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正是这一方沃土 陈刚

2010-04-03 6315
陈刚,男,19791月出生,绍兴文理学院物理系物理01届毕业生,山西大学博士。现为绍兴文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原子、分子与光相互作用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被SCI收录的论文56篇,其中在国际物理学TOP期刊《Phys. Rev. A》和《Phys. Rev. B》上发表论文10篇。曾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三等奖。

岁月如歌,青春如虹。再回首,母校情思,油然而生!

在文理学院的日子——一段五彩生命的飞翔。怎能忘记恩师慈母之教诲、同学朋友之嘉勉!母校,是您敞开了慈母般的胸怀,让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年茁壮成长!

在文理学院的日子——一段艰辛成长的历程。忆往事,从青涩稚嫩到意气风发,从一个普通的学子到发表论文的老生!母校,是您用慈祥的目光呵护我一步步走过!

在文理学院的日子——一段无法冲淡的轨迹。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在这里成长,在这里飞翔!母校,是您让我在广阔的天地间展翅翱翔,冲天而歌!

母校永远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青春记忆!母校的一草一木都会触发我对那充满朝气、充满激情的美好时光的回忆。记得1997年夏,我带着忐忑和新奇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那年夏天,妈妈嘱咐我要处处小心,要和同学好好相处,要多老师请教。那年夏天,我迈进了文理学院的大门,也迈进了物理那无穷的天地,迈进了论文写作的世界。

撰写学术论文,在大多数本科生眼中,是一项高难度的动作: 这是研究生、教授们的事情,本科生写写毕业论文也就差不多了。对于我来说,撰写学术论文开始也是一件挺难的事,但有了母校“搭建学生成才新平台”的学生科研制度,在全校营造学习、学术氛围,增强我们的科研意识,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我觉得写论文也并不可怕。在我们申请立项前,学校首先向全体教师征求学生科研项目参考选题,供我们参考。我们申报的课题获准立项后,学校还专门邀请有关专家、学者通过专题讲座形式,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我们进行培训;与此同时,学校还为我们配备了指导教师。这种立足实际、循序渐进的做法,极大地激发了我参与科研的热情。

“学生,学生,我们进校门就是应该学的嘛。”在文理学院这样一个充满浓厚科研氛围又有良好科研条件的校园,我对于自己“好学”这一点是蛮自信的,这为我写论文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我看书不喜欢拘泥于课本,而是尽力开阔自己的眼界。学量子力学,我就跑到图书馆另外找来有关这门学科的书籍、论文,了解当今这个课题的学术研究现状。书看得多了,不知不觉地会提出一些问题,老师不断表扬我的质疑,让我坚持自己的怀疑。物理,有时候一个方程一大串,看看都头晕。如果在解的过程中方法不对头的话,确实很容易令人产生放弃的情绪。写一篇论文,总是有挑战性的,总会碰到几个棘手的问题,一旦放弃,那以前所有的努力也就付诸东流。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坚持。

就这样,在文理学院学习期间,我就已经在国内物理学权威刊物上发表了5篇论文。留校任教后,我对科研的兴趣有增无减,在硕博连读期间,继续有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发表。到目前为止,已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两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国际物理学权威刊物《Phys. Rev. A》、《Phys. Rev. B》等发表论文56篇,并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总影响因子达120点,成为了文理学院最年轻的学术带头人。正是母校的这一方沃土孕育了我今日的成就。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我与所有的校友一样,怀着一腔感恩之情,感激心系我们的母校,感激栽培我们的老师。可以说,如果不是母校老师的培育,我绝对不会有这么幸运的今天。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宣培才、金烈侯、俞军、楼智美、钱贤民、余国祥和陈子栋等老师,正是他们的悉心指导,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每每回想起当年老师的谆谆教诲,不觉萦绕于怀,历久弥新。

正是这一方沃土,拓宽了我的视野,升华了我的理想,培养了我的情操;

正是这一方沃土,铸就了我勤奋好学的精神,让我汲取了知识的甘霖;

正是这一方沃土,提升了我的知识技能,磨炼了我的意志品质;

在这里,我收获了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风景如画的风则江畔,学术氛围浓厚的校园,德高望重的老师……无论我走在何处,母校永远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