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珍贵的记忆 探索的历程 俞求是

2010-04-02 9800
俞求是,男,19615月出生,绍兴师范专科学校数学81届毕业生,华东师范大学理学硕士。现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教育部直属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数学教育、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数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比较数学教育。先后参加多项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参加多套中学数学教科书及教师教学用书的研究、编写工作;在核心期刊和其他重要中学数学教学刊物发表教材介绍文章和数学教育研究论文共30多篇。

大学生活对我影响深远。在隆重庆祝母校绍兴文理学院建校百年华诞的时候,特写此文,回忆难忘的大学生活以及毕业后工作学习的岁月,以志纪念与庆贺。

大学年华

197810月,我惊喜地收到了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分校的录取通知书,我被录取在数学专业,从此我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母校的录取通知书就是一把金钥匙,为我开启了通向理想的大门。

1025,天刚蒙蒙亮,我心情激动地向诸暨汽车站进发。这是我人生旅途中值得纪念的一段路程,在此,翻开了我人生履历崭新的一页。从诸暨汽车站出发,经过约2个小时的车程,我就来到了被称为东方威尼斯的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绍兴,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政治文化名人的名字紧密相连,古代有越王勾践、王羲之、贺知章、陆游等,近现代则有徐锡麟、秋瑾、蔡元培、鲁迅、周恩来、钱玄同、周建人等。这是在中国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名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来到绍兴,我的心情格外激动。

到达绍兴汽车站不久,我们一批新生就由学校派车接到位于攒宫的学校。环顾校园内外,我看到的是古树参天,松涛阵阵,校外茶园一望无边,时而微风吹来茶香阵阵,校门外水塘碧波荡漾,远处青山绵延,景致极其秀美。我们78级数学(2)班的同学住进了学生宿舍区前后两排宿舍的几个房间,我们的宿舍是离学校大操场和教室最近的,这里我们一住就是两年,直到我们离开攒宫校区搬迁到和畅堂。在我们宿舍的北边有一排化学系的实验室,再后边是校图书馆,在我们宿舍和化学实验室之间,经常放着各种体育锻炼器材,南面各排则都是学生宿舍。我挂好新蚊帐,大学生活就在这里这样开始了。

学校远离绍兴市区的繁华,没有现在都市大学校园中常有的喧闹。然而大学文化气息却十分浓厚,同学们都和我一样有求学的渴望,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学习机会。我们很快就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开学不久,学校举办了学习参考书的展销,我们新生面对送到手边的精神食粮,如获至宝。我当时购买的一些参考书一直陪伴至今。同学们的购书热情极其高涨,我注意到许多文科专业的同学高兴地抱着一叠叠新书搬回寝室,心想他们怎么买这么多书,有时间读这么多书吗?校园里读书气氛很快高涨起来,黑板报上时常登出同学的读书心得。读书活动丰富多彩,学校不时请来一些著名学者到校给学生做讲座、开座谈会,我们数学专业请来了浙江师范大学徐士瑛副教授作讲座,中文专业请来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先生作演讲。日常的专业学习也扎扎实实推进着,菲赫金哥尔茨的《微积分学教程》,吉米多维奇的《数学分析习题集》,谢邦杰教授的《线性代数》,这些基础课程重要参考书中的问题是我们经常讨论的内容。我们并不满足于学习现成的结论,还常常尝试去发现新的数学结论,在宿舍里,同学们常常为数学问题展开讨论,大家以给别的同学的某些所谓的“新发现”找出反例而感到快乐。在数学分析课的学习中,这样的机会似乎更显得常见。徐迟的著名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也正是在1978年发表的,这对于我们这些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影响不小,我看到同年级数学(1)班有同学甚至已经开始研读起华罗庚教授的名著《数论导引》,这种在学业上的追求对大家是一种促进。我们许多同学从那时开始就个人订阅《数学通报》、《数学教学》等数学教学期刊,这对我们专业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攒宫的读书环境很不错,除了教室、图书馆,松林、茶园都有我们读书的身影,有几次我在松树下读书竟然碰巧还遇到松鼠在松枝间腾跃攀飞,更是给读书生活平添几分趣味。大学生活给我们的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就是让我们养成学习的习惯,使我们热爱学习。正如校友鲁新海所言,我们读书学习的好习惯是在母校培养起来的,这一点对我们影响极其深远,让我们终身受益。

