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永远的感情圣——忆攒宫校区 章长胜

2010-04-02 4600

章长胜,男,19633月出生,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化学81届毕业生,浙江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任绍兴市越城区区委副书记、区长。

一所大学不仅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而要看学校沉积下来的文化积淀。攒宫那片现在已经荒废的土地上走出了众多的社会精英分子,有其必然的因子。

一所简陋而又富有的大学

学校各方面条件以现在的眼光看来极其简陋。如住宿,当时学生宿舍据说是曾经关押劳改犯的地方,平屋,油毛毡上再盖上瓦片,真正的“冬冷夏热”,几十人一间。吃的也相当糟糕,伙食费6元一个月,2毛钱一天。学校实行包菜制,每天由值日生去领一大盆菜,然后分发给寝室成员。最好的菜是青菜上扣一块红烧肉,越肥越好。当时学校曾上演了“罢菜”风波,学校对此十分宽容,并没有因此处罚“闹事人”,而是听取了学生的意见,作了些改进,开辟了几个卖菜窗口,改善了一下伙食。当时教学条件也是相当简陋,甚至比不上有些高中学校。1978年是学校首次创办化学专业,只有一个班。所有都在初创阶段,没有像样的实验室,很多实验因没有实验器材而无法进行,只能纸上谈兵。

虽然学校各方面物质条件贫乏,但精神世界异常丰富。在我们眼里,攒宫是一片诗意的栖居,学校有山有水,前面就有一个池塘,再远些有个青龙山水库,水性差一些的就在池塘里玩水,水性好的则到青龙山水库游泳。学校背靠青山,宋六陵所在地,松树郁郁葱葱。晚上,学校附近的东方红茶场偶尔会在一块看来比较平整的沙地上放露天电影,这对我们大学生来讲,就像是过年一样,大家都在太阳还挂得很高的时候就拿着教室里的凳子去占据有利地形。学校里有台十几寸的电视机,大家挤在一起看电视连续剧《加里森敢死队》的情景都记忆犹新,回忆起来异常美好。

当时的同学关系特别单纯、美好。在学习上大家你追我赶,在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种真挚的友谊成为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

一所分不清老师与学生的大学

化学专业46个人,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20岁不到,最大的已有36岁,我们笑着说是父子兵齐上阵,有老师比学生的年纪还要小。这些老三届学生给年纪小的同学做了很好的榜样。他们总觉得,“文化大革命”让他们失去了学习的机会,现在好不容易拥有这个机会,他们就倍加珍惜。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记忆力比不上年轻人,更是起早摸黑加倍学习。这种氛围影响了其他同学。因此,当时虽然清贫、艰苦,但大家都很自觉,学习的热情很是高涨。

那时的师生关系特别融洽,可以用一句“亦师亦生,教学相长”来概括。当时情况比较特殊,很多老师从中学或其他单位调任过来,对教大学生并没有什么经验可谈,也是在边学边教,边教边学。教科书也没有很完整的体系,错误颇多。老师上课没有过多的条条框框束缚。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师生为某个问题争个面红耳赤的场景。不仅在课堂上大家互相讨论,课后也是。大家吃住在一起,学生住寝室,老师也住寝室,都是几个月不回家。一有什么问题,学生就直接推开老师的寝室门,坐下来就讨论开了。当时的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种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互动师生关系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做事、做人。 大学给人的是一种思想,如果不能教给人思想、方法,就不成为大学。而如果师生关系隔离,只是在课堂上露露面,又如何给学生思想呢。当时的师生情成了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事隔30年,我依然能清楚地说出我们任课老师的名字以及他们所教授的课程。虽然是专科文凭,但这张文凭含金量最高。后来,我虽然又到中国纺织大学、浙江大学、省委党校读书,拿到了硕士学位证书,但对攒宫的这段求学经历最为难忘,对那时真挚的师生感情尤为印象深刻。

一所教人脚踏实地做事的大学

当年81届化学班的46名同学,如今大多成为社会的栋梁。有的毕业后继续深造,成为教授、博导,著作等身;有的耕耘在教学一线,成为教学骨干或担任重要的行政职务;有的则转战政界、商界,都颇有建树。探究其因,也有其必然的因子,攒宫所形成的脚踏实地、勤勉做事的习风浸润到我们工作后的一言一行中,让我们受用终身。

当年,我们毕业时都被分配到县市的中学当化学老师,很多还是农村、山村的中学。年纪最小的小师妹就分配到了青坛中学,在大山深处教书。我也被分到了安昌中学。当时的安昌绝对是个偏远之地,从绍兴到安昌只能坐唯一的交通工具——船,要开3个小时,而且在汛期和干旱期船路都是不通的,我往往半年都不回市区的家。虽然工作环境并不尽如人意,但没有人抱怨,也没有什么想法,只一心一意想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把书教好,培养出更多的学生。大家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历练,慢慢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并最终走向成功。

现在的大学生聪明,有天赋,后天条件好,这是我们这代人所不能企及的。但现在的大学生往往眼界也比较高,不能很好地明白很多时候人的成长成才需要一个磨炼的过程。那个年代的我们则都能明白“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从攒宫出来的学生没有名牌大学毕业生的优越感,没有“天之骄子”的骄宠感,心中都有一种要不断努力、不断拼搏、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追求意识。这种脚踏实地、勤勉努力、不断进取的品格正是我们这些从攒宫走出去的学生日后有所建树的重要原因。在攒宫的三年是我人生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三年,我要感谢母校,是母校给我奠定了能力的基础,事业的基础和做人的基础,教会了我们脚踏实地、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