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办学105年校友书画作品集》赏读
刘孟达
吐艳丹青皆有意,流香翰墨自多情。在喜庆母校办学105年前夕,百余位校友挥毫泼墨,将满腔热情凝聚于笔端。母校结集编印《绍兴文理学院办学105年校友书画作品集》,并将举办以“思源 聚缘 致远”为主题的书画展。淡淡文意,缕缕墨香,悠悠情怀,犹如一壶迷人的绍兴老酒,散发出浓郁的艺术芳香。我俯首凝眸,彻夜赏读这些作品,恰似一场令人心旷神怡的美学散步。
这些书画作品,既有严谨端庄的主题创作,又有心性毕现的精致小品。无论是国画、油画、版画,抑或是山水、花鸟、人物;不管是楷书、行书、隶书,还是条屏、对联、扇面,都情真意切,从一个侧面显现出校友们的学养胸襟、才情器识和艺术品位。他们以笔墨寄情,以书画抒怀,或笔走龙蛇、力透纸背,或重彩浓墨、挥洒写意,将“天人合一”的“真”、“知行合一”的“善”和“情景交融”的“美”倾注其间,从中所饱含的人文情怀,映发出充盈的精神内涵。这中间,对书画艺术有相当造诣者也不乏官员、学者和儒商。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感悟、饱满的热情投身书画艺术创作,用笔墨讴歌时代发展,用丹青礼赞美好生活。陈敏尔、吴先宁、俞可平、李德忠、寿勤泽、车晓端、李露儿、冯建荣、叶访春、梁健等校友的书画作品,笔酣墨饱,构图精美,隽永灵秀,从中可窥见他们舒展的智慧、恬淡的胸襟和深邃的思索。邱振中、章剑深、沈伟、王柏勋、王志刚、梁文斌、林文彪等校友的书法,笔势洞达,书韵悠雅,刚柔相济,或秀逸温润、跌宕遒丽,或清雅散逸、浑朴厚拙,一件件传递着追寻意象的心灵律动。李敬仕、陈秋田、方本幼、张万琪、白海、吕国钢、朱海刚等校友的绘画,品位高雅,用墨精致,形神兼备,或高峻雄浑、静穆沉厚,或渊雅清醇、妩媚多彩,一幅幅迸发出醉心自然的生命放歌。让我豁然亮眼的是,年届八旬的旅港同乡会车越桥、章传信两位老先生的书法作品。他们为了文理学院的茁壮成长,慷慨解囊,不遗余力。“拳拳游子心,殷殷桑梓情”在两幅行书中,溢于言表,令人悄然动容。最令我感慨万端的是,已届耄耋之年、名叫李锦源的校友,他30年代便是母校前身绍兴简师的进步美术团体——列鸟木刻社成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李老仍潜心砚耕,临池不辍;他的行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和国画《傲雪红梅》,寓意深刻,沁人肺腑。
抚卷品读这些琳琅满目的作品,单从艺术审美的视阈看,不妨可以用“趣”、“雅”、“新”三个字来表达。一曰“趣”,就是文趣、情趣和墨趣浑然一体,笔墨恣肆,耐人寻味。校友们写其意、畅其情,将满腹锦绣文章,跃然纸上,直扑眉宇,一笔一划、一纸一墨无不浸润着浓浓的诗情与画意。陈敏尔校友填词并书写的一阙《七律·忆母校》,文趣浓情,鞭辟入里,仿佛把我的思绪拉回到80年代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他的行草典雅闲适,朴茂自然,字里行间蕴含“二王”魂脉,兼具苏米意韵,其丰富细致的用笔技巧、沉着畅快的行墨方式和简约遒丽的艺术格调,在艺术品质和审美语言的掌握上达到了较高水平。膺受博士桂冠不久的张东华校友,致力于花鸟画临摹和变体临摹技法的研究,成果颇丰;他兼工带写的花鸟画《迤逦春风》,浓翠欲滴而无俗气,雍容滋润而无媚态,清新独秀,墨趣横生,寄托着校友们对母校明天欣欣向荣的美丽憧憬和良好祝愿。二曰“雅”,就是清雅、典雅和高雅水乳交融,格高韵雅,清风扑面。校友们努力寻找一种新的艺术激情,寻找与传统文化对话的感觉,因而使他们的创作不受羁绊而直入文人书画的清雅之境。