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怀
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这么一句话:大学给人的一生奠基。我当时看了很不以为然,因为一个人从小学到升入大学,一般总需经10—12年的中小学学习,这段时间的教育大家约定俗成,称之为基础教育。之所以称为“基础教育”,当然指中小学是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打基础,当然也包含为人生打基础之意。大学期间不论三年还是四年,学到的东西总是有限的,总不能因为大学是工作前最后的一个学习阶段,它和工作关联度更直接,而否定12年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作用吧,更何况民间有“七岁看到老”的说法,意在说明少年时代的“基础”作用。后来看到苏格拉底的一句关于教育本质的阐述: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意思是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教育本旨是帮助学生树起理想和信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培养健康的意志和品质。这句话用今天的教育来衡量,或许是格格不入的,但对于从师专毕业三十年,今天围坐在一起的我们来说,这句话说得那么深刻,那么精辟,那么亲切,这句话所说的大学,不正是我们的母校——绍兴师专嘛?回首毕业后三十年,我们经历的工作和生活,似乎都和师专息息相关,烙下师专的印子。“大学给人的一生奠基”,此话不假。母校师专给了我们很多,有两点是我印象中最为深刻的。
一是师专教我们要认认真真地做事。
那时绍兴师专是在攒宫的绍兴中等师范学校基础上建起来的,条件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我已在《逝去的校园》一文中详细描述过),但我们的老师从无怨言,整天不是上课就是在备课,我们学生每天还有个散步调剂一下身心,
老师无言的行动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尽管当时我们很多同学暗暗庆幸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使我们的惰性有了心安理得的理由,但大家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还是相当珍惜的。只要一进课堂,个个屏气凝神,专心听讲,认真笔记,生怕漏了什么,连当时我们班读书最潇洒的诸暨“四条汉子”也从未有现在的学生那样逃课,个个认真听课,认真作业,怕成绩不佳有失体统。当然更不用说我班那几位早有深谋远虑的同学,不事张扬,潜心研究学问,或者苦攻外语,除了吃饭,平时难得见到他们的身影。记得敏尔同学毕业临别时把王蒙的一句话作为赠言送给我:我们不一定成功,但我们要努力。我想这句话也是当初我们七八中文的真实写照吧。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故事,说是韩国有一所中学,一位老师要求学生把每天学的东西抄写八遍,这位老师布置完以后,就再没有督促和检查,学生们就慢慢地松懈下来,少抄几遍,甚至不再抄写。到了期末这位老师突然告知学生要检查抄写作业,结果,只有一位学生从第一天开始就每天坚持,从未间断或偷工减料,这位学生就是现在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可见只要认定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努力下去,总有成功的一天。我们七八中文的同学,大家都在各自岗位上交出满意的成绩单,其原因固然很多,但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必是重要原因。即便从政者如敏尔同学,学者专家如先宁、勤泽同学,他们能到今天固然有个人的特质在里面,但也和母校教给我们的认认真真做事的作风品质分不开的。
二是师专教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
那时的师专可谓风清气正,全然没有现在社会的庸俗风气。老师们专注于教书,恪守职业道德。
今天我们坐在这里三十几位同学,无论当教师还是经商或从政,虽不敢说为人师表,至少大家都能坚守做人的底线,不媚俗,不随波逐流,没有丢失师专带给我们的正直、正气、正义。
毕业三十年,我十五年站在教育第一线,当教师当校长,十二年搞教育行政,三年干政协,当了职业革命家,虽然不在教学第一线了,但还是在为教育鼓与呼。不论在什么岗位,和各位同学一样,始终以母校“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作为做人处事的基本要求,回首三十年,也觉问心无愧,今后还将此作为人生坐标,去努力去践行。
愿师生情、同学情长存,愿母校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