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读书的岁月,最是安详,最是温暖,澄净明亮如一泓清泉,把回忆沁凉。我非常幸运,赶上了一个能够安心读书的年代,没有硝烟,没有恐慌,没有灯红酒绿的诱惑,也没有无孔不入的网络。在苍苍古木之间,唯有书香流溢;在宁静幽雅的校园里,梦想肆意生长。
刚到师专的时候我对书籍充满热情,曹雪芹的《红楼梦》、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司汤达的《红与黑》……中外名著把我的时间填满,我也满足于在书海中徜徉的感觉。作为初学者,我涉猎十分广泛,对任何叙述手法都能接受,也喜欢看风格各异的作品,特别是泰戈尔与鲁迅迥然相异的文风让我十分着迷。如果说鲁迅的作品是一碗麻辣汤,那么泰戈尔的诗就是干菜普洱汤,清新爽口。
师专三年的读书生涯,首先要感恩我的班主
有一次在图书馆阅览室里看到一幅动人心弦的泰山日出摄影图画,我突然很有灵感。泰山作为我国五岳之首,自然风景雄伟壮观,代表着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和坚强向上的民族精神,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而日出更具有积极的象征意和引申意,它寓意了希望、梦想、重生、胜利。我觉得泰山日出就像一幅长者钓鱼图,泰山仿佛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日观峰宛若他伸出的手臂,而缓缓出现的太阳,就是他所钓到的鱼。一个钓鱼的人最兴奋的时候不是吃鱼,而是看着鱼被钓出水面的那一刻。当太阳破云而出的时候,希望被点亮。在那个风波平息、百废待兴的年代,中国最需要的,就是希望。诗歌一气呵成,没多久它就在《鸭绿江》杂志上发表了,后来又为《世界日报》所转载,这让我十分鼓舞,对诗歌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学校里有一个成立不久的文学社,一本名为《野草》的油印杂志。二年级时,我成了野草文学社第二任社长,社里有来自各个系的文学爱好者,化学系、物理系、政史系……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群有着五彩缤纷梦想的年轻人,聚在一起便有无尽的乐趣。文学社在我们的组织下办得十分热闹,年轻的心对世界充满好奇,总会冒出很多想法,也总敢于付诸实践。我们经常去周围的农村采风,和大自然分享我们的快乐,也见证大自然的魅力。有一次,我们花了几天时间骑自行车绕着曹娥江走。曹娥江是绍兴的母亲河,沿江风景秀丽,历史古迹星罗棋布。在百官有舜井舜迹和青山环抱的驿亭镇白马湖;沿江有祝英台的家乡祝家庄;东晋名相谢安曾经隐居的东山,更是名享中外,“东山再起”被传为千古佳话;曹娥江畔的曹娥庙是为了纪念古时候的孝女曹娥而建,规模宏大,壮丽辉煌,有众多雕刻和名人书赠的匾额、楹联,被誉为“江南第一庙”;凤鸣洞和北撤会议旧地等胜景;还有神奇的剡溪、天姥山仙境,更是不一而足,我们只领略了其中几处风景,就已心旷神怡。夜间,我们租住在江畔的农民家里,清风明月环抱,思绪就像脱了缰的野马,上天入地,遐想非凡。
有一段时间,我爱上了司汤达的《红与黑》,看了不止六七遍,每看一遍,都觉得十分受益。同时,出于兴趣,我还把中国的红学同西方的红学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做了6万多字的读书笔记,这对提高我驾驭文字的能力非常有帮助,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
慢慢地,我的文章陆续在《萌芽》、《鸭绿江》、《飞天》、《东海》、《诗刊》、《星星》、《世界日报》等刊物上发表;对于生活,我也有了更多的计划。20出头的年纪敢闯敢做。暑假里,我只身一人,拿着自己厚厚的一沓作品,跑了好几个杂志社,不断地同那些编辑交流学习。虽然火车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但这并不能阻止我前进的步伐。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我坚信生活需要我们不断地自我磨炼。
然而三年的时间真的太短,一眨眼就临近毕业了。当即将踏入社会、面临又一次人生重大转折的时候,我要再次感谢我的母校。当时有位校领导找我谈话,他说,作为师范学校要培
1993年,市里需要一名写材料的工作人员,学校推荐我去,我就来到了市委办公室,没想到一待就是十几年。在市委机关工作,依然没有太多的时间看书,工作繁忙,只有割爱文学创作。回首在母校的三年,时间虽然短暂,却是我一生中全身心投入看书、学习的三年,是极其充实饱满的三年。
人生就像树叶,无论在空中飘舞的时候怎样扭动身躯,最终会落在哪一个地方还是不能由我们自己决定。偶然吹来一阵风,你的方向就会发生变化,就像生命里会有许多意外的机遇一样。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努力,机会只会眷顾有准备的人。在母校的那些日子,梦想给了我充足的动力,勤奋让我读了许多受用一生的书,而母校的老师和良好的环境则滋养了我为人处世的品质。
我想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所从事的职业,而在于他自身的品格。一个人的品格决定了他能为社会作多少贡献,决定了他的人生是否精彩,而学校生活对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师专于我,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