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我的老家是浙东四明山老区海拔
1978年5月的一天,我挑着借来的一只破旧杂皮箱和其他一些旧的生活用品,从覆卮山下来,坐上乡政府旁边的枫树坪汽车站一辆破旧客车,几经颠簸周折来到绍兴距市区10多公里一个叫攒宫的地方上大学。走进校门,我才知道,我上的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分院原来也是一座山。学校的楼房、平房都在山坡上。这山比起覆卮山当然只是小山,但树木葱茏,景色宜人,尤其使我惊诧的是校园里分布着一处处高耸云天的古松,大山里出来的人我居然未曾见过如此高大挺拔的松树。后来知道,这山叫攒宫山,也叫宋六陵,是历史典故遗址,可不久前做过劳改农场。学校大门口,跨过马路有“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明亮。大门对面是大片齐整碧绿的茶园,几处古松昂然而立;茶园尽处是青龙山水库,波光粼粼。茶园开阔地周围群山环绕,云蒸霞蔚。我当时觉得我们来到了一个好地方。作为文革结束,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子,特别是农村出生的每个人,在当地都有着昔时“中状元”的感觉和声誉。我老家所在村我是第一个大学生,父老乡亲都为本村有人“出山”而欣喜,我自己当然也处在兴奋之中。走出覆卮大山,走进攒宫小山,我虽然还是在山里,可我知道自己的人生已因山的转换而翻开新的一页。可是对于一些城市来的同学,他们走进这样一个刚做过劳改农场的、在山坡上的简陋校园,未免有些许失落。
入学后,我们77中文的49位同学与学校的师长们朝夕相处了三年(实际是两年三个月)。特殊的历史时期决定了我们的大学生活特别短暂。今天回头看,这两年多时间,这所当时所谓的大学并没有给我们太多“高大上”的东西,弥足珍贵的是老师们很多言传身教的细节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说是大学,那时的“硬件”只是原绍兴师范学校门口挂了块浙师院绍兴分院的牌子而已。至于师资等“软件”,老师们根本就没有教授、讲师等形式性的头衔,有的学科的教材也是老师们用钢板刻写、油墨手印的资料,因而有同学把学校比作光荣而艰苦的“抗大”。一段时间后,我们逐步感觉到那些原绍兴
宋六陵两年多学业临近结束时,国务院同意设立绍兴师范专科学校,绍兴诞生了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学校。经过几十年发展,以绍兴师专为基座的绍兴文理学院现已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作为当年绍兴师专的第一届毕业生,我们为当年能胸前别着绍兴师范专科学校的校徽而骄傲和感恩。当年的师专,虽然偏远、简朴,但是环境幽雅,校风纯真;没有高楼大厦、高端设施,但我们感受到世界上最珍贵的人文关怀。毕业三十多年来,我们与改革开放风雨兼程。我们有的同学经商,有的从政,有的从事文化事业性工作,但大部分人仍然坚守教育岗位。无论干什么,大家干一行爱一行,在各个领域里都能创造性地工作,干出了成绩,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作为77中文的班长,我自然更多地了解各位同学的人生发展情况。他们中很多人的“作为”使我深深地钦佩。有的人在校时看起来并不起眼,可在以后的工作中表现出对事业满腔的忠诚和卓越的创造。农村出生的石钢铨,在校时家庭困难,性格有些自卑;毕业后在诸暨教育局语委办工作期间,潜心钻研主导设计了一个汉语学习软件,并因此撰写了《激扬文字—汉语言基于键盘的学习与运用》一书,为中小学生汉语学习提供了一个新型的课堂工具。梁伟民在校时对写毕业论文很有抵触,可毕业后成为教育部门语文教研员,走上学术研究道路。他撰写了100多篇研究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出版了学术专著《论语难句新解》一书,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徐江伟毕业后不久经商,但他热衷学术研究的痴心不变,自2008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以一人之力进行重大史学课题学术研究,撰写出版了系列史学论著《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另一种起源:华夏文明猜想》、《猴崇拜的源流:华夏文明的青藏之源》三本大部头作品,其中2013年出版的第一本《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近期又由台湾出版社引进版权在海外出版发行。这三本系列论著,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史学理论体系,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放牛娃出生的董苗生,性格温和不善言谈的贾超英,他们毕业后教学工作十分出色,成为浙江省特级教师。个性刚强执着的徐红钢毕业后长期从事学校管理,现任职远近闻名的海亮教育集团,他勤于学习,勇于创新,成为讲究领导科学,富有实践经验的知名好校长。发奋读书的张德明成为名牌大学博士生导师。在校时爱好《孙子兵法》研究的褚良才成为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语。这里的“桃李”,比喻的是李将军的人品。如果我们把教育的功能也比作桃李,那么桃李林下的路是怎么趟出来的?绍兴师专的办学历程,历届师专毕业生的人生发展图谱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在“影响”,在“凝聚”,在“引导”。培养人,教化人,关键在教育者“身正为范”。多年来,绍兴师专,绍兴文理学院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合格的师资人才和社会各领域专业人才,许多人在日后的磨练中成长为各行各业精英,出现了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才,这不是偶然的,是历任学校领导人按教育规律办学,引领教职员率先垂范,重视学生人格养成的结果。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绍兴师专亦如当年鲁迅任校长的山会师范学堂一样已成为一段历史,而今绍兴文理学院正在进一步发展壮大,绍兴大学也将呼之欲出。不论未来绍兴的高等教育走向何处,进入什么状态,人才培养成长的基本规律不会变,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在绍兴高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位不会变。令人鼓舞的是近几年绍兴文理学院创办了一个“祖楠班”,探索和实践桃李“下自成蹊”,大学教育“修德求真”的机制,沉淀在绍兴师专人才培养的文化基因正在开始制度性的彰显和传承。
记得国务院发文批准绍兴师范专科学校成立至今已经35周年多了。衷心祝福宋六陵古松长青,绍兴文理学院迎来更加灿烂动人的发展新篇。
草于2016年6月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