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略论越中“慎独”之儒风之传承——许学刚

2010-06-02 5050

略论越中“慎独”之儒风之传承

许 学 刚

[ ] 晚明时,刘宗周开创蕺山学派,建立了以“慎独”为宗旨的儒学思想体系。越中“慎独”之风从蕺山书院而进学堂,经百年传承,逐渐成为绍兴师范学校养成学生人格理想的主旨。其中,被誉为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两次来校演讲,均以“慎独”切入,并融入现代师范教育的办学理念,对绍兴师范“慎独”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产生深远影响。高校培育大学精神,应当彰显“慎独”精神,并在传承中与时俱进。

[关键词] 刘宗周;“慎独”说;师范教育;慎独精神

[作者简介] 许学刚,绍兴文理学院校友总会会长 (绍兴 312000

南宋嘉泰本《会稽志》有云:“会稽儒风之盛,冠于东州”。而会稽之儒风,则又以“慎独”思想为指标,而更盛于晚明以降。“慎独”之风从蕺山书院吹出,蔓延于山会师范学堂,省立绍兴第五师范,继而成为绍兴师范培育学生行为之世范。

一、越中“慎独”之学的播散和影响

晚明时,儒学大师刘宗周的“慎独”之说,影响最大。刘宗周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为蕺先生。刘蕺山为人清廉,守志坚贞,以至清军南下时,绝食殉节于越中。其多半生在故乡讲学育人,故其弟子遍布越中,又因其言行一致,故其“慎独”之学,树为人范。

“慎独”之说最早出现在儒家经典《大学》、《中庸》之中。大学有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1)《中庸》也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2)其“慎独”之本义,多指人要审察自己的人性,在安静独处之时,要谨慎遵守道德规范。

刘蕺山早年研究程朱理学,后来倾向于阳明心学,以“慎独”功夫统领儒家修养之功夫。对于“慎独”,东汉郑玄和南宋朱熹都有传统的解读。乃至晚明,王守仁倡阳明心学,一改传统教义,从人性论的角度,提出了“知良知”说。王守仁认为,顺从良知去扩充善念、克除恶思的“慎独”,就能“格物致知”了。王学的完备与新颖,使越中理学焕然一新,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越中“慎独”儒风,由此而兴起。蕺山学派祖师刘宗周,继承和发展阳明学派,又开了批判性总结王学的先河,建立了以“慎独”为宗旨的儒学思想体系,“慎独”之儒风由此而盛。刘蕺山认为,《大学》明德至善的本体,要凭借“慎独”的功夫来落实,而“慎独”的方法就是“诚意”,亦即保持好善恶恶的原初意向不受影响。刘蕺山本《大学》“诚意”之道,言“慎独”功夫,逻辑十分明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天下平”。(3)“格物”而知其本末、先后关系,刘以《大学》言“诚意”,宗旨在“慎独”。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己矣”,“为学莫不先辨诚伪,苟不于诚上立脚,千修万修,只修得个禽兽路上人。”(4)他又将“慎独”之功,置于自我修养的首要地位,认为“圣学之要,只在‘慎独’,得慎独……天地万物在其中矣。”(5)刘宗周“慎独”之独,被赋予了人生本体的含义,“慎独”是为了认识自己的需要,尊重自己的需要,发展自己的需要。

由于刘宗周的学说符合越中自我实现的人心主流,他不仅丰富了越中人文精神,使越中之士自我实现有了心灵的烛光;而且他又以自身的人格特质,使自我实现树起了人格之典范。蕺山书院成为“慎独”之学的殿堂,自称蕺山之徒者凡376人,尤为卓越者当举一代宗师黄宗羲。黄宗羲被后学称为我国明清之际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他承绪师说,且多有发展,促进刘宗周开创的越中“慎独”儒风蔓延。

二、“慎独”精神在绍兴师范学校的传承

刘宗周“慎独”之学,其积极意义在于“以人为本”,启迪人审视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处境,反观自身,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我。越中之儒风,从书院传到学堂,从学堂吹向学校,在传承中扬弃和充实,不断在绍兴,尤其在“树兹人范”的师范学校中彰显和张扬。

