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善清
何性善,男,1934年出生,绍兴师范学校59届毕业生。现任镇海中学名誉校长。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宁波市特级劳动模范、浙江省首批“十杰”教师等荣誉称号。
何性善,从宁波简师毕业,任小学教师一年半后,于1956年考入绍兴师范学校,所在班级为普五六(7)班,即吴运铎班,并任校学生会三年正、副主席。他在一次校友会上曾说:“从绍兴师范学校毕业,虽然时隔五十春秋,但昔日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这三年,对我来说是十分关键的三年。它不仅让我学到许多文化科学知识,为以后工作和入高校深造打好基础,并且在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上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初步形成。我从心底里感
一
1959年,何性善从绍兴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奉化农校任团委书记,后又调到《奉化日报》当记者。1960年由组织保送,到杭州大学哲学系带薪学习,1963年被分配到浙江省委组织部,后又调入浙江省人事局干部处工作。但他留恋基层工作,经本人多次要求,于1965年底重回宁波,被分配至镇海中学。去镇海中学并不是他所想的,但作为来自组织系统的党员干部,何性善心中的准则是: 服从需要、服从分配。于是,他在镇中报到以后,很快安下心来。但想不到,还没来得及明确职务的时候,“文化大革命”风暴刮起,尚未当权的何性善却被当成当权派受到冲击,被“下放”到公社初中去教书。1973年1月,何性善返回镇中,任党支部副书记兼革委会副主任,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此时正是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当口,何性善审时度势,在山区校办农场里建起教室,打出“农村分校”牌子,使高中学生能在那里边劳动、边学习;支持校办工厂根据当时数学教学内容,开发“游标经纬仪”新产品,带学生走出课堂,学习测量知识,又提高实践能力。这个产品后来受到同行广泛的欢迎,成为教育部定点产品,畅销全国。他又创导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发挥教师特长和学生个性爱好,在上级地震站、台支持下,建立了校地震测报小组,自制仪器、土法上马,学生课余定时、轮流观察地下水及气温气压等数据变化,并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在三年中三次成功测得并预报地震。中国新闻社以《浙镇海少年测报成功地震先兆》为题将此事在海内外播送,香港《文汇报》以头版中间位置报道。学校被评为“全国地震战线先进集体”,何性善出席在北京举行的表彰大会,后又出席浙江省首届科技大会。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拨乱反正。在一段相对平静后的镇中教师里,不同观点又尖锐化起来。何性善意识到,“文化大革命”把好端端的镇中变成“重灾区”,现在一定要正确掌握政策,肃清“文化大革命”流毒,重现团结奋战的面貌。何性善以身作则,不计个人恩怨,从党内到党外,耐心工作,统一认识。何性善的宽广胸怀教育了众多有不同意见的同志,凝聚力不断形成。何性善提出的“一切向前看,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成了大家共同的心声。这样,在恢复高考第一年,镇中的应届生、历届生都取得好成绩。
1978年初,宁波地委、地区革委会授予镇海中学“教育战线先进单位”称号。不久,省人民政府公布13所重点中学名单,镇海中学赫然入列。全校师生鼓足干劲,再创新绩,1980年涌现了小学毕业被破格录取镇中高中、两年完成五年(当时高中还是二年制)中学学业、14岁以高分被录取为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的少年大学生,一时红遍全国。
1981年,省人民政府公布首批办好18所重点中学名单,镇海中学再列其中。后来,以杭州市教育局长为首的检查团在镇中深入考察8天,全方位检查评估,给予其很高评价。在省厅举行的有重点中学校长参加的总结会上,专门安排何性善作重点汇报,这样,镇海中学作为先进典型,在省内站稳了脚跟。在许多牌子老、底子厚、名气大的兄弟学校中,顽强地崛起。
1982年2月,何性善任校长、党支部副书记。
二
1978年镇海中学被列为省13所重点中学时,占地60%的镇中“东部”校舍,在“文化大革命”时被一家集体工厂占据,后又以“无力搬迁”为由赖着不走。何性善与校领导班子以国务院“‘文化大革命’被占校舍一律归还”的指示为武器,在县人大、政协会议及各种可利用的场合提案、呼吁,并拒绝一切折中方案。在一次协调会上,对方的一位局长竟提出诘问:“当年学校怎会让人家占去,而不坚持原则?”话音刚落,何性善霍地站起,提高嗓门道:“你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吗?那时一所好端端的学校,硬是被有些人污蔑为‘黑样板’、‘修样板’,非要砸烂不可,镇中师生是被勒令限期带课桌赶出的,你知道吗?现在上级提出要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对镇中就是要还其历史原貌!”对方无言以对。在县领导坚决支持下,1987年1月,工厂终于交出学校大门的钥匙。
收回的校园屋宇破败,满目疮痍。何性善定下重建目标是: 高标准、高规格,二三十年不落后。他依靠政府政策支持,依靠社会力量支持并大力争取侨胞慷慨解囊,同时开动脑筋,利用校办农场等土地,自己组织力量,开发房地产,解决资金困难问题。经10年艰苦奋斗,在刚刚收回的校本部周围,前后拆迁并自行安置了300多户民宅、商店、工厂、粮站和仓库,建起教学楼4幢及设施齐全的实验楼、体艺馆、图书电教大楼和游泳馆,扩建400米跑道塑胶田径场,男女学生宿舍楼和师生大餐厅等,合计近5万平方米,学校总面积从原来八十余亩扩大到110亩。政府财政未拨款项,也未向银行欠下债。这里要特别提到,旅日侨胞
