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风采

读书,教书——我的平凡人生 朱伟平

2012-04-10 4508
 

  小时候,我就有看书的爱好。

  我家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生活都很艰苦。值得庆幸的是,隔壁小伙伴的父亲是个读过几年书而又爱好买书、读书的人,家里颇有几本“藏书”,其中还有少儿读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一次借了一本《狐狸打猎人的故事》,在昏黄的油灯下,母亲在床边缝补衣服,我则被有趣的情节逗得发出咯咯的笑声。母亲嗔怪地说:“看书都会发笑的人当心神经出毛病哦!”我到读大学的时候才知道,作者金近先生竟是我的同乡上虞人。我虽然没有看过金近先生更多的作品,但是《狐狸打猎人》、《小猫钓鱼》、《小鲤鱼跳龙门》这些作品,活泼的语言、幽默的情趣、极强的故事性以及丰富的幻想,开启了我语文学习的大门。渐渐地,看书成了我最大的喜好。我们家在村里一直是“倒挂户”,我兄妹四个,母亲是农民,父亲在一家酒厂工作,有点固定工资,但父母的收入无法满足全家人的吃穿用,每到年底母亲到生产队里结账,领回来的不是像现在所谓的年终奖或福利,而是一张欠条。母亲每每说起总会叹气:你们四个书包太重了,家里负担不起了!我们听了也都很丧气。在这样的境况里,零花钱几乎是没有的,想要自己买本喜欢的小人书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买大本的小说了。

  但我真的是一个很幸运的人。父亲厂里有个图书室,可以借书,从小学到高中,我的课外读物几乎都是从那里借来的。但这个图书室实在没有多少图书,而且许多是破损非常严重的,像《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红岩》、《欧阳海之歌》、《金光大道》以及四大名著等热门小说基本上都是没有封面的,这些书不少我都看过好几遍,但有许多我都没有看过开头与结尾部分,因为看的人多,加上保管不善,书的首尾也不完整了。但即使如此,每次借到一本小说或是小人书,对我来说,真是最大的乐事!废寝忘食我不敢说,但边吃饭(甚至上茅房)边看书是我从小养成的一个习惯。为此也没少被母亲责怪。

  也许是不知不觉中养成的读书爱好以及由此积累的阅读量,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担任语文课代表的角色,课堂上老师也总是喜欢让我朗读课文。我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但朗读课文从小就很流畅,这或许与书读得相对较多有很大关系。

  1980年至1983年,我就读于绍兴师范专科学校,校址在远离城区的被称为攒宫的山坡上,极为偏僻,却又很有些名气。这里是宋六陵的所在,南宋9个皇帝中的6个埋葬于此,是江南唯一一座皇家陵园,周围是有数千亩之大的“东方红茶场”。离校十余里还有一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树立起来的“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绍兴县上旺大队。学校也很特殊,几年前还是一所监狱(劳改农场),学生宿舍大多原先就是犯人的牢房。这里的教学条件可想而知:我们的不少老师是从中学选调上来的,教学图书设施与当时一些条件好的中学也不能相比。

  但毕竟,我们在这里读到了不少以前读不到的古今中外各类著作。有时候,老师推荐的图书无法从校图书馆借到,同学们就凑钱自己买。令人高兴的是,学校与城里的新华书店有个约定,每周六的下午,都会运来一车新书,到校园里来卖。虽然卖的大多是“文化大革命”前出的旧书重印本,但在我们眼中,这个半天就成了愉快的节日。大家早早地就等候在卖书地点,车子一到,还没有摆开,大家就挤呀,吵呀,为的就是能“抢”到一两本好书。真要是“抢”到了,心里不知有多高兴,可以到教室里静静阅读,回到宿舍还可以与室友论辩。我的几位室友特别好争论,常常为了书中某个人物的命运、某种场景的描写或是某个观点的陈述,相互间争个面红耳赤。有一个阶段,我们宿舍偏好读朱光潜先生的著作,特别是他的美学著作,无论是他编著的还是翻译的,印象深的如《美学拾穗集》、《西方美学史》、《艺文杂谈》、《谈美书简》等,只要能借到,大家都要借来阅读,然后就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美与美感有何关系展开没有结果的讨论。也就是在这种毫无功利的阅读和争论中,我们的思维得到了培养,思想得到了提升,读书的欲望也愈发强烈。

