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站在回忆的渡口回望,岁月芬芳。那一段辛苦而美好的时光,静置了若干年后,每次绽放,都馥郁满园。
那个年代上大学是一件梦寐以求却很难能求到的事情。先是大学停止招生,后是招收经推荐上学的工农兵大学。招生数量很少,对于99%以上的中学毕业生而言,此路不通。因此,1977年听到大学恢复统考招生的喜讯非常高兴,1978年,自己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就更加高兴,可谓激动不已。
带着这样的喜悦来到绍兴攒宫报到、注册,那时的校名叫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分校。尽管校园很小,设施简陋,除了上课的教学楼是新盖的以外,其余的房子都已有些年代。尤其是宿舍,矮矮的平房,每间要住8个人,没有卫生间,也没有电扇,两层的床,住上铺的高个子同学站起来会碰到房顶的瓦片。吃得也清苦,上缴学校6元钱的伙食费,学校可要管我们一个月吃饱肚子。如果想改善一下生活,可到邻近东方红茶场的小吃店去吃一碗面。唯一的娱乐生活是可在校内或东方红茶场看露天电影,当然要自己带椅子。但这一切,对当时的我来说既很新鲜,又很满足。因为从山沟沟里出来的人,从未进过大学校门,不知道什么叫大学。后在课堂中听到曾在辽宁大学执教的
在母校就读的3年,同学们读书都非常认真刻苦。一方面,可能是校园地处偏僻的山区,客观上给了我们一个适合静心读书的环境;另一方面,是我们饱经“文化大革命”的荒废,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就我自己来说,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一共才读了8年多书,且中学4年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读的,考上大学又是在高中毕业当了4年兵之后的事。说实在,我的功底很差,刚接触哲学、经济学等理论知识,真不知老师所云。因此,不努力不行。学习方法也很原始,听讲、复习、做作业,看点相关的资料。一到考试便拿着书本和复习题到茶园里找个安静之处,不断地读,反复地背,总想考个好分数。也许,正是这种死记硬背的笨办法,让我积累了一点理论知识,为日后所用。
3年学生生活,值得回味的东西很多,然而,令人终身难忘的是引领我们走进知识殿堂的老师们。我们的
老师们的道德文章堪称楷模。
当
大约在1981年的4月份,我们一行七八个同学到富盛中学去实习,原以为走出校园会轻松自在一些,没想到带队老师尉和春对我们要求很高。先叫我们听老师讲课,然后编写教案。教案需
三年的学生生活是短暂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