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难忘师恩 张丽萍

2010-04-03 5260
张丽萍,女,19597月出生,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中文80届毕业生。现任浙江省妇女联合会副主席。

不知道怎样来写我的母校,那个被称为“攒宫”的地方。只知道在那里两年又三个月的生活,给了我一生太多的影响,这种影响力让我想到了一个词——刻骨铭心。是的,刻骨铭心。尽管今天来说这样的话——“如果人生可以选择,我依然愿意做一个语文教师”,别人听来会觉着矫情,自己也觉得有点“叶公好龙”,但我心告诉我这确是我曾经的理想。这,也正是我对母校老师们始终怀着深深的敬意、对30年来一直坚守在教师岗位努力教书育人的我的同学们怀有敬意的缘由。

忘不了所经历的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年的考试,忘不了上了线的兴奋和因种种原因未被录取的打击,忘不了197853日那天,我们这些最终被扩招进了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分校、依然算是77级的学生到校报到。入学通知书上写着,学校在攒宫,离绍兴城有数十里的路,绍兴汽车站有车接送新生。当我挑着一担行李——一头是被褥,一头的网兜里装着脸盆、书籍等日常用品,走出绍兴汽车站的时候,发现马路边有一对母女模样的人也正在候车。年长的妈妈看着我的行李担,对她的女儿说: 这位同学多细心,都带了衣架子,并问我是哪里人,读什么专业。问答间,我知道边上的姑娘叫周娟,绍兴城里人,也是下乡知识青年,也是77级中文的。仿佛遇到了亲人,我就这样随着周娟和她的妈妈到了她的家,为的是取几个衣架。从此以后,我和周娟(她姓沈)同桌而坐,直到毕业,成为好友。毕业时,因为对象找了同班上虞籍同学,周娟索性和他一同分配到了我们上虞。夫妻俩现在还在春晖中学教学第一线上,一个成了特级教师,一个当上了劳动模范——自然,这是后话。

宋六陵的一溜矮平房,印象中是泥屋,是我们女生的寝室,后来知道这是劳改农场的监舍改建的。寝室的深度: 床顶着床,刚放下3张,门是需要朝外开的;寝室的宽度: 3张床的对面还是3张床,中间的过道两人走要侧着身子才能过。我们6人一间(班上有7位女生,有一位被安排到和数学专业的同学同住,那里有她的姐姐)。报到的那天傍晚,天下着毛毛细雨,靠门的我正在擦洗桌椅,整理床铺,端起一盆脏水想泼出门外。抬头见,一位清瘦的中年教师来到了我们寝室门口,他撑一把黑伞,着一身深色服装,架一副眼镜。只见他面带微笑,走进我们寝室。让我们惊讶的是,他开口一一叫出了我们的名字。这让我们非常感动。老师自我介绍,他姓陈,是77级中文的班主任。

学生到校第一天,老师到学生寝室走访,且事先做了功课,记住了学生的姓名。这一幕,我常常回味: 老师应该这样做。

几天后的58日,绍兴师范学校为升格后的第一届大专生举行开学典礼,我们见证了鲁迅故乡高等教育的起步。领导在讲话中说,这是绍兴地区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是360万绍兴人民的大喜事。接着是师生代表发言。教师代表正是我们的班主任陈祖楠。老师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祖国需要我们,人民期望我们。”一番话,说得坐在台下的我们热血沸腾。我相信,记着这番话的决不只有我一个人。我和我的很多同学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喜欢上这个职业或者说感受到一种敬业精神。

忘不了在学校的日日夜夜,那状态只能用“如饥似渴”来形容,每一个人都这样。而学校也不时地请一些省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作讲座,开阔我们的思路,丰富我们的头脑。著名学者戈宝权先生来过,著名学者唐弢先生也来过,给我们讲鲁迅,要我们学鲁迅。记得戈宝权先生还用晚上的时间和我们这些几乎没什么墨水的青年学子亲切座谈,勉励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我们的学校地理位置是偏僻的,但办学的理念是开放的。这些名家大腕就是放在今天也是很有分量的人物。今天想来,它的意义不单是开设了几次讲座,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把目光放远、心胸放宽。

这种开放性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上,表现在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尊重和鼓励上。《现代文学》课,老师教我们分析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是基本功。记得一次考试,我发现自己的答案与很多同学的不同,而其他同学的答案与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一致。虽然自认为也有理,认为分析文章并非要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说明问题就行,但心想成绩肯定不会高。可卷子发下来,大大出乎意料,我拿了全班最高分。这次小小的测试,这个微不足道的第一,我之所以记着,是因为它一直影响着我,教我尽可能客观地对人对事,尽可能辩证地处理问题。这位肯把“错”改成对的老师正是我们的班主任陈老师。

我们的专业思想就这样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渐渐形成、巩固。每个同学都在为争取做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而努力着。什么都缺,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有兴趣学。有的同学抄字典,为的是想咬准读音,提高普通话水平;有的同学钻研古文,整天之乎者也;有的爱好外国文学,从不识26个字母到硬是啃下英文原版小说。我则埋在图书馆里,从那里认识马卡连柯、赞可夫、苏赫姆林斯基等教育家,梦想着有朝一日……

转眼到了19806月,就在我们毕业前夕,传来了学校被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绍兴师范专科学校”的喜讯。绍兴师专正式成立了。庆祝大会定在城里开。忘不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日子。为了保证庆祝大会的顺利召开,头天晚上8点半,学校就早早地统一熄了灯。621日,星期六,早晨——比早晨更早,才2点半,学校的广播喇叭就把我们从睡梦中叫醒。全校师生前往绍兴人民大会堂参加绍兴师范专科学校成立大会。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家乡有了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高等院校。我们为有幸见证这个神圣的时刻而自豪。走出会场,我们全班7位女同学到人民照相馆拍了张合影留念,为了绍兴师专的成立,也为了我们即将的离别。这张留有我们青春印记的照片后来被刊登在200767日的《绍兴日报》上。那一天,《绍兴日报》为纪念30年前那场高考做了一个专版,提供照片的是我的另一位同学宋逸芬。

如今,我们都已不再年轻,我们的儿女也大多过了我们当时的年龄,我们中有不少同学因各种原因而不在教育岗位上,但我们对那段岁月一直怀有感恩之心。感谢母校,感谢教导过我们的所有师长,是他们教我们懂得了要爱岗敬业: 每一个岗位都是奋斗的舞台,每一项工作都是奉献的载体,关键是要把握今天,从当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