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苗生
董苗生,男,1956年3月出生,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中文80届毕业生,浙江教育学院本科。原嵊州爱得外国语学校校长、书记。主编《中学语文基本知识》、《中华传统美德读本》等著作4部,参编著作3部;发表各类论文十万多字。曾获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优秀教师称号,绍兴市第四、第五届科技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
我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考入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的。记得当时班上不少同学豪情满怀: 有的想当作家,有的想当诗人,有的想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当时任我们现代文学课兼班级辅导员的
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我在教育园地上辛勤地耕耘了30多个年头,也因此获得了不少荣誉: 浙江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2211”名师名校长培养人选,绍兴市第四、五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技拔尖人才,绍兴市名校长、绍兴市首批享受正高级待遇的高级教师。
我觉得人活着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在学习上要有不断进取精神。
我一直如“一个久饿的孩子扑在面包上”,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乳液,在知识的大海中尽情地遨游。1984—1987年,我参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进修;1989—1990年,我参加了浙江省首届一级教师培训班学习;1991—1993年,我进修了教育管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1994—1995年,我自学了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及有关知识;1998—2000年,我参加了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2001—2003年,我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与心理学考试,还参加了省“2211”名师名校长培训班学习;近几年来,我在自学《新概念英语》。
一直以来,我坚持每天读2小时的书,坚持摘读书笔记。到目前为止,我摘的读书笔记已不下30万字,摘有各种剪报等2万余张。读书和进修充实了我的思想,更新了我的观念,扩大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
在教学上,要有改革创新精神。
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面对中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从1990年开始,我在马寅初中学首届高中班进行了“培养学生‘双自’能力”教学的研究和教改实验,我的目标是“轻负担、高效率”。通过3年努力,我尝到了教学改革的甜头,我所教的两个班高一入学时语文平均成绩系全县5所高中末位,到1993年高考时,上升到全市第一。
1993年开始,我进行了第二轮实验,以提高45分钟课堂效率为目标,进行教改探索。到1996年高考时,我所教的两班语文平均成绩达102分,名列绍兴市第一。1996年,我到城关中学任校长、党支部书记,仍然兼任一班语文并坚持教改;3年后,中考语文平均分、优秀率又一次名列全市第一。近20年来,凡是我所教班级学生,无论是语文知识竞赛、作文竞赛,还是学生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作文均为全市领先。实践证明,教学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金钥匙。近几年来,我先后多次主持过省市级及国家级课题研究并获奖;先后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或在省市获奖30多篇,达10多万字。另外,我还先后主编出版了《知困新探》、《中学语文基础知识》,《中华传统美德读本》和《中学生作文指导精编》等图书。
在事业上,要有敬业奉献精神。
我从30年前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就热爱并崇敬着自己的事业,并把自己的一颗赤诚之心交付给它,从不因个人的事而影响教学工作。
记得1977年下半年恢复高考那年,我当民办教师任教初中语文、化学、政治、历史四门课程,又兼任学校负责人。为了不影响学校工作和学科教学,我白天上班,晚上备课、改作。每晚从9点以后至深夜12点,进行高考复习。在短短3个月中,我的视力从1.5下降到0.8。我以身体为代价,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我从来没有影响工作,年底三界区教办在全区教育工作检查中,我的备课、改作及教育工作感动了当时检查组的
1983年底,在我父亲去世前的一个多月中,我每天早晨5点起床从家里赶到学校,晚自修结束后从学校赶到家里,来回骑40里路的自行车,从来没有落下一节课。
1990年至2003年间,母亲先后3次病重住院,我晚上在医院的病床边先后陪伴母亲五十余天,但从未影响工作,学校的同事和领导都不知道我母亲生病住院。我可以自慰的是我对得起父母亲,更对得起学生。
我20多年担任行政工作,可以说是把全身心放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去的。记得1985年,我刚担任三界中学副校长时,分管学校行政后勤工作。而那一年,我担任初三两个班、120名学生的语文课,兼一个班的班主任。当时,自己正在参加本科函授学习,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促使我学习、工作、教学三不误。1986年中考,我所教的两个班级语文平均成绩82.5分,为全县第一。而且那年三界区7个乡镇考入嵊县中学25名学生,我的一个班学生中就占12人。
1986学年,我任副校长兼总务主任,并任教高一两个班的语文。
1989年上半年,我兼任一个高三、两个初三毕业班的语文,还要为学校筹建新教学楼而奔波,忙得不亦乐乎。在那4年超负荷工作中,我从未拿过一分钱的额外报酬。在嵊州市能够同时兼任初、高中毕业班语文教学的,可以说,我是唯一的。
在马寅初中学,我连续6年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和嵊州市高中语文教研大组长,其中3年兼任年级组长,1年兼任校长办公室主任。4年担任3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且有带高考班的任务。
1996年8月我到城关中学任校长后,仍坚持上一个班级的语文课。为改变学校的面貌,我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我任城关中学校长7年,开源节流,积极筹集资金共700多万元,改造了所有旧校舍,2001年新建4000多平方的综合楼1幢(教育局拨款10万元),安装了当时全市设备最先进的两个电脑房及多媒体教学设施,使城关中学成为绍兴市计算机教学的特色学校。城关中学中考教学质量连续7年跃居全市第一,学校营造了一流的教风、学风和校风。为此,学生家长以进城关中学为荣。2002学年,城关中学以13.8亩校园容纳了2800多名学生。
工作虽然苦,但教育教学工作有成绩,虽苦犹甜。作为一名教师,我最朴素的想法是: 千万不要误人子弟,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社会。
2003年,我调任嵊州爱德外国语学校校长和党总支书记。我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头两年几乎没有节假日和休息天,与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同甘共苦建设新学校。作为一所新办的民办学校,经过4年的努力,发展到拥有65个班级、2300名学生的规模。学校教育秩序井然、校风优良、教学质量优秀,群众反映普通较好。学校已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外语教学机构确定为外语教学实验基地,被浙江省民办教育协会评为“优质民办学校”,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嵊州市文明单位,连续两年被教体局评为学校工作先进集体。
从教30多年,我一直朝着做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的目标努力,我会在教育这块园地上不断耕耘、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不断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