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勤泽
一、松影
我的家乡在会稽山脉最南端的六峰山麓,地处诸暨与浦江两县的交界点上,山清水秀,四季水果飘香,满山松柏作声,出产闻名越中的佳酿美酒“同山烧”。北宋末期,金兵南侵,国破家亡之际,寿姓祖先携妻扶子,追随溃败南撤的康王军队进入浙江境内,一路风霜,几多酸辛,寻觅到六峰山麓这处山高林密、适宜农耕的山地生养栖息。我的家族,世代耕读传家,喜好收藏书画古籍,家族里出了寿崇德、寿再生、寿觉生这样以书画名世的画家。我的少年时代,就在家门前场院里的几棵古松老槐下捧读《千字文》、《千家诗》和临摹《芥子园画谱》中度过。所以,到我接到绍兴师专录取通知书,被父亲送到宋六陵校区来读大学的时候,我对被清风松涛声所包裹的攒宫有一份似曾相识的感觉,这里远离了城区,地处山坳,交通不便,供给不畅,文化生活贫乏,给执教的老师、就读的学生带来生活与学习上的许多困难,但是,这里也有许多美好的记忆存留。真的,就像2008年我们举行入学三十周年聚会时一位师兄所吟唱的那样:“青春飞扬宋六陵”。那是怎样的一段岁月呵,“情探松涛扰无眠,激扬文字青龙山。”(许学刚诗句)“最忆松林书声朗,难忘茶海身影悠。”(陈敏尔诗句)“三载同窗忘亦难,湖海月分心未散。”(吴先宁诗句)“千年古松陋室前,英气蓊郁聚俊彦。”(李仁杰诗句)那时,从学校到城里,校门口有长途汽车可坐,但是,三年的求学期间,我一次都没有坐过汽车,进城游玩。总是手捧书本,坐在老松之下,耳畔聆听着那和故乡的松树发出的一样的松涛声,安安静静地读书。那时,与同寝室年龄相仿的同学一起行走在从攒宫到富盛的田间小道上,一边走一边谈论,谈书本,谈社会,谈国家命运,几乎无所不谈,谈着谈着,常常激动至争辩起来,为一本书中某个人物的命运,为某个场景的描写,为某篇文章中一个观点的正确与否,在教室里争论,在寝室里争论,更多的是在宋六陵的古松林里争论。光阴荏苒,三十年倏忽而过,如今忆来,我的大学生活真是恍若昨天啊!
二、茶香
这几天阅读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若干文章,我读到
拿什么来比拟中文科的一个个老师,我想,用散发浓浓清香的清茶最为合适吧。淡泊名利,似茶的清淡;呕心沥血,有茶的甘酽;诲人不倦,有茶的芬芳。
中国是一个产茶的大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大学多有与茶文化结缘的学校。我们的学校位居青龙山,四周被茶场围裹着,如果是从空中观望,千亩茶山中飘浮着我们火柴盒子似的校舍,郁郁青青的茶园护卫着一所小小的大学。春天来了,茶园绿了,采茶女来了,茶叶的清香飘浮在校园的空中,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喜悦。生活于斯,读书于斯,人如茶一般,得着天气之清气,散发自然之芳香,余香袅袅,不绝如缕!
寿勤泽(左一)
三、书缘
三年大学生活,使我养成了对书的嗜好。书籍是一个民族传播知识养分、传承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品味书香,是每一个大学生生活中最惬意舒心的内容。宋六陵读书时,我们面对一个“书荒”的年代,出版社没有多少书供应社会,大批的经典名著都没有得到出版,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很少,几乎不及现在一个省级重点高中图书馆的藏书量,我们对书籍真可说是如饥似渴一般的贪婪啊,有书必读,有书必买。绍兴市新华书店每一周会开车送书到宋六陵,上门服务到校区,一辆大卡车装满各类书籍进校,学校行政楼几乎成了临时书店,我们蜂拥而上,在琳琅满目的书堆里选书购书,大家用平日里节省下来的生活费买书,心头乐滋滋的。一册册散发墨香的书籍,让我窥见了知识殿堂里的一扇扇大门,从宋史、唐诗,到外国小说、当代散文,我一路尽情逛去,领略到书山书海里的无穷乐趣。这一段读书时光,培育了我对书业的浓厚兴趣,1988年,当有一个进出版社当编辑的机会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职业,一心一意投身于出版业,乐于为他人做嫁衣裳,乐于为社会各界读者提供精神文化食粮。2008年,母校邀请我担
挥手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对母校的一份感情没有任何的改变。我以虔敬的心,祝愿母校基业常青、书城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