考。书中有些观点与引例是错误的,因时间仓促,不及删改,希读者阅读时注意批判”。在物资奇缺的年代,各显神通弄来的纸是大小、颜色、厚薄均不一,但这根本无碍我们在星期六晚上的偷偷印刷、手工装订……

 

毕业了,班上同学人人怀揣一本大小一致、厚薄不一的纯手工制作的《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依依惜别,各奔前程。

 

二年的师范教育,让我初知“教师”,她不仅仅是我们从事的职业,需要自身过硬的专业,更是我们孜孜以求,持之以恒,为之奋斗一生的崇高事业!

 

四十年的时光流逝,冲掉了许多早该忘记的印记,也冲淡了不少熟记于心的印痕,但是攒宫留给我的却是历久弥深的印象、历久弥新的影响。

 

别了攒宫,今朝离你去,不知何时回?

 

攒宫……恩师,难忘!

 

难忘,恩师……攒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