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我是1983年9月进入绍兴师专学习的,因为我们这个班级40多名同学都是公办教师,所以被叫作“公师班”。“公师班”的同学都是原来中师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在职教师,都是为着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而再次踏上读书之路的,所以相对于其他班级,学习氛围比较浓。
1960年,我出生在宁波镇海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6岁那年,我上小学,因为家境贫穷,所以一边做农活一边读书,一直到了初中毕业。那时读高中是推荐制,虽然我的学习成绩不错,但由于是“中农”出身,没有被列入推荐的名单中,因此只能继续做农民。1977年冬天,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初中毕业的我就去报考,结果考进了宁波师范学校慈溪分校(后更名为慈溪师范)。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宁波镇海县临江中学教书。但我没有放弃学习,一边教书,一边到电大上课,一周两次,一学就是两年。1983年,教师的进修条件放宽,给我们这批希望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公办教师创造了机会,我就报名参加了“公立教师专修班”的考试,结果顺利被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化学教育专业录取。
那时的绍兴师专还是在绍兴皋埠攒宫的农村里,也就是宋朝六个皇帝的陵园区域。经历了近千年,皇帝陵园的模样已经几乎看不到了,只剩下几十棵老松树矗立在茶园里,与周边的群山倒构成了绝佳的风景,所以当时我们就说,这地方是读书学习的“风水宝地”。
现在有人说,在我们绍兴师专恢复高考后的学生中,出了不少的“名人”,或者说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人物,我想这也许与这代人之前吃过较多苦有关,也与这代人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有关。在我们那个年代里,可看的书没多少,遇到的好老师也极其有限,所以我们进入大学后,学习的主动性就特别强,学习的热情也特别高,真可谓是到了发愤努力的程度,宋六陵的大学生活给我们这批年轻人提供了极好的学习平台。
这里环境清幽,又远离城区,是读书的好地方。如果要去一趟绍兴城区,坐船需要三四个小时,来回需要一整天,因此星期天的时候,我们一般都留在学校里看书学习。图书馆,茶园里,松树下,操场边……,都能见到看书学习的人。尤其是我们“公师班”的学生,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除了上课,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泡在了图书馆里。可以说,在绍兴师专的两年里,我受到了系统的专业训练,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许多人都爱谈人的成长和成才,我想成长最可贵之处在于能静下来心来独立思考和学习,也就是古人说的“慎独”。“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真正的成功者,大多是因为能够长期保持静静地思考和学习;而一些没有成就的人,往往缺乏这种精神和心态,一路轻松到底,最终一事无成。宋六陵的精神,就是这种安心学问的踏实精神,努力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务实精神。
宋六陵除了有一个好环境,还有一群敬岗爱业的好老师。虽然30多年过去了,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老师们用心做教育的情景。因为校园面积小,又在离城20多公里的农村,大多数时间我们学生与老师都是共同学习和生活。老师的宿舍与我们学生住的地方挨得很近,我们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去请教,老师们也会悉心指导我们。记得当时教我们化学实验的
还记得有位
在宋六陵的学习生活也就短短一年多时间,虽说条件非常艰苦,但它留给我们的精神却很富足。记得当时我们的宿舍还是泥地,却被我们收拾得干干净净;我们的操场不及现在小学的一隅,却是我们活动的乐园;我们的图书馆虽只是两间平房,却值得我们整天泡在那里不出来。感谢宋六陵,感谢绍兴师专,成为我人生美好的一段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