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怀 念 余 俊

2012-07-28 3860

——《余俊木刻选》前言

□赵延年

  1956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北京、上海、绍兴、广州等地要筹建纪念馆、举办展览会,非常需要有表现鲁迅先生生平的美术作品。当时我是上海美术家协会的专职画家,参与了上海美协负责华东地区的画家进行创作的组织工作和创作活动,并被分配要完成两幅命题作品的任务:一幅是《离家》,另一幅是《抗议》。

  《离家》是表现鲁迅先生18岁离开绍兴到北京念书时离别故乡的情景。为收集素材,1956年春,我专程从上海到绍兴深入生活。在绍兴期间我认识了不少当地美术界的人士,其中就有余俊。因时间紧,我在绍兴停留的时间不长,但余俊留给我的印象是:一位待人热情、对绘画努力钻研、很有发展前途的青年画家。

  1957年秋,全国开展“反右”斗争。眼见身边一些同事被划成“右派”,真是震惊。后来听说绍兴的小余也被划人此列,想到他还那么年轻,令我叹息不已。再以后就失去了音讯……

  今年初,余俊先生的夫人陈慎言老师为纪念余俊先生准备出版他的作品集,辗转找到我。交谈中才知1957年余俊26岁时被错划为“右派”,戴了好几年“帽子”,致使身心遭到严重摧残,在极度压抑中倍受煎熬,于1964年自戕离世。那年余俊33岁。当我听老师讲述这些往事时,心中真难过极了!

  回想小余短暂的一生,多么不易。他虽然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规范的专业基础训练,可凭借着聪慧与勤奋钻研,他已具有相当的造型能力,掌握了木刻技法,并能运用所掌握的专业语言来表现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心中的感受。

  画集中有5张创作于19577月一9月的速写。这些曾发表在《浙江日报》与《大众电影》上的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他歌颂生活、赞美劳动的激情;在对画面结构关系、虚实关系、线条的运用以及黑白处理上,都显示出他已经具有相当的艺术表现力。

  还有一批表现20世纪50年代在新形势下人们努力奋进的作品,充分地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真实的面貌,如《课后》、《爱科学》、《远方来信》、《农忙间隙》、《村口》、《竞赛》、《收购废钢铁》、《试犁》、《自学小组》、《学工》、《辩论》、《我们组里又增加了一份新力量》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极平凡的景象,只有时时处处关心社会、热爱生活的人,才会通过普通的表象发掘出使人感动的点点滴滴,勾勒出生动的画面。

  1962年小余“摘帽”后,调到绍兴电影院从事电影的美术宣传工作。他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仍然执着于心爱的绘画艺术,尤其是木刻艺术。他钟情于故乡的青山绿水、名胜古迹,经过深入地收集素材、细致地观察提炼、认真地构思构图,完成了22幅油印套色木刻——《绍兴风景木刻组画》。在这套作品中,我喜欢其中的《大禹陵》、《古纤道》、《柯岩云骨》、《东湖》、《大善塔》、《秋瑾纪念碑》、《古东陶坊》。这些作品在画面的意境、构图的处理、色彩的配置和掌握木刻艺术“放刀直干”的技法运用方面,均取得较为完整的艺术效果,显示出画家所具备的基础功底较为扎实。特别是他通过对于油印套色的配置与处理,描绘了多姿多彩的绍兴山河,从中可以看出小余是何等地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只可惜啊,这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佳作。

  我今年已经83岁。时值改革开放、万象更新的今天,回顾50年前和余俊先生短暂相识的往事,怀念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的余俊先生,不胜感慨唏嘘!

  在结束陈老师邀我为纪念余俊而出版的画集写几句前言时,我真诚地希望现今的读者,特别是年轻的读者,能细细地、细细地阅读画集,感受一下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家在风华正茂的年岁里,怎样用满腔热情讴歌亲爱的祖国和人民所创作出的版画作品。

  这本画集意义非常——因为这是小余毕生心血的凝结,是足以告慰他在天之灵得以安息的祭祀。

  余俊,我们永远怀念你。

  

20064月于杭州东新园

  

(赵延年男,1924年生,浙江湖州人,版画家、美术教育家,1938年进入上海美专学习,1939年即与同学共组“铁流漫画木刻研究会”,开始60多年的木刻生涯。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版画家协会顾问、省美术家协会顾问、省版画家协会名誉会长。赵延年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和教育工作,创作了一批优秀木刻作品,代表作有《鲁迅像》、《阿Q正传》插图等200余幅,为国内外10余所美术馆、博物馆收藏,获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

绍兴简易师范学校学生的木刻画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