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抚今追昔话简师 周重厚

2012-06-15 4545

□周重厚

  绍兴简易师范学校即绍兴文理学院前身,1944年春创立于离城40公里的南部山区,地名“南山”。学校每半年招收小学毕业的新生一个班,学制四年。第一学期因为只有一个班级,又招初中毕业的“简师科”一个班,学制一年。我是1945年春考进去的,属本科第三个班。去学校报到的经历,虽已过去67个春秋,仍记忆犹新。当时日寇仍盘踞在绍兴县城,各地有汪伪的“和平佬”和其他匪杂部队,本来可以由临浦坐船经绍兴县城转平水,再走一段旱路到学校,现在只好沿诸绍边界,在舅舅带领下背着棉被衣物,跋山涉水,在没有路径的荒野行进,沿途荆棘杂数,杳无人烟,弄不到一点吃的、喝的。起早五更出发,摸黑赶到老县政府所在地裘村,在一农民家借宿一夜,第二天再赶往学校报到。从来不出门的我,一天走了一百多华里的路,双脚连脚背也肿了。

校舍简陋 生活艰苦

  南山四周环山,学校借任氏宗祠做校本部,教导处、总务处、膳厅及一部分宿舍都在这里,取名“中斋”。这里最显眼的,要算用杉木搭建的钟塔,高高地耸立,钟声能传遍整个山谷。又用支架把对劈的毛竹将远处的泉水引来,作为吃用。原简师科(我去时已毕业走向社会任教)和高班同学在西北方向的“北斋”学习。我们“春三班”,得往南走一段泥路,租住一民房做教室,叫“南斋”,男生在楼上地板上铺稻草就寝,女生宿在“中斋”。同学们早晨穿着草鞋跑步,晚上在昏黄的黄油灯下围坐复习功课。

  校舍的北面紧靠山坡,村子东面是连绵葱绿的毛竹林。山地的春天特别来得迟,但鸟雀啁啾,杂树生花,山上开满杜鹃时,则别有一番好风景。这时溪流两旁的小树已翡翠可爱,若仔细观看,枝叶上有不少腿上带吸盘的绿色树蛙,令人称奇!到了夏天,这里白天十分燥热,小径常有四脚蛇、乌梢蛇窜出,惊吓行人。

  在南山读书,几乎吃了半年毛笋,因营养差,我患上了“鸡盲眼(夜盲症)”,到下午三、四点钟,就看不见东西,暑假回家,靠同学们扶着、背着赶路。

  半年后,抗战胜利,日寇投降,我们从南山回归县城,先借承天中学做临时校舍,半年后进入南涧桥自己的校舍(即后来的海尔曼斯自行车厂厂址)。校舍离南渡桥仅数百米,坐西朝东,面临大街。进校门是一方空地,作为学生早操与集队之用。空地正面是用人字架搭建的膳厅,撤去饭桌,可改成开会场所。空地左首是新建的两层教学楼,取名“景华楼”,上下有四个教室,中间是教师寝室,扶梯的阁楼是老师的办公处。空地右边,有一条东西向的走廊,搭木架,放置学生盥洗用具。从右边进,有两排旧瓦房,南首一边两层,同学们在楼上地板垫稻草睡通铺。北首只一层,是音乐教室和教师宿舍。穿过膳厅是厨房,从厨房右边小门进入“四存园”,这里有泥地上铺点黄沙的操场,有两副篮球架。最后面有一排低矮的小屋,分别是练琴房、教师宿舍和一个教室。

周重厚啊(左三)等老校友参加百年校庆

  解放前夕,国统区物价飞涨,学校供给困难,伙食极差,最困难的时候,餐桌上只有一碟炒盐,或几瓢霉豆腐卤水,同学们只好用筷尖蘸一点咸汁,送饭下肚,生活极度艰苦。

良师教导 提携后起

  饮水思源,我们始终忘不了母校的许多好老师,我们谆谆教导我们好好学习。

  语文教师董秋芳,是鲁迅的学生、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老师,资深望重。1946年他回到绍兴,在稽山中学担任英语、国语教师,兼任简师语文教师。他自选鲁迅名作教育学生。他教我们班《诗经》、《离骚》等古文,高声吟哦,详尽讲解,为同学们奠定了古典文学基础。记得有一次外地学者来访,离去时董老师送到校门口,双脚并拢,双手贴于腿侧,慢慢地作九十度深鞠躬,给我深刻震撼和教育。他暗地里支持同学进行地下革命活动。他欢欣迎接解放,与军代表畅谈学校发展的宏图,其情景我历历在目。他的女儿董菊仙、儿子董允礽赠我的董师遗著《我和笔杆》、《董秋芳译文选》均在我的案头。