  我当时的兴趣则在外国文学方面,而且订了三年的《外国文学》杂志。那时候外国名著看得特别多,许多最后都自己筹钱买下了。我还特别喜欢外国诗歌,惠特曼的诗歌读过无数遍,普希金的许多诗歌至今能够背诵。也是从那时起,我习惯于把自己喜欢的诗歌背下来吟诵,甚至于上世纪80年代流行于台湾与大陆的席慕容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中许多诗也都不知不觉中印在了脑子里。一有机会,我还会在一些师生的集会或庆祝活动中朗诵。

  我的嗓音条件并不好,但我喜欢朗诵。这种爱好与我的两位老师有很大关系。

  吴实诚老师是我高中时的语老师,也是我的班主任。他是安徽人,大学俄语专业毕业的,当时学校只有英语教材,于是他就教我们语文。老师学养深厚,普通话不仅标准,而且声情并茂,这对从小接受方言教学的我来说,不知产生了多大的吸引力。特别是他朗诵的许多古诗词,我都记忆深刻,也使我潜移默化地爱上了朗诵。

  顾琅川老师是大学里教我们现代文学的,他教文学作品时喜欢朗读,特别是诗歌作品。我们的教室和寝室是在同一排平房里的,房前是一片高大的松树林。每天清晨,我们几个睡懒觉的还赖在床上,就可以听到老师坐在松树下大声朗诵诗歌。我至今似乎还能够清晰地听到他朗诵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的洪亮嗓音,也仍然可以感觉到听他朗诵闻捷的《苹果树下》时自己砰然的心跳——

  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你不要不要再唱歌/姑娘沿着水渠走来了/年轻的心在胸中跳着/她的心为什么跳啊/为什么跳得失去节拍……

  对于朗读的爱好,直接影响到了我的语文教学。

  毕业后,我很自然地回到了母校上虞市沥海中学任教。当时学校教学的环境是非常宽松的,用的是统一的人教版教材,期中、期末的考试则由我们自己出题自己阅卷打分,所以根本不存在给学生“减负”的问题。但是,全国上下,教学研究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与现在的新课改相比,虽然声势没有今天这样浩大,理念也不如今天这样深入人心,但基本的观念或者说认识是一致的,那就是努力提高课堂四十五钟效率。就我个人而言,始终非常感激当时语文组的老师们,特别是像朱国华老师这样一些前辈教师,他们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敬业爱生,诲人不倦。在老师和县教研室徐家良老师的指导下,我利用自己朗读方面的特长,把“初中朗读教学方法初探”作为开展阅读教学研究的课题,这一课题被列入上虞县第二批教改实验项目,并最终获得一等奖。正是由于对这一项目的粗浅实验,我开始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并努力向研究型教师迈进。

  在这一过程中,我十分重视业务进修与理论学习,曾先后在浙江教育学院和浙江师范大学进修学习。2005年暑期又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的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较为系统地学习了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和国内知名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我教学活动影响最大的还是钱梦龙老师,特别是他的语文导读法理论构想下的“阅读训练目标体系”使我获益匪浅。联系建构主义提倡的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逐渐形成了“朗读感悟,比较鉴赏,拓展延伸”的阅读教学形式。这一结构形式,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它相对稳定,又不过于拘谨而流于程式化。三者之中,教师发现文本语言的潜在信息,开发可资利用的相关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赏”,是有效开展这一阅读活动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我把研究重点放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上。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段话表明了课程资源开发的两个价值取向,一是促进学生的成长,二是推动教师的发展。

  正是基于对课程资源价值取向的基本认识,我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从指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角度,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有效的利用与开发。