这里,不能不说说我的同班同学。我们78级数学专业的同学年龄分布上很有特点,有约1/3的同学是老三届的大龄同学,比我们年长10多岁,他们当然成为班级的主心骨,普遍表现出较高的思想文化和专业素养,全面发展、多才多艺,在班上有很高的威望,对我们这些相对年轻的同学起着榜样和表率作用。我们班的正、副班长陶松友、黄铁忠都是老三届生,党员,工作多年,带薪学习,令大家既很敬佩也很羡慕;尹在端常常与大家讨论学习中的种种问题,他在学业上的钻研精神,对于问题的深入分析对大家帮助不少;倪天林写得一手漂亮硬笔字,并且有很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张竹明则常常以能解出刊物上的难题让我羡慕不已;姚锦澄和郦樟夫书读得好,篮球也打得好,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们年轻同学的篮球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在攒宫的篮球场上,经常可以看到我们班同学矫健的身影;王香茂似乎时时刻刻都在思考学习中的问题;黄少忠以其特有的乐观态度给大家很深的感染,孙国伟和金国新戴着当年很少有同学戴的眼镜更显几分书生风度……我想,如果不是十年动乱,我们这些大龄同学大多已经有更好的生活和事业,当然,我们与他们在一起也是幸运的,他们的成熟和优良品质对我们具有榜样的作用。他们对我们也非常友好。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打篮球,我为了抢球一跃竟跃上了樟夫的后背,我和他背对背,在他背上晃悠足有几秒钟的时间,樟夫担心摔着我,一直尽力地弓着腰驮着我,直到其他同学扶我稳稳落地,同学情谊足以可见。当时能够在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进入高校的学生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班上年轻同学也都一样优秀,大家读书学习都认真刻苦,学风很好,成绩普遍优秀,你追我赶,各显神通。同学性格各异,相映成趣。王建田有一手颇显功力但让我们不太好认的漂亮草体字,郑建雄常捧着只有他自己一人知道该怎么查的四角号码字典进进出出,黄坚对于地理、历史颇有研究,常常有声声感慨,吕远东每逢放假返校带来的家乡美食不禁让大家拍手称好,周惠平的诸暨方言独有特点,袁顺利时常对于数学学习有所发现,傅琳琳的书法也初见章法,单志新则不乏豪言壮语和诙谐幽默,柴鉴红和金晓梅等的优秀表现让男同学不得不生几分敬意……

攒宫远离市区,但大学生活一点也不逊色,反而丰富多彩,给学生们留下了难忘而独特的记忆。学校联欢会上精彩纷呈的节目使我们记忆犹新,婉转的歌声、抒情的朗诵,我们班的集体节目广东音乐“金蛇狂舞曲”演奏至今萦绕耳边,书法比赛78级中文王柏勋的一手好书法让同学们赞叹不止(当我后来在北京著名的王府井书店看到他的钢笔字帖时,我自然一方面仍为他的漂亮书法所倾倒,另一方面也觉得这是功到自然成的事了)。校运会上,我班钟永强的百米速度让人惊叹,78级化学吴岳清在400米比赛中遥遥领先,78级数学(1)班金小刚的乒乓球也很有专业水准。看体育专业同学高水平的篮球比赛时的敬佩心情,似乎我后来没有在另外的地方再出现过;体育专业李国平是我当时常常见到的一位体育健将,他常常就在我们宿舍后边的空地上训练体能。后来,他参加省运动会勇夺铅球冠军并破省纪录,我校首次参加省大学生运动会就取得了专科组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这一喜讯让全校师生欢欣鼓舞。学校附近茶场的大喇叭适时播出的广播节目和悠扬歌声几乎成了半个校园广播台,攒宫经常有的露天电影和学校大礼堂中的电视连续剧给大家带来许多笑声和快乐。

