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祥
梁大中先生离世已20年了。他一生志愿是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办好学校。绍兴简师一路走来,发展到现在,已足可告慰他的在天之灵了。
梁大中先生的青少年时代,中国正处在灾难深重之中,中国人饱受列强欺侮、掠夺,政府腐败无能,广大农村没有学校,农民基本不识字。梁大中先生认识到教育是救国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这个志愿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认为做人、做教师,一定要把重点放到“做”字上,光自己做,力量单薄,办不成大事,一定要发动大家来做,一定要将志同道合的人团结起来。要团结,要以身作则,要有办法说服大家、感动大家。
1941年,绍兴沦陷,梁大中两次被日本鬼子抓去严刑拷打,鬼子还给他观看各种酷刑,将他和年仅17岁的大侄当作武士道摔跤的把子,正发伤寒病的大侄差一点殒命。梁先生的老师张光耀和国民党抗日的何姓连长,都被鬼子用狼狗活活咬死,狼狗还生啮了一部分人肉。梁先生尝到了亡国奴的味道,1943年初,日本鬼子和汉奸还来威逼利诱,他东藏西躲到年底,终于逃到稽东山上。
当时正值筹办师范,办学伊始,县长郑重为任兼职校长,县里事务很多,郑还有志组织抗日志士武装打击敌伪。王以刚先生是资深的办校有经验的名义校长,当时肺病严重,住在裘村约四里山村里,王与梁有深厚故交。王委以重托:“大中兄,勿推辞,拜托办好学校。”当时县里要求学校2月份开典,但当时当地一无所有,连一块办校校址也没有,无桌椅板凳、更无教学人员。梁先生先找在山上的一批老师,他的老领导任芝英和经验丰富的王华国、宋子俊等等都是他相识的师兄弟,且都是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知识分子,都决心办好自己中国人的教育,当时大家信心十足。任先生将他办女校用的桌椅板凳派人运来。筹建人员与当地族中村中有声望的长者联系,拜会他们,请他们当顾问、指导。山里人十分重情义,也十分重视办学,认为办学给山上添彩。首先选校址,安全很重要,不能在裘村,最好又有比较现成的教室和宿舍,梁大中先生等与当地村长找到离裘村南约有五里路的南山。南山村民大都姓任,路口有大树隐蔽,背靠马疲岭,山沟周围,山岭上都有参天大树,于是通过当地人租借了祠堂和旷地、民房,找来一批木工,开始大兴土木。生源是请各地送一批有志青年。各种生活、教学用品都要到敌占区采办,大部分工作都要当地帮办。全校师生有百余人,在这小山庄上,生活问题也压力重重。鬼子在绍兴城的四个门头设有碉堡岗哨,更在亭山上建了一个大碉堡,一有动静,就立即用重机枪狂扫乱射。冒死在日寇枪下的人也不计其数,但无论多大的困难,都没有让梁大中先生等一批筹办者退缩。
要团结先要自己带头,吃苦在先。他们不搞特殊,与学生同吃同住,没有一位老师另开小灶,学生睡下后老师都要一起查夜,注意学生安全。学生好坏,反映教育成果,绝不能出问题,梁先生常讲起,对学生要像对自己的亲子女那样关爱他们,学校才能办得好。
简师校长梁大中(左)与五师校友、华东师大许杰教授在绍兴合影
许多同事在办校时都出过力,有过功,梁大中先生到晚年还都能记得每位创业老师的功绩。当时老师的待遇很低,子女多的每天连粥也吃不上,他常把困难大的教职工子女叫到自己父母家里一起吃,像自家人一样热情相待。所以,他与教职员工都相处极好。
重情义,薄钱色,这是梁先生的做人原则。他认为财产留给子孙反而滋长惰性,有害子女。1952年,梁大中先生父母亡故,他将父母的房产全部献给了国家,自己住的反而是租房。梁大中先生有条件可享受离休,但他不让他女儿去办,他说,不要增加国家负担。
要办好学校很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所谓众擎易举。抗战胜利后,学校迁返市区,梁先生广泛结交社会贤达如陶冶公、施伯侯、金汤侯、朱仲华、陶守和、邵辛农……与各中小学校校长、老师常有联系,还请陈建功先生到家里来作过客。梁大中先生与许杰、徐锡藩、许拜言、张成美、潘文藻、尹幼莲等等晚年都一直保持联系。他求贤若渴,稽山中学离校很近,他与校长鸿书先生是好友,不少老师都从稽中找来。邵校长见他来时就笑着说:“大中兄,你又要来挖墙脚了!”董秋芳先生就是他去挖来的名师。他认为董学历、资历、水平比他高。随着时局的发展,学校升格为绍兴师范,他自认为应让贤,就请董先生出任校长。虽然领导、同事都苦劝挽留他,但他毅然辞去校长一职,到另一学校当一名普通教师。
梁大中先生退休后念念不忘教育工作,还义务做英语辅导老师,周围青年来求教,他更为欢迎,即使在做饭时也会放手相教。他还应邀到中小学任“学雷锋做好事小组”、“少年自然科学研究兴趣小组”等等的辅导员,到80多岁仍柱杖以此为乐。梁大中先生人生最后三、四年,记忆衰退,行动不便,后无疾安祥而终。
(注:作者系梁大中先生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