  校长梁大中,竭力筹措经费,百方聘请良师,苦心倡办简师。他鼓励教师编写教材,亲自写序,以简洁语言推荐。有人来校招收“十万青年十万军”、“蒋介石卫士”,他婉转劝导学生安心学习,献身教育。他学富五车,却没有架子,慈祥可亲,对面来了学生,他往往谦让到道旁。晚年梁师母病瘫,他吃力地抱起她如厕,我在旁感言:“老师,您对师母真好!”老师动情地说:“当初我年轻任性,从外面回家,倒头便睡,是她帮我脱鞋、解衣、盖被,服侍吃喝。现在她病了,服侍她是应该的。”老师真不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地理教师俞易晋,能飞快地在黑板上画地图,跟书上印刷的不差毫分,同学们暗暗叫绝。他画全国地图,先勾轮廓,再画江河,边画边说:黄河源头,是小‘S’,河套部分,是一个很大的小写‘R’;长江上游像‘V’,下游像‘W’;松花江、鸭绿江合起来像‘X’,比喻十分形象。接着用横倒的一截粉笔画山脉,先在西部帕米尔高原处画三条铁耙样的粗线表示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昆仑山,再在长江上游画横断山脉,在新疆画天山,在东北画长白山。他告诉同学,大河大江下游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交通发达,往往形成大城市;而各省交界处,往往大山阻隔,顺势引出越城、都厐、萌渚、骑田、大庾这五岭山脉以及湘、资、沅、澧等长江支流,这样有机联系,令学生牢记不忘。老师还结合政治讲解地理,比如苏俄幅员辽阔,但东西两边都没有出海口,后来西面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拉入成为加盟共和国,西面方可进入波罗的海;东面取得海参崴,也才有了良好的出海港口。老师考试不写考卷,分发白纸,要求同学在规定时间默写山水地名,写得越多,成绩越好。学生对他的课兴趣特高。

  音乐教师钟心一,多教进步歌曲,摒弃黄色音乐,如教聂耳、冼星海、贺绿汀、王洛宾创作的歌曲,还有赵元任的《老天爷》、宋扬的《古怪歌》、外国的《伏尔加船夫曲》、《老人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他自己不断进修,进城后每天练习钢琴,远远听来,跌宕起伏,狂泻奔腾,给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督促同学练琴,要求十分严格,练指法要去按下琴键,默数一二三四;要用双手同时弹奏旋律。不允许右手弹旋律,左手跨八度打拍子;练习进行曲,要像电视慢镜头那样放慢速度,不停顿地演奏,不允许时断时续,支离破碎。他教同学制竹笛,剥蛇皮做二胡,认真练习,一时琴声笛声,飘拂在山野傍晚的天空。他选编教材,教我用钢板刻印简谱的《儿童歌曲选》、五线谱的《进行曲选编》。他组织收听音乐广播,筹办音乐会,倾注心力。

  班主任、美术老师王允中,教同学们上山采集野花异卉,盛在竹器里装点教室空间,培养学生的美育观念。他教美术,“秋四”侧重水彩,我班“春三”侧重图案。他指导同学采集各种形状的树叶花朵。他的寝室墙壁顶端,绘制绿叶红花的“两方连续”,引人入胜。他组织“星期画会”、“列鸟木刻社”,让学生写生、创作。还开展雕塑、蜡染、缝纫、种植、饲养诸项活动,培养大家多方面技能,并树立劳动观念。我因父母早逝,有辍学之虞,老师多次向学校反映。学校考虑到我品学尚优,不忍我中断学业,好多学期不收我的学杂费,还发给奖学金。任芝英老师还为我代缴过学杂费,她兼任附小校长,我毕业后,让我留在附小教书,提携之情,恩同父母。

  此外,还有许多老师给我印象深刻,如自编教材讲授“教材教法”的陆锡光,任“教育学”的寿棣绩,教“生物”的沈溥涛,教“几何”的祝宏猷。教导主任宋子俊以严厉著称,我初到南山,见乱石砌成的溪沟,兴奋地来回跳跃,被他叫去训了一顿,实质是爱生心切,教育要爱护生命。

刻苦攻读 学艺双收

  同学们经受失学的痛楚,遇到能考进可免费提供食宿的学校,条件固然艰苦,自然万分珍惜学习机会,大家为争取当上一名合格教师,都能互相砥砺,个个青灯黄卷,刻苦攻读,晨钟暮鼓,不敢懈怠。在老师辛勤教导下,四年期间,同学们学得了很多知识,掌握了不少技能,树立了终生从教的职业道德。这里略举学校及我班的学习活动和所取得的若干成绩,以窥一斑。