三年的大学生活,也是我们身体素质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每天清晨,同学们都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早操经常参加跑步锻炼;傍晚,篮球场上常常能见到我们78级数学(2)班同学的身影,几位年轻同学在我印象尤其深刻,这就是经常在一起打球的郑建雄、投球神准的陶志华、勇力难挡的王吉来等。夏秋时节,青龙山水库是我们游泳的好去处;冬天,也可以看到我们去冬泳以挑战严寒,磨炼意志;大雨滂沱之中,我们也曾经冲入狂风暴雨经受风雨的考验。我们常常集体作远足活动,也曾结伴作短暂旅行。确实,大学三年,我们不仅通过学习长了知识,我们的身心也随着成长,留下了美好的青春记忆。

当年,我们这些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们无愧于那个时代,无愧于值得珍惜的美好的大学年华。我们勤奋努力,只争朝夕,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要多学知识、学好本领,为在毕业后参加工作多作贡献做好准备。当时有一首流行歌曲是这样唱的:“金梭和银梭日夜在穿梭,时光如流水督促你和我,年轻人快发奋,黄金时光莫错过!”我们的大学生活正是伴随着许多这样催人奋进的歌声度过的。我觉得,这歌词也正是对于我们当年珍惜时光、刻苦学习、渴望知识、追求科学的学习生活的生动写照。

30年过去,我的同班同学现在大都仍然认真执著地在中学数学教坛上耕耘,许多同学早已成为深受学生尊敬、喜爱的数学教学行家里手,成为当地的教学骨干、优秀教师,我也不时能在一些中学数学教学刊物上看到同学写的教研文章,也有一些同学走上教育领导岗位。前些天传来消息,今年考了709分的浙江省高考文科状元沈凌波来自绍兴鲁迅中学高三(1)班,而他的同班同学蔡林峰则以总分703分的成绩获浙江省文科实考第一名,同班同学双双获得省高考冠军实在不容易,一时成为浙江教育热点新闻。一些国内著名媒体相继采访以至产生广泛影响,而他们的班主任和数学老师就是郑建雄——我大学同班同宿舍同学,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实在让我敬佩、羡慕。

师恩难忘

我们入学时正是改革开放之初,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解放思想,拨乱反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和昂扬斗志,开创国家建设的新局面。刚恢复工作的小平同志自告奋勇抓科技教育,在19778月上旬党中央召开的全国科技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小平同志指出,要尽快恢复高考制度,直接在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大学新生,目的在于早出人才,快出人才。高考制度的恢复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那时的大学生是幸运的,我们赶上了国家发展的黄金年代。在我们学校,老师们在教学上非常认真,要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学识传授给学生。老师们对于学生也是严格的,每次全校大会上学校领导的庄重而慈祥的形象至今仍然留在我的脑海里。在许多学校领导中,狄云来副书记在我们学生中留下了特别的印象。学校规定我们每天要做早操,参加早晨的体育锻炼,当时我们虽然也认识到晨练的意义,但是我们这些20岁左右年轻一点的大学生们也不是每天都能很自觉地及时去参加早锻炼,尤其到了冬天更是这样。针对这种情况,校党委狄云来副书记非常认真,常常是刚打起床铃不久,我们就听到狄书记的声音“起床了!做操了!”,等到正式做操铃响,他有时还要到学生宿舍去检查,看是否有学生躲着不去做操的。我们同学对他是又敬又畏,“狄书记来了!”已经成了我们对母校严格纪律和老师严肃形象的典型记忆了。

对我们影响最多的当然是我们的数学专业课老师。

给我们上大学第一节数学课的是数学分析课韩德潜老师,发的新课本是复旦大学数学系编写的《数学分析》教材,这是获教育部高校优秀教材奖的教材。数学分析课从变量、函数、极限等概念开始,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数学世界,我们大学时代数学思维的培养就从这些基本而重要的概念学习开始。数学分析课的基础内容是微积分学,这对于我们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都至关重要,这门课先后由韩德潜、何钦岳、马业永等老师为我们上,给我们打下了数学思维中重要能力的基础。

另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是高等代数,是朱学良老师为我们上的,用的教材则是著名数学家、南京大学数学系周伯壎教授编写的《高等代数》教材,这是一本在当时很有代表性、具有相当难度且内容很丰富的高等代数教材,但对于这门有些抽象难懂的课,老师却讲得思路清晰,分析透彻,使我们在高等代数这一门大学数学基础课上打下了良好基础。老师对于学生作业的批改也很重视,并经常表扬学生习作中的点滴进步,这对于我们的学习是鼓舞和鞭策,并使我们建立起学习这门课的信心和兴趣。