  首先是指导学生开展自由写作活动。2001年,我设计制作了用于教学研究与学生综合性学习的个人主页“中学语文赛博网”。为指导学生开展自由写作活动,该网页专门设计了“赛博投稿”、“习作园地”、“共享天地”、“阅读在线”等栏目。2002年发布上网以来,该网站发挥了预期的作用,特别是在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与写作兴趣的激发方面效果明显。以上虞市丰惠中学为例。在丰惠中学任教的两年中,我将这一网站作为学校香樟文学社的活动基地,制定出学生网上投稿要求,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自由写作活动。由于网络作品署名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化名,一时间,大量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该网上投稿,并且产生了许多高质量的诗歌作品,我根据学生在“赛博投稿”中发表的大量诗歌作品,取得学校支持,为学生出版了《香樟情感诗选》,同时又为文学社社长姚芳同学出版长篇小说《我爱水蓝》。这一举动在我市文学社建设史上是开先河的,因而也极大地提高了文学社的地位,激发了学生课外学习语文,开展阅读与写作活动的兴趣。

  2004年,我来到了上虞市实验中学,由于新的网站还没有申请好,所以又将这一网站作为我所教班级学生的习作园地,每个学生都在“投稿栏”建有一个用户名,可以利用家里的互联网或教室多媒体电脑上传自己的习作。仅一个学期,班上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作品上传到“投稿栏”上。经过整理,我选出了三十二位学生的习作,指导几位语文骨干编辑成册,取名为《呦呦鹿鸣》。这样的班级学生文集基本上是每个学期一本,我把它们的电子文档发到网上并打印两份挂在教室内供同学互相学习与欣赏。

  通过自由写作活动,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提高很快,所教学生的习作除在市级以上作文竞赛中均有获奖外,不少习作发表在全球中文原创作品网“榕树下”以及《语文报》、《语文新圃》、《语文新视野》等报刊上。有很多学生在“投稿栏”中的文字量超过一万,其中不乏优秀作品。在我的策划下,金路平同学的《远城》、王捷文同学的《禁锢》、陈荟颖同学的《沐心》相继出版,并作为校本教材下发到每一位学生手中,极大地推动了学生阅读与写作的热情。

  其次是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主要是编制电脑小报与设计主题网页。

  让学生编制小报,是一项较为传统而又行之有效的语文课外活动。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既是作者,又是编辑;既是设计师,又是美术师。工作量虽然较大,但学生对这一活动普遍非常喜欢。特别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更使这项有意义的语文活动变得更轻松、更有趣,同时也使小报内容更丰富,小报版面更美观,并使其更具专业色彩。我总是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制作电脑小报。这一活动的隐性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对学生读写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网上信息的获取与筛选、电脑技术的操作与应用,还是对学生良好审美情趣的形成,均有其他活动所不可替代的优势。

  让学生设计制作主题网页,就是要求他们自选教材所列的实践项目,分小组收集资料,设计制作网页。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也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生们制作的网页有的自己发布上网,有的被选入中国少年雏鹰网,更多的是挂在我主持的“中学语文赛博网”上。

  我总是这样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不仅仅是为课堂提供了一种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更根本性的是它对语文教学在社会中的意义、价值以及对语文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模式的深刻影响。

  我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现代教育理论水平,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朱伟平,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先后在浙江省上虞市沥海中学、上虞中学、上虞市教研室、丰惠中学担任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为上虞市实验中学教师。曾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绍兴市学科带头人、上虞市十大名优教师。

他积极开展以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关系为重点的学科实践活动,主要研究课题有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的子课题《网络环境下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成效显著。一贯重视对高考、中考与语文教学关系的研究,三次参加绍兴市中考语文试卷的命题工作。参编《阅读新空间》、《初中生自学导航》、《初中生拓展读本》等多部教辅用书,主编《中考语文阅读试题解题导析》、《素质目标教练·语文》、《初中学科导与学·语文》等3部著作,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