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2014-10-10 3995

2013511日,我们有幸参加绍兴文理学院宁波校友会成立仪式。当时的心情,可以用“喜从天降”四个字来形容和表达。何以如此?因为在绍兴师专我们只读了一年书,在时隔54年后,母校还记得我们,竟然与这么多历届出色的校友们一起参加校友会成立仪式,真是做梦也想不到。所以我们无比的激动,十分感谢母校的领导,尤其感谢参与校友会筹备工作的胡审严先生。

从《绍兴文理学院史稿》一书汇编的资料看,绍兴师专正式创办于1980年。这与历史事实不符。应该说“绍兴师专最初创办于19588月。这从三方面可以证实:(1)浙江省教育厅的档案中载明,1958年在全省七个地区创办师范专科学校大专班,绍兴师专是其中之一,一年后因调整合并到宁波师院。个别专任教师随同去宁师院任教(如教数学的裘怿送松)。(2)当时招收入学的90余位同学大都健全。我们去读的是二年制大专班。后来撤销不等于当年没有创办过。(3)绍兴师范专科学校校牌及有关资料,照片也可以证明。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当年学习生活大都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为向母校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校史资料。特回顾概述如下。

(一)

记得19588月中旬,全县中小学教师集中在市区政治学习。在这学习班行将结束前,县教育局人事科领导来各区(组)宣布:由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和本人的意愿,决定挑选一批青年教师去大专班脱产学习,并且当场宣布名单。又声明,是否正式录取,要在文化考试后决定。

过了约一个星期,这些被挑选的青年教师集中在当时的宁波一中,进行文化程度测试。测试后,我们俩被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录取。8月底按通知到绍兴师范报道。

选去的大都是在职的小学青年骨干教师(有的是小学校长,教导主任,个别的是区校副校长)。原有文化程度大多是初师毕业,也有几个是普师毕业,但都有三年以上的教龄。

这大专班分为数理和文史两个班共90人(实际在读75人)我们俩被编在文史班。

当时的宁波专区下辖现在的绍兴,宁波,舟山等地区。这招收的学员来自绍兴(包括绍兴、上虞、新昌、嵊县、诸暨)、宁波(包括鄞县、镇海、奉化、象山、宁海)十个县。

当时的绍兴师范校址设在城关镇的塔山下,我们师专班教室附设在师范学校东头二楼。

学员享受每人每月19.50元人助金,其他生活待遇与普师生类同。

(二)

这种大专班其实是大跃进的产物,办学的用意是通过这种方式加速初中师资的培养,缓解师资供需矛盾。

文史班开设的必修课有:《文学作品选读和写作》(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和苏联文学),《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近代史》,《世界历史》(世界近现代史)、还有中国地理等课程。

专任任课教师是三位:李秀实(教《文学概论》、《文章选读及写作》),邬也白(教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陈金潮(助教)。其他学科的任课老师均由师范部老师兼任。

李秀实老师是个学识渊博,文学功底深厚的老教师。他讲课总是分析清晰说理透辟,旁征博引又不东拉西扯。他不但课教得好,且能写一首好文章;他教学态度严谨,为人谦和,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崇敬。这样高水平的老师,要是放在现今,被评为大学教授是当之无愧的。可是当年“左”风肆虐,对这类有点政治历史问题的知识分子,不但不予以重用,还屡遭打击迫害,致使他做事说话总是小心谨慎,讲课也不敢放开思想。听说后来调去绍兴一中任教,文革时晚景凄凉。

若这一年间,我们的文化学习有什么收获,我们认为主要从李秀实老师处学到了一点文学知识,他引领我们拓宽了视野,后来我们爱好文学,同他的启迪是分不开的。当然,历史、地理、政治等课的任课老师,大都认真教学,也使我们增进了一些文化知识。

我们同学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思想素质都很好,品行端正,勤奋好学,除了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外,很多人有点像饥饿的牛进菜园子一样,终日以书为伴,手不释卷,这一年里读了不少课外书。

那时正当贯彻毛主席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校领导把组织师生参加生产劳动,作为贯彻这一方针的大事来做,我们一进绍师,就投入大炼钢铁的劳动,在小高炉前日夜奋战,持续了十天半月,看起来热火朝天,但实际是劳民伤财。到“三秋”(秋收、秋种、秋耕)时节,学校组织学生以连、排、班的形式轮流下乡(我们班去平水那边)劳动。也持续了10来天。学生食宿在一个祠堂里,白天劳动,晚上还开会,进行诗歌创作比赛。平时,每个星期都有半天时间去南渡桥运煤,去绍兴钢铁厂等地劳动。在这一年中真正集中精力读书的时间还不到全学年的3/5

当时学校的校长先是黎琰,后是贾荣玺。党支部书记是石祥林。总是强调党一元化领导,以党代政,学校重大事情和日常工作都是党委支部安排的。从总体上看,这些老同志不大懂教学,但很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共青团工作搞得很活跃,也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我们俩当时都参加一些政教活动,陈厚积担任校团委委员,班级团支部副书记,鲍澄文参加编辑当时的校刊:《共产主义教育》,《战斗园地》,这些有利于锻炼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

以上说的是我们文史班的情况。数理班的课程开设,教学情况我们俩了解不很具体。此处从略。

在绍兴师专读书,虽然因时间太短而十分遗憾,但绍师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三)

19596月底学校突然宣布这大专班停办,学员有二种去向:(1)并入宁波师范学院继续学习。(2)回本县继续任教,在中学还是小学,由本县教育局领导决定。

我们鄞县当时已併入宁波市,我们回县后由宁波市教育局人事科分配工作。大约8月中旬,我们俩人先后分配到二所新办的初中任教。陈厚积随后就任“宁波市爱中初级中学”校长。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调任鄞县教育局人事科副科长,科长,局党委委员,直到退休。鲍澄文先在宁波市塘溪初级中学教语文,一年后担任学校教导主任,70年代后期调任鄞县咸祥中学书记、校长,80年代末又调任鄞县望春中学书记、校长,并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直到退休,前后在中学任教长达37年之久。

当年我们的实际文化程度不到大专毕业,因而边教边学,主要通过大学中文的函授学习,逐渐的适应初高中教学。

绍兴是个人文荟萃之地,是鲁迅的故乡。一年里我们有幸涉足多处人文景点,几次去鲁迅纪念馆参观,到过“百草园”、“三味书屋”,也去过鲁镇,参观过‘土谷祠’,也在轩亭口瞻仰秋瑾就以纪念碑,去过鲁迅故居……这一切使我们增进了文史知识,增强了对文学的兴趣爱好,乃至影响我们的一声。退休后,我们俩在发挥余热的同时,继续努力文史进修和写作,如鲍澄文退休至今十余年间,先后写有《校长的憬悟》、《春泥集》、《春泥续集》、《一日一诗简析》、《并非坦途》等诗文集。陈厚积一直在区退休教师协会工作,做了大量的文字工作,为退教和“关工”事业作贡献。

58届师专班 陈厚积 鲍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