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古运河:绍兴人的好运之河

2018-10-19 7435

运河是人类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产物,是给人类带来“好运”之河。

中华民族是最早使运河名实相符的民族。早在1000 多年前的唐代,先人便已首创“运河”一词,使该词的出现比西方早了 600 多年。

中国大运河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积淀深厚的线性文化遗产,是仍在使用的活态水利遗产,是给中华儿女带来“极大好运之河”。

其中的绍兴段,位于作为中国大运河最南端的浙东运河中间,连接东西浙东运河的核心段,更是绍兴人民古往今来的“母亲河”。

运河支撑了绍兴的历史

一部运河演变史,半部绍兴发展史。她奠定了绍兴的历史基础。2500 年前,越王勾践修凿“山阴故水道”,沟通了作为首都的“勾践小城”“山阴大城”与作为冶炼、军工基地的“练塘”和作为粮食生产基地的“富中大塘”之间的水上联系,从而既使自己成就了春秋霸王的伟业,又使越地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腾飞。

她成就了绍兴的风调雨顺。东汉永和五年(公元 140 年),会稽太守马臻筑成鉴湖,沟通了郡城与曹娥江之间的水上联系,使“山阴故水道”成了其中的主航道,会稽由此而一改春秋时管子眼中“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的落后局面,呈现出了“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迷人美景,开始出现了“尚文”“贵士”的民俗民风。

她实现了绍兴的通江达海。西晋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疏凿西兴运河,沟通了郡城与钱塘江之间的水上联系,从而极大地便利了会稽的对外交流,为后来的晋室南渡和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汉人南迁与多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也为东晋时期“今之会稽,昔之关中”这种繁荣景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闻名天下的浙东海上丝绸之路,也是经由这条古水道而延伸四方,走向世界的。

她承接了国家的生命通道。南宋时,浙东运河进入了鼎盛时期,大量的军需物品、皇室用品、使节往来、海外贸易,均赖于此,成了维系南宋政权运行的生命线,而绍兴段则更是成为了其中的“咽喉”。

她巩固了绍兴的历史地位。元明清时,由于鉴湖的衰落,使得绍兴段运河的航运、灌溉、防洪、排涝作用,得到了综合性的发挥。而她所承载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使绍兴在我国诸多城市中的地位得到了巩固,使绍兴成了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运河兴旺了绍兴的经济

她促进了绍兴“鱼米之乡”的形成。得益于运河与众多河湖形成的纵横交叉的水网、畅通便捷的航运与排灌自如的塘闸,绍兴自东汉中期以来,一直是我国“人物殷阜”、温饱有余的“鱼米之乡”。

她促进了绍兴“纺织之乡”的形成。运河与其他河湖融合的稠密水网与丰富水源,恰似大自然的神示,给了绍兴人以纺织这种形象的启迪与丰富的想象,使绍兴成了“丝绸文化的发源地”和“纺织之乡”。

早在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就“常敕会稽郡献越布”。唐朝末年,朝廷一度每十天就要征收“越绫万五千匹”。清时,运河边上的华舍已是“日出万丈绸”。而今,绍兴化纤面料的年产量与出口额,分别占了全国的近 10%,柯桥中国轻纺城更是成了全国最大的纺织品专业市场。

她促进了绍兴“黄酒故乡”的形成。得益于富含矿物质的运河与鉴湖水以及与之相关的良好生态环境,绍兴酿出了被前国家主席江泽民誉为“天下一绝”的绍兴黄酒。世界上白酒、红酒、啤酒产地甚多,唯独黄酒酿制于中国,而绍兴又是黄酒的原产地,黄酒因此被冠名为绍兴黄酒、誉为中国国酿。

她促进了绍兴手工业基地的形成。有赖于运河及周边优越的山水资源与运输条件,绍兴成了“中国青瓷的著名发源地”与可能的冶铁业的发源地。会稽铜镜独领风骚。会稽砖甓神州难俦。因为制盐业的发达,汉武帝时会稽成了全国 28 个专设盐官的地区之一。而发达的造船业和卓越的航海术,更是使绍兴先人在 2500 年前便已漂洋过海,成了“我国最早面向海洋,走向世界的民族”。

今天,绍兴人身上所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种代代相传的“开放”基因。得益于运河成就的经济发展和历史基础,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今天的绍兴人更是好运接连,生活水平得到了持续不断的改善和提高。

去年,全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2000 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7000 元、人均住房 35 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8000 元、人均住房 65 平方米,城乡每个居民家庭平均拥有一台机动车、洗衣机、电冰箱、计算机,两台空调机、电视机、移动电话。

特别是全长 101.4 公里、涉及 21 个镇街的运河流域,更是以占 10%的市域面积,生产了占全市20%的地区生产总值,滋养了占全市 30%的人口,使这里成为了全市经济最繁荣兴旺、生活最幸福安康的地区。

运河辉煌了绍兴的人文

她养育了一方人。以运河水为代表的水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绍兴人,使绍兴成了“士比鲫鱼多”的名士之乡。以绍兴历史上的山阴、会稽两县为例,“二十五史”为其中的 227 人列传,数量之多,实属罕见。

科举时代,绍兴走出了 2238 位进士,其中状元27 位。清一代的近三百年间,“绍兴师爷”更是遍布中央朝廷到地方衙门,以至形成了“无绍不成衙”的美谈。时至当代,绍兴更是养育了 65 位两院院士。

她吸引了四方人。因运河而生的秀丽风光、便捷交通与兴盛经济,使得历朝历代四方士人纷至沓来、趋之若鹜。

东晋南朝时期,四方高僧云集会稽、相会林下,弘宗立说、融儒合道,成了当时佛教领域里的领袖群体与思想天空中的璀璨明星,使会稽成了我国南方与当时的首都建康齐名的佛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