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可慧
朱关田,男,1944年3月出生,1960年就读于绍兴师范学校。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曲水流觞,转过千年岁月;越乡翰林,才人蜚声中外。文墨国粹之下,总有一些人兢兢业业地耕耘在书法钻研的第一线,废寝忘食、潜心潜力。
现今浙江书法家协会的“掌门人”、我校60级校友朱关田就是这样一位致力于书法研究的泰斗级人物。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辛勤努力,这份执著的背后,朱老概括出了四个字“兴之所至”。
练字=吃饭,每天必修
碰到朱老是在“浙江书法60年——浙江书法精英展作品评审会”上,白发、白眉,脸上透着红光,虽已在杭州生活40多年,但一口乡音依旧未改。交谈时,他极少修饰,平实的叙述中闪烁着艺术家特有的睿智和精干。
“我6岁开始写字,天天写,日日练。如果我每天都吃饭,那我必定每天都写字!”在朱老的生活中,书法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小时候,他跟着沈定庵等绍兴名家练字,一笔一画,不厌其烦,但他并不觉得辛苦,反而乐在其中。用他的话描述: 练字就是兴趣而已,没那么远大的目标——书法家。
1960年,朱关田跨进了绍兴师范专科学校的大门。学校里,除了平日学习外,他依旧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习字上。在班上,朱关田找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书法爱好者,和大家一起练字,令他深感愉悦。
因为种种原因,仅学习一年后,他就离开了学校,走上社会,在绍兴鲁迅图书馆当起了普通的工作人员。角色变了,环境变了,但朱老的兴趣没有变,一支毛笔,天天在纸上书写。
对书法不爱好,自己就不会努力,也就没有毅力。1964年,朱关田凭着一腔热情和深厚的功底,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但当他还沉浸在大学学习的喜悦中时,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直到1971年,27岁的朱关田才被分配到了浙江省杭州书画社工作。
“文化大革命”并没有消磨朱关田的意志,他求智若渴,亟待奋发的他在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考上了浙江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成为新中国第一届书法专业的研究生,这也为他今后的学习钻研奠定了更为厚实的基础。
学习撞钟式,做人低调式
学习好比是撞钟。你是撞钟人,老师是钟。你撞得越重,声音就会越响亮;你撞得越多,吸收的也就越多。
这是朱老的学习理论。
朱关田考上研究生后,师从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书法界泰斗。在学习阶段,朱关田时刻谨记着踏踏实实的作风。书法上,一丝不苟地练习;学术上,扎扎实实地钻研。事实上,在朱老看来,老师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在艺术技巧上的帮助。“在专业能力上,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很大;而在艺德上,更是为自己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朱老说,自己的字是“曼倬”,这是
低调行事、低调做人、专心书法、专心研究是师生、朋友、同事对他的评价。有人在网上这样称赞他: 书格、印格、人格,三格合一。“这是他们吹我的。”朱老对此淡淡一笑,“一个人不能为名利所累,练好基本功,然后再去搞创作,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朱主席对唐代书法家也特别有研究。”一旁的工作人员见到记者,便说可以让他谈谈这一块他颇有理论建树的学术领域。的确,在书法界,朱老的理论涵养和学术水平也负有盛名。
《唐代书法考评》、《颜真卿传》、《隋唐书法史》,还有那本引起热烈反响的《唐代书法家年谱》,朱关田在理论研究上笔耕不辍,卓有成效。有人说,《唐朝书法家年谱》通过对唐代36位书家的生平编年,包括交往、职守、家世以及书迹的考略,几乎对整个唐代书法的流变过程,作了详尽的交代,从而清楚地了解到,唐代书法艺术发展的来龙去脉,尤其对一些重要书家,通过对编年史的翔实考证,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传说,起到去伪存菁、防止讹传的作用。
这本书共五十余万字,该花多少时间?朱老摆摆手说,这是应该做的,我们本身就是读书人。我平时个人的爱好也是读读书、写写字,这些是自己的一点发现,谈不上辛苦。
建议: 书法学院,做最专业的学院
落叶对根的情谊。朱老每年都会到兰亭书法学院参加活动,进行指导,最常规的是参加一年一度的兰亭书法节。曲水流觞的绵长,犹如朱老对学校的深情,虽然细微却渗入心田。
2004年,全国第一个书法学本科专业在我校开设并招生。作为一个年轻而充满希望的崭新学科,如何办好这个唯一的专业,朱老用了“最专业”三个字来建议:
教师的声誉要进一步扩大。学校的一整套理论方法是科学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如何再上一个台阶,老师的影响力很关键。作为书法老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创作能力,也要具有一定的口碑,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学生来学。还有是要选好才、定好位。学院的宗旨是培养书法工作者,而不是培养书法家,许多书法家都是从书法工作者中成长起来的。
学生的质量要提高。书法是具有特殊性的一门学科,它更讲究的是专业素质,涉及基础和兴趣的问题。学生一定要爱好书法,这样会因爱好而钻研,因钻研而进步。如此,学院的办学水平就提高上去了。
每每说到学校,朱老的语气总是显得更加缓慢,仿佛一丝一毫都要讲得清清楚楚。“学书法一定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书法还需要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朱老不时地重复着这么几句话。
在朱老的心中,绍兴的书法氛围还可以再浓些,绍兴的书法人才还可以更多些。朱老说,抓好年轻人是关键。如果绍兴的书法界,一年培养出一个人才,发展会更好。
阳光粲然地洒在屋内,在“浙江书法60年——浙江书法精英展作品评审会”现场,朱老静静地坐在旁边,看着靠近处的几张作品。“其实我还没到需要回忆的年纪。”朱老转过头,朝记者笑笑,眉宇间充满着熠熠的神采。突然,我想到一句话: 盖兴之所至,功到便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