第三门数学基础课是解析几何学,是裘小庚老师为我们上的,用的教材是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吴光磊编写的《解析几何》教材。老师上课特别生动形象,推理严密,在数学演算方面独具功底。解析几何是借助于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数学分支,老师把这门学科的思想和方法讲解得深入浅出,他在例题、习题和考题的选择上尤其独具匠心,后来,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仍沿用了一些他当年的典型数学习题,这也成为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好材料,我还把其中一部分编进了高中数学教科书的有关章节之中。

实变函数论的任课师邵雄老师在我们学生心目中具有特别的传奇性。据传,他曾经把一个著名的数学难题都解决了,只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使得他的研究论文没有得到及时发表,铸成极大的遗憾。老师的数学课上得极其投入,印象很深的是当时他讲其中一个著名定理的证明,定理相当深奥,老师花了不少时间证明这个定理。老师对数学课的认真态度和精深的数学造诣,在我们学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实际上,我们大学时代的老师们上课都特别地认真、负责、敬业,他们严谨治学的态度一直影响着我们,成为我们后来走上中学讲台的楷模。如复变函数论课章功远老师,微分方程课马业永老师,计算机语言课邵清静老师,概率统计课董伯年老师,普通物理学金烈候老师……老师们的笑貌历历在目。在这些课程中,三年级时的概率统计课给我们这些一直陶醉在纯粹数学领域中的学子们以特别清新的感觉,并又激发出数学学习的新动力,这是一门在实践领域有广泛应用的数学分支,大家为能够在数学课程中学到这样一门显然有直接应用性的学问而感到高兴。老师讲课时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在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方面所特有的一些语言功夫,更使我们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倍增。这门课的吸引力对于我来说是长期的。我在大学毕业以后很多年中,仍常常去探究概率与统计学科中的一些问题,并成为我的个人爱好。而在我执笔编写的中学数学教科书内容中,就有一章是“概率与统计”的内容。

老师们对数学学科内容的深入透彻理解对我们影响是深远的,我们也总是力求对一些基本和重要的数学结论有深入的理解。当然,由于10年动乱的耽误,同学们在初等数学上的基础并不扎实,对老师们所教的课程也并非就理解得那么透彻,但大学毕业后,我们是要走上中学教学岗位的,老师们大概意识到存在的这个问题。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们为我们开设的课程有初等数学研究,由我们三年级的班主任,当时学校的教务长缪明老师亲自为我们上课,老师浓重的宁波口音至今环绕耳边。立体几何要讨论平面、直线之间的关系,他把“平面π”读作“朋米派”,浓重的宁波口音倒反而起到调动我们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我们听课也格外专心,同学在做习题时有时也学着老师的宁波口音说着立体几何中的各种图形的名称。老师讲立体几何很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有许多内容是一般教科书中所没有讲到的,如怎样在平面上很好地把空间图形表现出来,就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们很快学到了一些空间直观图绘制的方法,这对于培养我们的空间想象力很有作用。

师范专科学校三年,老师们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学校不但开设专业课程,还开设如教育学、政治经济学、音乐、中共党史、体育等课程。这些课程安排,为我们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老师们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很高的专业业务水平、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刻地影响我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数学教育的探索

1981年秋,我的同学们大学毕业后大多走上三尺讲台,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学数学教师。我和几名母校毕业生一起分配到诸暨县璜山中学,这里虽然离县城有近60里,但这所学校的教学水平实在算得上是一流,老师业务很强,其中突出代表是我们数学教研组组长王而冶老师,他后来成为浙江省教研室主任、省高中数学教研员。这里学风也很好,学生主要来自诸暨县璜山和陈蔡两区,学生大多聪慧朴实、刻苦勤奋,所以连年取得优秀教学成果,每年有几十名学生考入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一流高校。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言传身教,我的教学水平便很快提高起来,并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在那里我被评为学校教坛新秀和先进工作者,1984年我任数学教研组副组长。

