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陈祖楠老师是我最崇拜的老师。每每听他讲解现代文学作品,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他总是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刻地挖掘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春》、《回延安》、《药》、《阿Q正传》、《为了忘却的纪念》……留给我的记忆是那样的深刻。
我最不会忘记的是陈老师讲解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开头的文字我至今还能背诵:“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我把它和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了深切的怀念。”当陈祖楠老师让我们齐读这段文字的时候,说实在的,我是没有体会出这段文字有什么特别之处。好个陈老师,他带着我们进行语言分析:“书籍”是文人的最爱,“和一些书籍一起”说明这辆纺车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常常想起它”说明作者对这辆纺车感情至深,念念不忘。“常常想起它,想起它”用顶针修辞格,一唱三叹,感情缠绵。讲到这里,陈老师说光是分析不够了,要我们朗读体会。第一个“想起它”后面的逗号尾音要上扬,第二个“想起它”音量要加大一点,要读得深情一些。于是他示范,我们跟读,还真读出味道来了。陈老师接着说作者把它比作自己的“旅伴”、“战友”,更使作者对这辆纺车的感情进一步升华,达到至高。陈老师用他极高的鉴赏语言文字的功力,通过重点词语的分析,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陈老师一边分析,一边习惯地仰起头,抿着嘴,微皱眉,眼镜片放出反光,似乎自己在品尝美味佳肴抑或美酒。这个时候我才体会到这段看似平实的文字实在蕴含着作者惊涛的情感。课后,我用最短的时间把这段文字刻在心里,至今不会忘记。
陈老师的现代文学课,不只带我们进入文学的天堂,更主要的是他在交给我们这些未来的语文教师一把如何钻研教材、如何鉴赏语言文字、如何通过重点词语去体会作者思想的钥匙。老师在授之以鱼的同时,在授之以渔。听陈老师的现代文学课,时不时会涌起一股冲动:等我走上教学岗位,一定要像陈老师那样,认真钻研教材,像老师那样用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文学之门,让我的学生喜欢我,喜欢我的教学,更喜欢语文课,进而使他们的作文水平有质的提高。
走上教育岗位后,我确实努力这样做了。毕业后的前四年,我教了两届初中生.在全市中考中,我教的班级中考成绩及格率、平均分都获得全县第一名。1984年,我成为全县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辅导老师。1986年,我成为县级第一批教坛新秀之一。同年,还参加了绍兴市中考语文试卷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