1901年,清政府通令全国改书院为学堂。绍兴历史悠久的蕺山书院和稽山书院分别改为山阴县学堂和会稽县学堂。与之同步,绍兴有识之士为维新而首严学务。学堂勃兴之时,必须先储教习之材,1909年,山会师范学堂由此而立。观其办学宗旨,实为教育求国,皆为“治国”、“平天下”。按刘宗周解《大学》之说,故以“诚意”为本。《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简章》明确教育以养成小学教员为目的,故十分强调“察其资性品行”,并把“修身”作为第一必修学科。乃至鲁迅先生担任监督(校长)时,他不仅引导学生要独立思考,而且经常检查学生自律的情况。据鲁迅先生学生孙伏园回忆,“每天晚上鲁迅都要查看学生夜自修情况。学生们听到他的脚步声,就立即鸦雀无声,坐得端端正正了。但鲁迅认为这种情况未必好。他告诫学生,只有自觉遵守纪律,将来担任教员时才能成为学生表率。”(6)鲁迅先生虽未言明“慎独”,但他对师范学生关于“自觉”的要求,足可解读为其对“诚意”和“慎独”的诠释和践行。其实,尔后鲁迅强调“自知之明”和严于解剖自己的观点,正是弘扬“慎独”精神的最好证明。

1912年,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改名为绍兴初级师范学校,19136月又收归省立,改名为浙江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名称虽改,但倡导“慎独”之风且更加凸现。尤其是在校长郑管秋任职六年之中,五师智德并重,校风日正。其践行的“诚毅敬爱”的校训,深得蔡元培先生的推崇。

19161126,蔡元培先生赴任北大校长前夕,应邀来校视察并发表演说。在其五师的演说词中,可以发现蔡元培先生先进的师范教育思想。他强调三点:其一,“师范学校之研究,尤重为教育之实验”;其二,强调科学与美育之关系,不能“单重智识”而“不及情感”;其三,教育之道,在于“慎独”。他要求教师以自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注重良好习惯养成,学会“慎独”。“无论上课时,下课时,有人监督,无人监督,宜丝毫不事苟且,”(7)能自觉遵守“诚、毅、敬、爱”四字校训。192366,蔡元培先生再次来到绍兴,在绍兴五师、五中、女师联合大会上作了题为《青年要培养和发挥自己的独立精神》的演讲。孑民先生两次演讲,都强调了“慎独”精神。当然,他提倡的那种“独立”精神已远非刘宗周“慎独”之说可以包容,这里的独立精神,不仅是自我修养功夫,还包括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民主和科学的精神。“慎独”之风融入现代大学之精神早早地吹拂于越中师范学校的校园之中。

抗战期间,省立五师、五中合并,师范教育走入低谷。师生们在学校颠沛流亡之中,践行“慎独”,完善人格,“慎独”精神在战火之中淬炼。1944年,绍兴复办简易师范学校,“慎独”校风再次在传承中张扬。绍兴简师,以实践“四维八德”(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和培养刻苦耐劳精神以及终身服务教育志愿为首,同时注重抗日救国教育。“四维八德”作为当时国民政府训育的总纲,自不赘言。绍兴简师传承山会师范以来的“慎独”精神,主要体现在校歌上。简师校歌突出“树兹人范、信善美真”之说。从五中“诚毅敬爱”到简师“信善美真”,都突出了“慎独”之意。“信”与“诚”,可解为真心真意和“诚意”,“敬”和“真”都有戒慎、敬肃之意。真者,实也,真诚也,谓自身应谨守而勿失。1948年,当初省立五师时的毕业生、教育家董秋芳先生出任校长。董秋芳曾是当今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山东济南高中时的老师,曾得季先生生前高度评价。董校长传承和弘扬五师校训,秉承蔡元培先生先进的师范教育思想,在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同时,更多地提倡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在复杂急变的社会环境之中,审视自己的处境,剖析改造社会与改造自我之关系,迎接社会解放和自我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师范教育获得新生,而越中“慎独”之儒风,因为师范院校办学性质、培养目标之规定,不见式微,反而与时俱进,发扬光大。绍兴师专十分强调“慎独”精神,宋六陵时期成就上千学子成才,且进入社会后无一倒下,更显这一传统文化之现代价值。八十年代中期,学校在校门入口处树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校训之标识。校长陈祖楠大力提倡“养成教育”,努力营造“慎独”的校园氛围。在他主导下,提出了一个校园管理目标,即:“无专人打扫,校园干干净净;无专人管理,校园秩序井然。”他同时引导学生工作部门,坚持“慎独”为宗旨的教育实验。其一,叫“爱心承诺”,学生在毕业时承诺资助在校学弟学妹,毕业以后践诺,以此弘扬爱心,检验诚信;其二,叫“无人售报亭”,学生买报刊由自己自觉投币,几经检验,分文不缺。陈祖楠校长不仅在校内大力推广“慎独”,还带领一批学生讲师团走向社会,在校内外宣传诚信和“慎独”,以养成公民的自律意识,促使许多党政机关把“慎独”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必修课。从绍兴师专到绍兴文理学院,倡导“慎独”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校园文化品牌。1997年,学校在经过以“慎独”为主旨、“养成教育”为特色的道德实践的基础上,凝炼而成“修德求真”的校训。

