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忆当年惠风和畅 王忠灵

2010-04-02 6045
王忠灵,男,19652月出生,绍兴师范专科学校数学83届毕业生。现任中共绍兴市委政法委员会秘书长。曾被授予上校军衔,获浙江省军区军事比武第一名,并荣立三等功。

绍兴文理学院的前身是绍兴师范专科学校,是我的大学,在我的人生旅途中镌刻着深深的烙印。我参加工作26年来的每个时期、各个阶段,一直不停地关注着母校、谈论着母校、祝福着母校!无论我走到哪里,母校的精神总是在鼓励着我,鞭策着我……

心牵高考时

我生长在新昌县山区小镇,是个地道的农民孩子,却享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后的第一缕阳光,荣幸地成为完全凭考试入学的首届高中学生。1980年盛夏,我高中毕业参加了高考。分数公布后,喜出望外,居然踩上了全国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那时的高考入学率很低,还不到4%,我非常幸运地入围了,家乡人称我是中了“状元”!浙江省的分数线还是全国统一试卷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最高记录。我填报了军事院校,但因年龄不到18周岁不符合资格而放弃。后来,意外而荣幸地接到了绍兴师专的录取通知书,从此走出了新昌农村。

记得当时的我带着高考录取通知书,心里乐滋滋地跑到县城,第一次走进县政府大院,到团县委转了共青团组织关系;又到派出所、粮管所转了象征身份地位的户口,从此变成了多少农村群众可望而不可即的居民户口。镇上的人们都向我投以羡慕目光,上街遇到熟悉我的人,无论是同龄人还是年长者,都会翘起拇指夸我——“真行”!

是年初秋,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我揣着自信,携上书籍,怀着喜悦的心情,带着亲朋好友送来的各种物品,与来自各地的学子一样,踏进了绍兴师专的大门。从此,16岁的我也成了一名大学生,成为一名当时荣称的天之骄子。很荣幸!

情系和畅堂

我就读的数学专业在市区和畅堂,而当时的中文、政史、物理等专业还是在农村攒宫校区。尽管当时校舍简陋,但还是很有秩序,我感到十分满足与开心。我们的宿舍在塔山脚下一幢新盖的小型3层筒子楼,三楼为教师宿舍,一二楼为我们数学专业新生寝室;上课在附属中学校园内一幢老式教学宿舍混合楼,楼上住着78级数学、79级数学及英语专业的男生。我们班教室是上大课合用的半个教室;平时活动及体育课在附中学生空闲时的操场上,一旦附中学生有课,我们就得停课让给附中学生,因为这是附中的操场;聚会在附中学生会堂,在这里举办了开学典礼及许多次大学生文艺会演、演讲比赛;用餐在附中简易食堂,每餐都得排着长队买菜、取饭盒,排着长队买米、淘米、蒸下顿饭。来早的可在食堂内仅有的4张餐桌上吃,来晚的就站着或蹲着吃,很多同学干脆提着烫手的饭盒回寝室用餐。

到了二年级,除操场运动场地外,其他条件均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住进了和畅堂新落成的宿舍楼,与同年级的中文、政史、英语专业的男生们住在了一起。新教学大楼投入使用,我们班从此有了独立学习教室,老师们也有了办公室、资料室。阶梯大教室宽敞明亮,阅览室报刊齐全,也有了高大气派的学校大门。

我们80级数学(1)班44人,女生仅2人,来自绍兴所属各县市,是一群活泼聪颖的学子群体。全班同学年龄相差较大,我是班里最小者。年长者周海章,1957年生,足大我8岁,是我们班的“老大”,担任班级生活委员,他很尽心尽责,尽力照顾着年纪小于他的全班同学们,也时不时地给年轻同学一些指点、提示和帮助,大家都喜欢称他大哥。老班长俞国兴,写一手好字,是班里有名的书法家,板报墙报上都有他的手迹;团支书诸建明,学习很努力、工作很认真,多次邀我到他家里作客,品尝他家的特色小吃;组长许培峰是诸暨人,一直与我同室居住,工作负责,为人热心;同学丁建勇、金其林个子不大,反应敏捷、活泼好动、善交朋友;王生云,聪明活泼、乐于助人,从入学时的矮个子变成了毕业时的高个子……

在校三年,我们班主任先后有高玉书、裘肖庚、何钦模、董百年老师,都很尽心尽责,十分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自修没有专门的教室,老师就到附中食堂内找到一间杂物堆积间,腾空后作为我班临时学习室;老师组织全体同学到塔山上进行广播体操训练与比赛;老师组织班干部到和畅堂两侧路边植树;代理班主任邵青静老师带领全班同学登上了山顶光秃秃的香炉峰,等等。二年级时,一次班主任何老师带我们几位班干部去绍兴县孙端农村家访一同学,乘船而去1个半小时,返回时却赶不上末班船,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课,老师带领我与诸建民、许培峰等一起穿村过桥走田畈,天黑才赶到和畅堂,回到寝室时已腿酸脚痛了。那是我第一次长途徒步夜行,记忆很深。三年级时,我们组织一次班级集体活动,到府山溜冰场滑旱冰,一个个穿着轮式溜冰鞋,同学们都很快乐地活动着。可发生了意外,一同学摔跤受伤脱臼骨折,担任班长的我作为组织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面临通报或挨批处理。班主任董老师知道后即向校领导汇报,主动承担责任并全力开脱我们班干部的责任。1981年夏,学校组织部分学生骨干到黄山开展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带队领导钱茂竹老师召集学生在天上挂满晚霞的黄山小溪边席地而坐,讲述徐霞客的《游黄山记》,妙语连珠、栩栩如生。在校几年里,各位任课老师都很认真,讲课精练,令我记忆犹新。《高等代数》朱学良老师、《数学分析》邵雄老师讲课时精神抖擞、声音洪亮、神采飞扬,令人印象十分深刻;《数学分析》王建力老师,思维敏捷、治学严谨,上课很有气度,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高等代数》陆仲坚老师,经常耐心细致地给我们讲解作业中的问题;《实变函数》郁定国老师、《射影几何》蔡菊素老师、《近世代数》柯云泉老师,还有年轻漂亮的俞军老师、赵梁红老师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年轻的王建力、陆仲坚老师,他们年龄上与我们学生相差无几,课余与我们学生打成一片,经常给我们讲学习、讲人生,谈心得、谈理想,我们很尊敬他们,更多是喜欢他们。我为有这些难得的同学与恩师感到骄傲!