  墙报竞赛。学校举行级刊比赛,我班在老师指导下,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组织每位同学写出短文,按报纸样式排版,绘制标题,加上插图、角花,由于内容针对师范教育,编排新颖美观,获得全校第一。

  文体活动。为训练发言能力,交换学习经验,我班每周举行演讲,聘请老师评判,数年坚持。学校多次举行音乐会,演唱《黄河大合唱》等进步歌曲。演出话剧《猢狲王》,意为做孩子们的头脑,辛勤教育,由班主任王允中老师编剧,钱纹曾、任本秀主演。音乐会还有“春二”赵绍娟钢琴独奏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钱纹曾的独唱,均获得好评。班际进行球赛,我班的“旭风”男篮在全校五次球赛中夺冠四次,亚军一次;女队夺冠三次,亚军一次。

  烧窑蜡染。同学们用粘土做成各种形状的瓶罐盘碗,浸上从上海买来的并不起眼的灰白釉料,然后筑窑焚烧,竟然烧成表面光亮色彩艳丽的瓷器。我做过一个圆南瓜形状的茶壶,十分有趣。第一次开窖过早,多数产品开裂,变成“碎器碗”,但也别具风味。我们又在白布上用石灰加浆糊还有白蜡分别绘画,浸染蒸煮后做成蓝印花布和彩绘枕巾、手帕、桌布,成品令人喜爱。

  绘画木刻。学校成立美术兴趣小组,供同学们练习素描,学习木刻。承天中学有许多银杏、黄梁木,锯下若干侧枝,在横截面上练习木刻。学校曾专门出版对开木刻报纸,上街义卖,其中也刊有我的作品。我班毕业前夕出版《南归纪念刊》,每位同学占两页登一篇文章。在老师授意下,由我撰写“级史”,并由我和任本秀负责编排校印。我们去杭州江干制得铜版头像,再配上我雕刻的角花,印在每篇文章里,成为永久的纪念。

  美术展览。第六学期末,我班美术科依课程标准结束,举办全校美术展览会,在城同学从家庭和亲戚处借来数百个大镜框,展出作品500多件,接待外界人士参观,咸称成绩优异,对染色烧窑尤为赞许。

  生产劳动。学校设有农工艺和家政科,学习生产技艺,培养刻苦耐劳品德,为毕业后担负基础教育重任奠定基础。我们班从南山至回城四年间,坚持生产劳动,开垦荒地,种植蔬菜,饲养禽畜,由同学轮值劳动。记得在承天中学时,在中洋房种植大批白菜,收获后堆满劳作室及走廊两旁,每株超过九斤,全校师生绝口赞美、惊羡。

  敬师聚餐。以自己劳动所得飨老师,比拿父兄之钱来敬师更有意义。我班在南山学习结束时,在南斋办过敬师宴会,杀一只山羊两只肥鹅,烹饪红烧洋芋、酱烧田螺、蒸煮南瓜、苋菜清汤,还添加买来的猪肉、皮蛋,虽不是山珍海馐,老师们吃了,也赞不绝口。入城后除了平时常给老师添菜外,还开过“杏花村酒家”,宴请县长和全体老师。

  出境参观。194810月,我班赴杭参观,由实老师陆锡光带队。同学们观摩了杭州老师精湛的教课,聆听了学生用优美悦耳的普通话朗读课文,震惊之余,受益匪浅。当1949年春天省教育厅派专家来我校举办普通话学习班,大家就更为用心。参观第五天,我们住宿的英士街省教育会不幸走电起火,我班同学刚从高银巷小学参观回来途中,来不及抢救,棉被衣物,均付之一炬。次日梁校长、任芝英老师赶来慰问处理,全体返校。

  亲如手足。简师跟别的中学不同,我们学校男女学生人数大致持平,同宿一校,朝夕相处,感情融洽,绝无隔阂,纯然以兄弟姐妹相待,共同学习,亲爱互助,表现无遗。如我班赴杭参观遭火灾回来,各班借衣借被,百般劝慰资助,令大家感激落泪。我班到南渡桥洗菜,我不慎落水,衣裤尽湿,时值严冬,女同学纷纷拿衣被给我御寒,又帮助洗晒,慰藉关切,令人动容。半个世纪来,同学们仍亲密联系。近期一同学生病,十一人捐赠8800元帮助解困。

稽东南山村绍兴简易师范学校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