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我的师专生活

2010-04-02 5570

车春萌

车春萌,男,19603月出生,绍兴师范专科学校物理81届毕业生,中学物理高级教师。现任上虞春晖中学副校长、党委委员。主编或参编《物理实验能力自主建构的探索》等著作4部。曾获浙江省春蚕奖、省创新实验评比二等奖等多项荣誉或奖项。

到师专(绍兴师范专科学校)读书是30年前的事,那年我18岁。

师专的样子经常想起,和师出同门的朋友在一起也常常会谈起,有事去绍兴,如果时间允许,也会绕道到那里看看,更不用说一次次的同学聚会,似乎都是希望在那里找到过往的记忆。但是,旧的记忆被新的印象一次次覆盖,就搞不清哪是哪的,只留下不断被重复的东西。

大片大片的茶树,油油的,海一般,一丛一丛的古松突兀地矗立着,苍遒孤傲的树干被龙鳞般的皮包裹着笔直向上,直到树顶才长出苍劲的虬枝,撑起些许树冠。树很高,高得看不清松针的模样。师专就坐落在一个向阳的山坡上,被绿色的茶海包围着、冲天的古松守护着。

回忆师专的生活,已不能成片,更不能讲出适合时令的故事,然而,我经常像被关在记忆的仓库里,任凭记忆的碎片飞舞,尽管我曾几经努力,还是无法把这些碎片缝接起来,甚至很难让它们停顿下来,让我看明白,说清楚。老师却一个个在我的脑海里活现着,刘光明老师的中规中矩,金烈侯老师的神采飞舞,王悦恩老师的儒雅,高玉书老师的说得快、写得快、擦得快,赵崇勤老师带着四川味的语音,茅瑞霞老师的外国话,还有俞惠申老师时不时夹杂的英文、日文、德文,徐永茂老师自制的实验仪器,这些都是永远难以忘怀的,当然还有许多许多……而这些恩师带给我们诸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的精神元素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永远也无法抹去。我十分认同李德忠同学的描述,老师们勤勤恳恳、忘我工作,带着那一代人独有的质朴和真挚,与我们同学真正打成一片,教书的恨不得将他们知道的都给了学生,读书的也巴不得一夜之间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师生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是一种遭遇劫难而后生的自觉互动,是人类的大智大爱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场时代性的井喷。我们也许就是在这样的井喷中历练出来,造就着自己的品质。于是,我一直像敬畏生命一样,敬畏师专生活的3年时光。因为它造就了我们一生生活的最根本的基因。

我们的同学十分特殊,大的大,小的小,大小相差一肖,而且老三届居多,大多为人父母,他们历尽磨难,大都有着令人尊敬、尊重的经历,重新获得读书的机会,可都担负着家庭的负担。他们和我们的老师一样,一样的质朴,一样的真挚,他们没有额外的奢望和幻想,凭着他们的务实和执著、刻苦、努力、认真,又时时像师长一样关照着我们这些小不点。当我们这些大男孩的菜饭票不够用时,他们会匀出来给我们,还时不时带一些家乡的土产给我们解馋。他们的人格对我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有人说我们依稀把自己也当成了“老三届”中的一员。现在想起来,我连直呼其名都感到是对他们的大不敬,虽然至今仍一直直呼他们的名字,而且会一直叫下去。

我的高中生活几乎都在家乡的一个叫西溪湖农场的地方度过,那是丰惠中学的校办农场。那时一边大批判,一边劳动,几乎没有像样地读过一本高中的教材。1978年高考前的2个多月,我高中的老师借给我一套“文化大革命”前的高中教材,凭着这套教材的自学,我走进了师专的大门。他也是老三届,民办教师,这位老师后来也成了师专的学生,现在他已因病作古,在回忆师专时我很怀念他。

师专的图书馆是我光顾最多的地方,在那里我阅读最多的是哲学和文学的书,以至于一个暑假都泡在那里,后来我一直保留着偶尔写点文字记录自己感悟的习惯,我想一定得益于此,虽然大多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因为没有鸿鹄之志,当然不会有激情澎湃,就连放飞想象的时候也极少有。我想这也许也是一种质朴,一种真挚。

前不久,我收到了著名文学家、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的女儿丰一吟先生寄来的新作《我和爸爸丰子恺》,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竟然能完成这样的大作,而我在回忆师专生活的时候都已觉灯油枯槁了。大概是心笨,笔自然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