“修德求真”体现了办学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结合,这四字校训包容了学校近百年历史传承的文化传统,既包含了学校长期延续的育人理念,也体现了现代大学的价值取向。“德”和“真”是红和专的统一,是德才兼备的要求,“修”和“求”是动态的过程,是格究穷理的过程。“修”包含学习、锻炼、修养,“求”包含探索、寻求,目的在致知,在止于至善。从蕺山书院、山会师范、省立五师、绍兴简师、绍兴师范、绍兴师专到绍兴文理学院,“慎独”之儒风如春风吹拂,加之越中“自我实现”之人心主流滋润校园,已经培育出这所百年老校的常青之树——精神之树。“慎独”精神成了校园精神的重要文化因子。

三、“慎独”精神在高校的当代解读

数百年来,越中“慎独”儒风养成了“名士乡”大批名士的人格特质,也养成了培养人才的师范院校特有的校园精神。在新的形势下,思考这种文化精神如何与时俱进,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大学精神的内核,显得特别有意义。在市场冲击、社会繁变的今天,有的大学,尤其是一些地方大学的校园精神出现了断裂或衰微,有的甚至丢魂失魄。校园的生态有悖于开放创新 与自主自强,主要表现为浮躁和急功近利,迁就权贵和盲目趋同,缺少了承当社会教化和转移风气的使命意识。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则表现为培君子、士的人格理想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养成脱节,培养对象往往只知从众而不知从己,只知律他而不善律己。

现代大学同样需要“慎独”精神;校园的生态环境更需要“慎独”之风的浇灌。诚如学者任剑涛在《大学的主义与主义的大学》中所言,大学的精神和制度“具有相对于政治组织体制而言的独立性,相对于意识形态而言的自由性,相对于组织化社会自我确认特性而言的批判性,相对于重视功利的社会习性而言的创造性与传授知识的脱超性,相对于社会分工专门定势而言的包容性。”(8)大学本身需要“慎独”。我们比较多地强调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而决不能忽视客观环境对主观世界的浸润。从大学的功能出发,按照教育中人的主体性规定,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完善,是大学的本质属性,是德育的根本体现。“‘慎独’其实就是要在孤独、沉淀的内在宇宙里审视自己在环境中的处境,剖析人我之间的关系,判别是非对错的细微分野,‘慎独’是修炼,使人在群体的沉溺和喧闹中能保持清醒。”(9)大学应当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这一真谛,让学生能在“情绪之制裁,意志之磨砺”之中格物致知。对此,越中高校应率先垂范。


注:

1)(2)朱喜.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吴光.刘宗周全集,第一册,经术.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4)(5)祝兆炬.越中人文精神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6)许学刚.绍兴文理学院史稿.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8.

7)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2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8)杨东平.大学精神.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9)龙应台.心灵的X光.读写天地,2008,(19).

摘自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教育史研究》(主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 季刊二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