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浚
1946年9月,我因家境困难,从绍兴县立初级中学转学至绍兴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就读,被编入秋二(乙)班,同班学生约40个左右。校舍陈旧,设备简陋,内心中感到不得其所。但上课未及半月,情绪大有转变,觉得这里的老师个个都很有学问,且平易近人,我是甚得其所了。
教我们语文课的是甘大昕老师,他令我永远难忘。
这位甘老师,40左右年纪,白皙的脸孔,慈眉而秀目,常年著一套蓝色的中山装,蹬一双圆口的布鞋。不见其吸烟也不见其喝酒,只见他课前课后常常坐在一把旧藤椅上看书,看书,看书。平时与我们学生交谈,喜欢站着讲话,看似闲放不拘,却又毫无浮言夸辞,所以特别具有吸引力。
1947年上学期,他在讲授《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时,因为“嚄唶”一词,更令我对他肃然敬佩。这是一篇节选自《史记·信陵君列传》的古文。故事的内容是讲战国时候列国纷争,魏安釐王二十年,秦军入侵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公子平原君屡屡请求魏公子信陵君设法救援,而魏安釐王一来怕秦兵厉害,须防引火烧身;二来对信陵君心怀忌嫉,怕这位异母兄弟枝大于干,尾大不掉,所以再三敷衍,不肯配合。后来才勉强地出兵十万而又暗地派人嘱咐魏军统帅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出于无奈,用了侯生之计,叫安釐王的宠姬偷出兵符,带了力士朱亥,赶赴军前,矫诏让晋鄙交出兵权。如果晋鄙生疑而不听,就由朱亥动手将晋鄙击毙,夺过兵权,统兵直逼邯郸,救赵于危。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刻画信陵君的矛盾心理:“……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在讲解文中加点的“嚄唶”一词时,甘老师遍引了字书、词典中的各种说法后,让学生课堂讨论,自由发言。大家都觉得老师所举的《索隐》、《正义》、《康熙字典》、《辞源》等书的解释都不达意,有些解释且明显不妥。最后,甘老师成竹在胸地指出,此词只有用绍兴方言来解释最为贴切。他说,我们绍兴有一个方言词汇叫“嚄唶唶”,所谓嚄唶唶,即是完美无缺的意思。信陵君以此来形容老将晋鄙是十分恰当的。课后,我窃自联系了上下文,细细体味了此词的语境,觉得甘老师的解释最最到位。随后,我将此“嚄唶”一词去请教了本村的一位秀才,这位秀才所学的多为制艺、八股,而于《史记》之类,未必篇篇精读过,所以他吟哦了半晌,没有直接给我回答,到了第三天,才把我叫去,还是含糊其词地说:“如此解释似无不可。”但他又断然说,太史公岂是用方言俚语撰写经史子集的人,要我把他的意见反馈给甘老师。你猜甘老师怎么说?他说:“杨乃浚呀杨乃浚,你可知‘观一方书,须通一方言。不尔不得也!’”又说:“鲁迅先生当算得当代文豪,你们看,他的著作中什么‘空口说白话’、什么‘沸翻盈天’、什么‘豆腐西施’,乃至‘娘东石杀’不也有许多的方言俚语吗?谁说文章巨擘不用方言俚语?谁说方言俚语就不能登经诗之堂、入子集之室!”
甘老师的一番话顿时萌发了我搜集方言词汇的兴趣与信心。至今,岁月已流逝了近七十个年头,对此我仍然没有忘记,不肯释手。归根究底,这发扬的春风就是可敬可佩的甘大昕老师。
安息吧,甘老师!杨乃浚永远铭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