由于诸暨教育局对于学校布局的调整,1985年夏,我和璜山中学的部分老师一起调入相距10里远的浬浦中学。浬浦中学是一所百年名校,学校办学条件更好,规模也更大,学校整体上师资力量更加雄厚,我仍担任学校数学教研组副组长的工作,其实教研组的工作主要由组长周伯其老师操心,我考虑的重点问题还是怎样让我所接的高二两个年级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能够较快提高起来,而在教研组工作上则考虑甚少。我在教学上付出的努力结出了硕果,一年后,由我负责的学校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在县高中数学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这对全校师生是一个鼓励;又一年后,学生们在对他们有重要影响的数学高考中也取得了优秀成绩。我们数学教研组被诸暨教育局授予“先进教研组”称号。1987年,我任高一两个班级的数学课,这以后我除正常任课外,还与另外老师一起共同负责学校数学竞赛兴趣小组的工作,许伯祥等六七名学生特别优秀,1989年,他们在县高中数学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为学校捧得期望杯,后又在全国数学竞赛中取得了一、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我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首先归功于诸暨县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对教学工作领导有方。特别是教研室起了很好的作用,对于教师教学工作指导得力。另外,所在学校有很好的教学传统,良好教风和学风的促进作用不小,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也是重要因素。当然从个人方面看,一方面依靠我教学上的努力和对教学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也由于我一直很重视数学专业知识的学习钻研。大学毕业后,我有一个很强的意识,就是应该在数学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上有比较扎实的基础,并进一步在数学的某一专门方面有所特长。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所在。数学的领会和理解当然是需要时间的,容不得半点马虎和大意。所以,我虽然已经大学毕业,但专业学习并没有停止,相反,毕业以后我花更多时间去仔细琢磨、体会和欣赏隐藏在数学定理、公式、法则和方法中的奥妙,直到我对于内容有比较深入透彻的理解。深入学习思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不断提高自己信心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你感觉到你是在与一些著名数学家作直接的交流对话,尤其是对一些重要结论,你会为自己能够窥探其中隐含的精思妙想而欣喜。此外,我深深感到自己应该再多读一些书,我考虑再上学,以弥补学业的不足。诸暨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我发现在农村地区的小新华书店里就能订到各种科技书籍,包括高校教材,于是我买到了许多我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包括成套的新版高校数学教材、英语教材等,有了新版本的数学分析教材和概率论教材,这使我几乎能跟上高校数学课一些基础学科改革更新的步伐。此外,我每到一地,只要可能总要去当地的书店转转,看是否有对我有用的书籍,诸暨新华书店就是我常去的地方。我还几次赴杭州等地,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逛书店。逛书店的习惯对我影响不小,这使我有了比较充分的学习材料。专业上的学习钻研提高了对于数学的认识,从而自然也促进了我中学数学教学能力的提高。另外,在我工作过的这两所中学,教学风气很好,年轻教师普遍好学上进,重视业务进修,有的年轻同事志向高远,学习刻苦,大家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气氛,而这些年轻同事多数来自母校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尤其是黄文泽、黄福寿、冯军等几位。1984年,我所在的璜山中学团委荣获团中央颁发的“全国青年读书活动奖章”,当时我任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就是郭润涛,他就是母校81届政史专业毕业生,后来考入厦门大学,并在那里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成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读书态度和钻研精神对当时年轻教师们读书风气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其他几位当年的年轻人后来也得到很好的发展。

作为一名数学专业毕业生,数学的真和美深深吸引着我,并引导我去探究、思考,一个自然的想法是进一步考数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以求进一步学习提高。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并也很有挑战性的目标。达到目标并非轻而易举,这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中学教学工作任务不轻,责任在肩,业务学习时间有限。为了达到我的目标,我努力寻找老师指导,为此,我曾与一些著名专教授联系,还写信请教大学时的老师,并得到了对我而言是珍贵而重要的指导,也与同学、同事探讨学习方法。1989年,我以不错的成绩考上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攻读数学教育与数学史专业硕士学位。从19818月到19898月,我最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诸暨的两所中学,在那里,我开始了数学教育的初步探索,积累了实践经验,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