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母校的“养成”

2012-05-10 4765

□金守扬

  读绍兴师范学校四年,对我而言,最值得记忆、怀念的是勤俭节约的作风。岁月的蹉跎,使我无限感慨。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母校将这一美德,一以贯之于办学全过程。

  在简师读书的四年里,同学间从不比吃、比穿、比用。吃得很简单。早餐稀饭,中、晚饭干饭,大锅菜,分食制,八人一桌,人到齐后,值日班长叫声“立正,开始”,大家才动手吃饭;吃饭时,也不随便讲话,吃完后悄悄离开。餐餐如此,天天如此,以此养成了大家朴实的作风。同学们平时也不吃零食,有时三、五个同学,每人五分、一角钱凑起来,买点糖果、瓜子、豆类,欢乐一下。穿得很朴素。有不少同学还穿着有补丁的衣裤,女同学穿花衣服也很少。有件趣事,让我记忆犹新。班长买了件新内衣(汗衫),他表示自己穿上新衣了,故意把汗衫倒穿,让内衣长领的一边露出颈外,使人看到他穿上新衣了。这事成了同学们的笑柄,说他是“倒穿衣服者”。当时我们的生活很节俭。一支铅笔,写到不能再短了,手捏不起了,还舍不得丢掉。平时用纸,正面写了,反面还要写,反复利用。

  我家离学校有十五里路程,每天有埠船,按时从家里(西埠)开到南门鲍家桥(学校地址就在南门)。在读书的四年中有八十多个节假日,往返两地,为节省几分钱,我从未坐过一次船回家,都是靠双脚步行。同村也有一个读师范的同学,回家也靠步行。有的同学,学校与家距离有20多里,甚至30多里,也多数靠步行回家。有一次,我们八个同学到富盛一个同学家吃喜酒,而这个同学父亲有意撑船来接,可我们就是执意走三十多里地到他家赴喜宴。去时,我们每人都带上一、二本书,准备在晚上、第二天早上阅读,可见学习的用功程度。同学们所带的书籍,放进两个书包里,由两人背着。有人提议,路上凡遇到桥,就轮换背。旅途中,桥与桥之间的距离有长短,有的走上几百公尺就遇到桥,就要调换背书包,有的要走十多里才遇到桥,才能调换背书包。一路上我们嘻嘻哈哈,就这样不知不觉到了富盛,十分快乐。这件事,仿佛还在昨天。

  学校也经常组织学生义务劳动,建造教室用的砖、瓦,由同学们搬运;修操场、建造花园,也由同学们来完成。学校还定时组织学生到扫校外打扫街道。

  漫长的六七十年过去了,我所了解与接触的许多同学中,有的已很有成就,名声不小;有的默默无闻,无怨无悔。这许多同学,没有一个违规犯法的,都是勤勤恳恳工作,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现在的文理学院比原来的母校规模更大了,规格更高了,设备更全了,教学质量更好了。这种勤俭节约的传统,仍然在发扬光大。

  这些好作风,影响了我的一生。今天我已82岁了,在写这篇回忆录的时候,我穿的一条涤毛长裤已有26年时间了,手上一副手套也已有四个破洞,可我仍在使用,心里感觉很坦然和乐意。

  我们勤俭节约的美德是母校养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