俞可平校友所撰的楹联“百年老校助古越迈向现代,千秋新业催后生放眼全球”,谆谆嘱咐,道出了这位卓有成就的学长对母校及其莘莘学子的翘企厚望。他们的作品有书卷气、有学养、有古韵,让我们能够从中体味到一种高雅脱俗的韵致,乃至“含道映物、境随心至”的忘我境界。浙江省先后两任书协“掌门人”——朱关田和鲍贤伦校友,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朱关田的行草“新雁两三行”,系元代散曲作家贯云石的《小梁州·秋》句。他用圆笔入书,字形灵秀洒脱、雍容宽博,用笔酣畅淋漓、浑厚朴茂,含参差于平奇,寓古拙于天真,体现出含蓄、遒劲、持重的艺术风格,给人以“藏骨抱筋,含文包质”的中和之美。鲍贤伦的隶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系《礼记·中庸》句。他取法秦汉简帛,兼取伊秉绶和金农,以行草的笔意用到隶书上,厚重高古,淹雅堂正,朴拙而灵动,浑穆而润雅,既有“秦月汉关”的豪迈,又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性灵,在他的笔底涌动着一种艺术趣味与人文色彩兼备的古艳之美。李德忠校友的国画《劲松图》构图简约,韵致淡雅,气宇昂然。他用苍劲雄浑的笔墨,或挥或扫,或浓或淡,“扎根岩隙立巅峰,昂首穹苍叩九重”的浩然之气,深蕴其间。三曰“新”,就是新颖、新潮和新锐相得益彰,革故鼎新,生机盎然。校友们师古而不拘,竭力创新艺术样式,推陈出新。被誉为“一个时代书法创新的代言人”的
释卷寻思,我脑海里浮现出老师们挥洒翰墨、运筹丹青、悉心教辅的忙碌身影;托腮倾听,我听到了校友们在艺术通途上渐行渐近的生命交响。凝望他们一幅幅充满感情温度、艺术深度、意象宽度的书画作品,仿佛吟咏着“饮其水时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是的,当今浙江省书法界出现的“文理学院”现象,并非偶然。毋庸置疑,绍兴,这方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文化资源的沃土,为母校培育书画才俊,打造文化品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阳光雨露。近水楼台的“兰亭”作为先人赋予我们的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是母校健步走向中国书坛的学术桥梁、创作高地和教学平台。更为重要的是,母校的历任决策者深谙“书画具有启智、健体、砺志、养性综合效应”的道理。在“修德求真”校训的统摄下,母校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一笔一画学写字,一生一世做真人”,强调在熏习涵茹中净化心灵、提高涵养。于是,在业余时间,无论哪个学院、不管何种专业,校园内、师生中练书习画蔚然成风,“和畅书法社”、“青藤画社”等学生社团成为人气“好望角”。陈敏尔校友回忆当年“清茶伴读声声朗,宋帖闲临字字遒”的情形,如今已成常态。由此,不难理解,这座百年老校为什么涌现出那么多非同凡响的书画名家俊贤,为什么学数学的
艺苑凝晖,聚焦精彩。这些格高韵雅、妙趣盎然的书画佳作是校友们饱含深情,饱蘸笔墨,舞动丹青,在点、线、面的节奏中,在七彩流光的韵律里,对母校办学105年的喝彩和祈福。让历史珍藏这段难忘的记忆,拥抱声声喝彩,怀揣片片祁福,心连心、手牵手,满怀豪情,再踏征程。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绍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 绍兴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