梦圆绿军装

19837月毕业之际,学校号召我们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艰苦地方去,同学们个个雄心勃勃。我也准备到新昌基层中学去当一名称职的数学老师或学校团干。可在毕业分配动员会结束时,校领导说省高教局有最新通知,根据教育部和总政治部要求,今年首次将从全国地方高校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一部分(全国1000名)到军事高等院校继续学习1年,毕业后直接担任军队基层指挥干部。省高教局分给我校2个名额,对象范围是理科生,要求身体合格,去向是长沙炮兵学院。这一通知着实让理科同学们兴奋了一阵子,次日报名人数多达100多。经学校初步筛选,数学、物理专业12名同学入围去杭州117医院体检,为此我们还错过了学校拍毕业生合影的时机。最后决定,竟是我和另一个班长光荣入选!终于圆了我年少时的梦想。

8月份,我带着军校录取通知书,从鉴湖之畔的绍兴师专来到了湘江之滨的长沙炮兵学院(以前称三炮校)。我终于穿上了绿军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名大学生一起,在八中队进行为期一年的火箭炮指挥专业学习。我省20名同学分别来自浙江工学院、杭州大学、浙江林学院、浙江水产学院及绍兴师专5所学校,其他省份的有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湖南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等院校。

在军校主要是学习军事业务,科目有火箭炮射击学、指挥战术学、军事地形学、军事通信学等课程。军校学习时间从早到夜是满负荷的,每天晨间要进行单双杠训练或跑步,有时进行万米长跑训练。白天或在教室中上理论课,或在野外上兵器操作课,或在山头上教地形课。夜里还要进行战备紧急集合或夜间上课。印象深刻的是《军事地形学》教学,部分内容需在午夜到凄凉的荒山野岭进行单个教练,要独自利用指北针与手电筒寻找固定的新旧坟碑等指定物体,提取特定文字标记,对照地图分析地形,确定站立点与目标点。有一次寒冬夜里,教师把我们拉到郊外山坡上教学炮队镜方向盘操作,一连几个小时站在雪地里进行兵器操作训练,边操作边计算,双脚一直抖擞着,许多同学的脚为此生了冻疮。单兵战术教学,通常顶着烈日在野外坟地里或沙石滩上持枪进行摸、爬、滚、打,磨破衣裤、鞋子,磨出血泡是常事。军校的学习,真是练了胆量、强了体质、磨了意志。

1984年夏日,又是毕业分配时。这次是全国统配,南到海南岛,北及哈尔滨,东达台海前哨,西至西藏军区。来自广西大学的罗文斌不顾女友反对,坚持服从分配到了西藏部队;来自浙江水产学院的陆江华,因所在一军部队即将赴云南前线而提前一周离校剃光头火速去部队报到参战。队长告诉我,我即将去的是江苏徐州12军。

我分配在83230部队火箭炮分队,先后担任过排长、副连长,1987年任连长。当连长的日子是很难忘的,感觉很辛苦、很自豪、很受锻炼。连队百余号战士,既要在训练场上抓军事训练,又要在连队营区抓内务管理,还要在生产地里抓养猪种菜;既要管站岗值勤,又要管伙食炊事,还要管战士业余活动;既要发号施令,又要操作演示,还要掌握年轻战士的思想动态。军事训练任务很重,战士思想状况很多,连队管理工作很繁。连长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尽管连队勤务员会帮助自己叠被洗衣搞卫生,但每次进房间休息都是带着全身的疲惫。真的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熄灯后还要查铺查哨。付出终于有所回报,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将一个后进连队带成了一个先进连队,没有辜负领导与战士们的期望。在军队基层当连长,犹如吃压缩饼干,超强度、大容量、满负荷。连队是军队的基本单位,当连长尽管辛苦,但锻炼的确很大,这也给我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直到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校军衔。

母校把我送到了军营,生命中从此有了这段当兵的历史,我感到十分自豪!

今之视昔,感慨万千。忆年少求学时惠风和畅,弹指一挥已近30年。当初留在教坛作园丁的同学,如今是资深的高级教师,已经桃李满天下。现之视后,充满希望。但愿我的母校——绍兴文理学院像一艘又将踏上新航程的巨轮,在晨曦中迎着朝阳乘风破浪,不断开创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