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世界上每一片叶子都是独特的,就像每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
大学是人生最美好、最重要的一段时光,我的大学不是名校,也不在大城市,而是在绍兴乡下风景秀丽的山区宋六陵,然而,大学生活给予我的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所著名大学。
记得1978年10月的一天, 校车载着一群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阅历、但同样充满了对知识渴望并心怀梦想的学生,从绍兴城出发,一路颠簸向山区行进,不知过了多久,终于看到路边漫山遍野的茶树林,接近了校门口,然后沿着黄沙覆盖的砂石路,缓缓开进宋六陵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分校校园,从此开始了心中想象过无数遍的大学生活。
校园最高建筑是一栋三层的教学楼,每个班级有固定的教室。单层的平房宿舍,水泥井台,一口全校学生公用的水井,破旧的食堂。还有那简陋的实验室,四周被高大的青松林包围的操场,一座位于小山坡上供应自来水的水塔。通往校内的是一条砂石大道,校门口不远处浅浅的池塘名叫反修塘,远处山里有一个青龙山水库,是吸引学生夏天前去消夏的好地方。去绍兴城里可以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到位于东方红茶场的汽车站,另一个是到富盛去坐当年绍兴最普遍的交通工具轮船;汽车站旁有个小面馆,学校和茶场不时会有露天电影放映,一条窄窄的公路沿着校园外边通向远方,偶尔有汽车开过,早上有一些学生在公路上练习长跑,迎来周边村民好奇的目光。如此种种,构成了当年大学校园的印象。
在宋六陵校区3年,我的大学经历了从入学时的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分校到绍兴师专的校名变更。说心里话,当初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当国家正式批准成立绍兴师专,领导们兴高采烈在庆祝绍兴地区第一所普通高等学校成立时,我们好像第一次在校名及个人身份上被明确烙上了专科的印记,心里有种莫名的失落和压迫感,但同时也更加积聚了要努力证明自己的冲动和能量。
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精神丰富的年代;那是一个百废待兴、一切都充满希望的年代;那也是一个理想主义盛行的年代。
从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到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哈猜想》;从手抄本《第二次握手》到台湾校园歌曲的流行;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后来的全面改革开放。我们幸运地经历和见证着人类历史上很难遇到的重大变革期。对我而言,这一切恰巧发生在我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我15岁到18岁三年是在宋六陵校园的大学度过的,是何等的幸运。
从中共
宋六陵校园的一草一木,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宋六陵校园的青松赋予了我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大学给自己留下永恒价值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从那时起,我懂得了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向周围每个人学习,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要学习每个人的闪光点,以开放的心胸面对世界;珍惜每一个机会,从每一个经历中学习、汲取营养,完善自我。现在想来,这段经历所收获的一切真是受益终身。
青春和理想的力量支撑着人生,也极大丰富了那三年的生活,似乎一切都在为未来做准备,尽管不知道未来到底会怎么样,但心中充满了希望,在希望中的人生总是美好的,那段难忘的经历就是属于自己的那片独特的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