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30年前,我荣幸地考入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分校。公告被贴在璜山古镇百货店旁,当村民白兔哥来通知我被录取,村里像炸了锅,族人奔走相告,纷纷登门道喜。那时寂寞的山村出一位大学生是何等轰动的大事啊!
那时的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分校,刚从绍兴地区师范基础上筹建,我们是第三届。学校的规模、发展方向不是很明确,实力不足,校舍东拼西凑。3年时间,我们读书的地方换了3处。第一年在塔山西麓附中内,一幢新盖的4楼,西面住人,东头一间教室,我们中文班住4楼。那时的宿舍不像现在,记得除了床铺,都是扁担木箱,有的同学家里带炒米粉吃,有手表的同学也不多。或许是因城里校区基建需要,第二年,我们搬到了离开绍兴30多里的攒宫。在那里学习一年后,又进行了第三次搬家,1981年暑期结束前,学校附中对面建起了一幢教学楼,这样就从攒宫又搬回绍兴,而宿舍搬到了附中西头一幢临街的新房。女生不住这幢楼,她们好像住在附中里面那幢4楼吧。
三年中印象最深的还是在攒宫的生活。攒宫校舍是在一座久已废弃的劳改场基础上改建的,坐落在宝山南麓的风水宝地上,著名的宋理宗的陵寝就在校园里。学校办公楼在半山坡上,有数十级台阶,看似十分威严,因此我从来没有进去过。学校的道路尽管都是泥路,但都铺有煤渣。高年级的同学都住在劳改房改造的平房里,外面还围着带有铁丝网的围墙,我们新来的则住在山上的一幢二层楼房。隔着宋理宗陵寝的一片松林,是一排排的平房,
那时学校的管理层似乎是些“文化大革命”后刚解放出来的老干部。师资也不充裕,老师多数是从各地聘请来的,说实话也是凑拢班子,水平良莠不齐。我最敬重的当然是
现在看来,那时学校确实培养了国家急需的人才。我们班六十几名同学,真的都很争气。当年培养我们的目的,是补充绍兴地区中小学师资不足。但由于国家人才紧缺,其实相当多的同学都充实到了地方政府机关。我和可才兄原来也是到省公安系统当老师,后来也被抽调去搞行政工作了。好多同学在行政岗位上,显示了工作能力和成绩。我们诸暨有18位同班同乡,现在有的成了高级教师,有的在政府机关任职,我觉得同学们都很有成就。
在攒宫,我也算个活跃分子,课余的主要爱好是文学和书画。那时学校的文学气息很浓。我与诗人陈华艺、书法家杨尔等学兄交往甚密。一日与伯夫、金星在松林里闲聊,就搞了个“东白文学社”在同学中交流。学校也因势利导,邀请文学名人来校讲课。如
而对书画的爱好一直没有放弃。在攒宫,那时拜访过
前些年,我在父亲处查阅“赵氏家谱”,算来我是宋太祖第38代,才知道宋六陵埋着的都是祖宗近亲。原来我与六陵有如此渊源。去年我在好友铁鄂陪同下,又去了攒宫。除了向那里的祖宗陵寝磕头,又到老校址看看。整个陵区,除了几株垂死的老松,已看不到陵寝的遗迹。学校也不复当年模样,昔日校舍后来又恢复办监狱,再后来又产权易主,现在全沦为鸡鸭养殖场,物事已非,真让人感慨!而更名为绍兴文理学院的新校已经矗立在绍兴龙山下,那是一座现代化的综合型大学,只是令我们这些老校友感到有点陌生而已。
世事沧桑,万象更新,愿我的母校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