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1981年9月初,我从嵊县老家来到绍兴和畅堂师专新校区报到,随后坐上校车一路颠簸地来到地处山区攒宫的师专老校区。从此,我在攒宫在绍兴师专开始了难忘的三年学习生活。
那年,我在当了一段时间的中小学代课教师后考入了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就读于物理专业。全班四十四位同学,其中男同学四十二位,女同学二位。也可谓群英荟萃,大部分同学高考分是上了本科线的。班上高考最高分的同学来自新昌,是石志中同学,他达到了浙大的分数线,但不知是什么原因被录取到了专科学校。大家并没有因此妄自菲薄,反而心中憋了一股劲,因此学习氛围相当浓厚。难得的上大学机会和担任班长的荣誉感责任感促使我努力地学习。课前认真预习、上课专心笔记、课后按时作业成为我学习生活的常态。
我的《教育学》《心理学》《大学语文》等文科和偏文的课程学习成绩综合起来应该说在班上是学得最好的,我的《光学》《原子物理》《机械制图》等理工科课程学习成绩也属于班上最好的之一。但有的课程学得平平,大概在中等或中等偏上的位置。凡学得好的,无不与自己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以及努力程度有关,也无不与像张家琨、金烈侯、刘光明、王德潮、徐永茂等一批既教书又育人其教学方法又对我“胃口”的老师密不可分。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学校对师范教育实习的严格要求。在三门教育理论课学习基础上,中教法老师组织我们去中学听课见习,班级组织了演讲比赛开始了实习前的“热身”活动,然后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到实习中学去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指导老
在用功读书的同时,我比其他同学有了更多的工作锻炼机会。从响应“五讲四美三热爱”到课外师范教育技能的训练,从早上的起床出操到晚间的就寝纪律,从同学间的谈心交流到毕业时的鉴定起草,我作为班长积极组织,事事参与。从大二开始,我还担任了校学生会副主席,全面负责攒宫校区的学生会工作。攒宫地处偏远,文化活动缺少,为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我和学生会的其他学生干部一起想方设法组织各种活动,如组织学术报告会、各种比赛和展览活动以及一些文娱活动;还设立意见箱征求师生意见,向有关职能部门反映攒宫艰苦的条件及需要改善和解决的问题。当时我还掌握着一项“大权”,那就是大礼堂里电视机的播放权与秩序维稳工作。观看《排球女将》等热播电视剧是我们课余生活最渴望的活动之一,那台攒宫老校区唯一的现在想起来是那么老式的电视机自然成为最可回忆的一件信物了。
在攒宫的三年里,我得到了班主
三年的学习生活,与频繁地动手用笔联系在了一起,因此有了新的手茧。课前预习、上课记笔记、课后做作业、班级管理、学生会活动都得动手用笔,我的中指头侧面不久就起了茧。记得初中毕业那年起,生活迫使我帮着家里干较重的活,暑假和星期天外出劳动,或头顶烈日开茶山地或煎熬寒冬打杂工。手上掌握的大多是锄头、榔头之类的劳作工具。慢慢地,手掌上手指根部磨出了老茧。三年的学习生活,强化了握笔书写的功夫,手上的茧自然长在了新的部位。留校工作后,开始起草大量的工作计划、工作方案、规章制度、总结报道和撰写论文论著等,中指头侧面的茧便悄然成了老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来到了我们的面前。上网了解国家大事、查阅工作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料、起草和打印各种文稿、收发电子邮件都有赖于计算机和网络。手与鼠标因此成了好友,手掌底部成了在台桌上操作鼠标的支撑点,这部位慢慢地变得厚实、凸出和光亮起来,于是形成了新的老茧!当然,那是后话。
201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