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和畅堂,成就了我的梦想 刘孟达

2010-04-02 5860
刘孟达,男,19634月出生,绍兴师范专科学校政教86届毕业生,浙江省委党校研究生。现任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曾发表多篇理论文章,《区域经济发展新空间——基于绍兴产业簇群及其竞争力的实证研究》等研究成果先后获浙江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学术进步奖、第五届蔡元培社会科学奖等。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我从绍兴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已整整23年了。回眸当年,教室里的苦读、宿舍内的争论、聚会上的欢闹,还有那一沓沓讲稿字里行间的汗印、一群群学生渴望知识的眼神,历历在目。在我的人生旅途中,许多往事随着时间消逝而淡忘。然而,和畅堂“学生+教师”整整8年的校园生涯却使我难以忘怀,魂萦情牵。在这里,遗存着多少美好的理想、真挚的友爱。

迷茫,来自记者梦的破灭

人生作为一种社会流程,总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期的迷惑和困顿。20岁那年,高考结束后大约半个月,我得知总分超出专科分数线37分、本科分数线23分,是全班第九名。这着实让我兴奋了三四天。作为山沟沟里第一位大学生,接踵而来的是亲朋好友的恭贺、街坊四邻的道喜,内心里别提有多激动、多自豪。渴望跳出“农门”,上大学,当一名新闻记者,是我梦寐以求的人生标杆。于是,我填报的志愿大都是当时比较热门的新闻专业。从当时的分数看,也满以为胜券在握。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20多天后,等来的却不是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是班主任托人带来的口信: 你没有被本科院校录取!那真是晴天霹雳。要知道,比我分数低的同学都已陆陆续续到杭州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等大学去报到了。煎熬了一个晚上,我匆匆赶往省招办,想问个究竟。答复却是如此残酷: 只能读专科。无奈,我只好告亲别友,带着无泪的遗憾,很不情愿地迈进了绍兴师专的大门。

说实在,那时的绍兴师专,刚从乡下的攒宫搬到市区和畅堂不久,与我所企盼的大学相去甚远。据说,“和畅”是取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惠风和畅”之意。而此时此刻,我却丝毫没有和美、舒适之感。校园内只有一幢教学楼,楼前是一个种满月季的花坛,两侧分别是一个半亩大的池塘和篮球场;西边还有一个可以容纳千把人的食堂。面对这些,我徜徉在秋雨迷蒙的校园里,心里一片空空落落的苍茫。一阵阵莫名的失落感像雨点般向我袭来。于是,我常常蜷缩在自己的孱弱和忧伤里,失望、郁闷与懊丧几乎天天写在自己的脸上,眼神里充满了惆怅、无奈和颓废。

关怀,让我重新振作起来

在和畅堂,新生们迈进了心仪已久的大学殿堂,收获着考试拼搏后的成功和喜悦。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笑脸,编织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那动人的歌曲。转眼到了中秋节,其他同学都三三两两地出去逛街了,我却独自在和畅堂阴冷的宿舍里,蒙头酣睡。“笃、笃……”,随着敲门声,班主任徐嘉恩老师进来了,手里还拎着一盒月饼。他说,我是特意来看望你的。“我去招生时,看过你的档案,对你的情况我比较了解。从内心,我确实也为你惋惜。只是前些天刚开学,实在忙,没有及时找你谈心。”接着,他列举了自己在杭州大学读书时的一些亲身经历和感受,不厌其烦地劝导我、鼓励我勇敢地面对现实,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当时,我委屈的眼泪夺眶而出,心底里的感激之情也油然而生。

从此以后,我又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勇气。那年春节,老师还专门给我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当厄运袭来时,往往不是被困难打倒而是被自己打倒。”“真正的寒窗,催生着真正的希望。对年轻学生而言,漫天风雪,不过是青春潇洒的诗情;数九寒天,又怎能封冻青春岁月里那五彩缤纷的梦境?我期待着你振作起来,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将彻骨的寒冷洞穿!”老师的一番话,充满着鼓励与关怀,犹若岁末天寒里及时送到的炽热火炭,燃烧着让我一生难以忘怀的温暖!在我极度想得到别人安慰的时候,是老师使我重新燃起了心中的梦想。不久,由于我活泼开朗的性格,加上“三脚猫”的文娱才能,被选为班级团支部书记,而且一当就是3年。尔后,老师又勉励我要品学兼优,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是啊,天涯海角有穿时,只有师恩无尽处。每当我遇到挫折而郁闷时,老师就像一盏指路的明灯悬挂在我无助的灵魂前,教导我、督促我做生活的强者,因为胜利的喜悦只属于生活的强者。

讲台,造就更大的发展平台

三年苦读,三年历练。毕业前夕,学校留校制度实行了改革。我经过竞争上岗,有幸留校成为一名大学老师。虽然,“有心栽花”的记者梦已灰飞烟灭,但是,“无意插柳”却为我造就了更大的发展平台。

从此,我“三点一线”的教师生涯似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欢快地奔流着,时时泛起一朵朵晶莹的浪花。和畅堂的五个春秋,为我点缀了一幅幅人生的画面,使我的人生路充满欣喜与充实。每当我走上三尺讲台,总会感到无上的荣光与自豪。一种站在高端的兴奋和满足,这确实是任何其他职业都无法体味的。在这座知识的殿堂里,我将自己的收获与学生们分享,循循善诱、言传身教。同时,我从他们那充满友善的内心世界里,领悟到了纯真与坦率。

上完一堂课,望着与我差不多年龄的学生那远去的背影,我的心越来越充实。傍晚,华灯初照,我漫步在绿茵葳蕤的和畅堂新校园,挑灯备课的倦意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5年后的盛夏,由于组织安排,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学讲坛,告别了和畅堂。那年的教师节,我收到了政教专业42位学生集体签名的一张贺卡。贺卡上这样写着:“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尊敬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我流泪了,那是感动的泪、欣慰的泪。

由此,我感受到了生活蕴含着哲理,它激励着我为新的事业去奋斗、去奉献。生活也许就是这样: 在奉献中收获,在收获中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