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南归”学子颂母校 周重厚

2010-04-03 5790
周重厚,男,19288月出生,绍兴简易师范学校48届毕业生。先后在简师附小、府山区中心校、府山中学任教。

俗话云: 在母亲眼里,你永远是孩子。这话不错,我今年虽已八十有二,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然而我始终忘不了,忘不了在母校怀中成长的峥嵘岁月。欣悉绍兴文理学院百年校庆,谨以此文为母校奉觞上寿!

我是文理学院前身——绍兴简易师范学校的学生,于19451948年就读4年。入学初期,日寇仍盘踞在绍兴城内,学校设在离城30多里的山区“南山”的民宅里,设施简陋,生活艰苦。学生在地板上垫稻草睡通铺,早晨穿着草鞋跑步,晚间在昏黄的菜油灯下围坐自修。学校伙食极差,最困难时餐桌上只有一碟炒盐,或者是几瓢霉豆腐卤水,同学们用筷尖蘸一点咸汁,送饭下肚。饭也不能吃饱,同学们第一碗饭往往盛得极浅,一声“开动”令下,大家就三扒两咽,争着去盛第二碗。不然,饭桶边挤满了人,想盛到饭就很难,而且回过头来,小菜也被吃完了。南山盛产竹笋,第一学期,几乎吃了半年毛笋。因营养差,我患上“鸡盲眼(夜盲症)”,到下午三四点钟,就看不见东西。暑期回家,靠同学们背着赶路。

同学们经受失学痛楚,遇到能考进可免费提供食宿的学校,条件固然艰苦,自然万分珍惜学习机会,大家为争取当上一名合格教师,都能相互砥砺,个个青灯黄卷,刻苦攻读,晨钟暮鼓,不敢懈怠。简师毕业生学历虽浅,但基本功都较扎实,走上教育岗位,许多人都卓有成就,在社会上获得好评。像冯俊臣同学(已故)不断进修,成为文理学院教授;陈锡琛同学长期担任《野草》主编;杨乃浚同学著述《绍兴方言》,填补了绍兴语言学空白。我毕业后,留在简师附小任教。长期评为先进,还被评为市属中学优秀党员,选为市人民代表。师专10周年校庆时,我校傅建中、王家舜和我作为校友参加纪念活动,三人还以大幅头像荣登光荣榜展出。有鉴于简师这段不平凡岁月,我班于1994年举行同学会,当时主管文教的绍兴县副县长还因我们是绍兴解放后第一代教师、为绍兴教育事业作出过贡献,特意派专车、指定记者送我们去南山重访读书旧地,还宴请我们全体同学,摄录像带赠送给到会每一位同学。

饮水思源,我们始终忘不了母校许多好老师: 语文教师董秋芳——鲁迅的学生、季羡林的老师。他教《诗经》、《离骚》,高声吟哦,详尽讲解,为同学们奠定了古典文学基础。地理老师俞易晋,能徒手飞快地在黑板上画地图,跟书上印刷的几乎不差毫分,学生暗暗叫绝。他考试不写试卷,分发白纸,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默写出山、水、地名,写得越多成绩越好。学生对他的课兴趣特高。音乐教师钟心一,多教进步歌曲,摒弃黄色音乐,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他自己不断进修,进城后每天练弹钢琴,远远听来,跌宕起伏,狂泻奔腾,给师生留下深刻印象。他督促同学练琴,教同学制竹笛、剥蛇皮做二胡,琴声笛音,充满山野晴空。他组织收听音乐广播,筹办音乐会,倾注毕生心力。班主任、美术老师王允中,教同学上山采集野花异草,盛在竹器里装点教室空间,培养学生的美育观念。他组织“星期画会”、“列鸟木刻社”,让学生写生创作。学校还开展雕塑、蜡染、缝纫、种植、饲养等生产活动,培养大家多方面技能,并树立劳动观念。我因父母早逝,有辍学之虞,老师多次向学校反映。学校考虑到我品学尚优,不忍我中断学业,好多学期不收我的学杂费。任芝英老师还为我代缴过学杂费,她兼任附小校长,我毕业后,让我留在附小教书,提携之情,恩同父母。

我退休后,首先报名读老年大学,“老大”教师吴国群、邹志方、林文彪和王延荣等都是文理学院名教授,听他们的课,补自己青少年时学习之不足。其次,练习写作,使脑子不僵化。近期,我还在编抄一本歌曲集,想将目前出版界缺少的古现代歌曲、戏曲、器乐曲以及许多“歌曲背后的故事”编入,让人们了解和记住不少词曲作者与歌唱家在特殊年代饱受厄运的珍贵史料,还其历史真相。

抚今思昔,我辈赶上了好年华,身逢盛世,衣食无忧,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神州国土,满天彩霞,遍地鲜花。衷心祝愿祖国强盛、社会安宁、内外和谐!祝愿母校继往开来,更上层楼!

版权所有 ©2009 绍兴文理学院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