在重建扩建中,何性善又特别重视这个古学宫原址中的古迹和海防遗址的保护。把曾经变成工厂车间、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孔庙大成殿和大成门彻底修缮,重现辉煌;重建鸦片战争镇海战役总指挥、两江总督投水尽职处泮池;在拆迁民房时,千方百计保留了为解放台湾而血洒台北刑场的朱枫烈士少年时代寓所,并将它建成纪念楼;在林则徐当年谋划镇海防务一月有余的下榻处,新建林则徐纪念堂。绿树丛中,留下了十余个历史古迹和海防遗址,其中有3个为国家级文物保护点,成为镇海口海防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绿树成荫的独特校园,在20世纪90年代,来校视察、访问、参观的中央、省、市领导,全国各级媒体,省内外教育系统同行及大中小学生,年逾万人之众。有关部门确立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
何性善把“设施高标准、管理高要求、教师高水平、学生高质量,创全国一流”作为办学奋斗目标。他不断创新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又以提高教师忠诚教育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管理的核心,努力使教师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得到鼓励和满足。到20世纪90年代,全校有特级教师8名,其中4人享受宁波市规定的教授级工资待遇,1位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又有30多位老师被评为省市区劳模、各级各类“先进”、“优秀”称号及不同名称的奖励;将从80年代中期始实施的校内奖金、津贴制过渡到90年代国拨工资与校筹工资相结合的双轨制。后来,校筹工资还超过了国拨工资。镇海中学的教风广受好评。学校没有“坐班制”,但老师们自觉地早到校、迟回家,做到学校里有学生在,就有教师在。特别是,在职教师自觉地实行不做有偿家教。1995年9月8日,《浙江日报》以头版头条位置,以《用爱塑造辉煌》为题,报道镇海中学教师育人的感人事迹。
远近的家长都向往把孩子送进镇中,而镇中的毕业生又是全国著名大学招生组追逐的对象。1984年,恢复高中三年制后的第一届镇中毕业生,高考平均成绩名列全省第二。上录取线者占97.5%,其中上重点线者占59%,上本科线者占88%。1984、1988、1989三年,连续涌现高考全省文、理科和外语类三个第一名;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文娱、体育比赛,也都在省市名列前茅。
在镇海中学出了名、有了实力后,何性善又把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向外辐射,对兄弟学校主动帮扶。帮助了本区革命老区河头乡中学、北仑大榭开发区海岛上的大榭中学以及由省教育厅安排的少数民族景宁县渤海中学,给它们送经验、送设施、上门送教、请进来帮带等。特别是从1997年起,向整个丽水地区,每年招收15名贫困的优秀学生来镇中读高中,费用全免并每月补贴生活费,三年共招收45名。1999年第一期毕业生回原校参加高考,14名考上重点大学,1名考上本科。
1992年初,经省教育厅检查组的严格评估,通过为省内第一所合格重点中学。
1994年6月,经省专家评估,镇海中学又成为省内第一所高中会考全科免试学校。
1995年7月,由省教育厅检查组深入调查评估,宣布为省内第一所一级重点中学。评估组领导在总结会上说:“从总体上、综合水平上、整体实力上,镇海中学与同类学校相比,明显处于领先的地位。”
1995年,何性善到了退休年龄,但组织决定留任他。他为突破镇中招生范围局限于本区20万人口的生源瓶颈,多方争取,排除重重阻力,终于成功筹建起区内第一所民办初中“蛟川书院”。消息传开,轰动周围县、区、市,慕名前来报名的远至温州、台州地区。又向省市领导争取另一条通道,同年,市教育局确定,在镇中设立面向全大市招生的、高中创新教育理科实验班。这样,他终于为镇中开创了两条优质的生源。
在八九十年代,镇海中学荣获全国地震战线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和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强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以及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先进学校、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结对扶贫先进学校、省级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省级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何性善本人亦前后获得宁波市特等劳动模范、浙江省首届十大杰出教师、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何性善在同学会上还说: 我给一家教育杂志讲了两句人生感言:“不求名,不求利,但求莘莘学子早成才;为人师,苦中乐,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生命短暂,世界永存,为社会多做点益事,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朵浪花,多有意义。”“说句实话,我的座右铭或人生哲学,源于绍师那时播下的种子。”何性善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最后他说:“我在镇海中学,从全面负责主持工作,到1999年退休,整整26年,为学校做了一些应做的工作。然而镇中今日的辉煌,是镇海中学全体教师共铸的。为此,我对自己被评为全国劳模总感不安,为还有许多工作没做好而感到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