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从宋六陵走来的儒商——记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柏藩

2010-04-03 6235

梁恩民、孙荷琴

胡柏藩,男,196210月出生,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化学82届毕业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工程与科学专业研究生,高级经济师。现任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绍兴越秀教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理事会理事长。主要研究医药、化工。曾获中国首届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大风云人物称号,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杰出青年民营企业家等荣誉称号,两次被评为浙江省“绿叶奖”,两次被授予绍兴市市长奖,今年被评为绍兴市首届教育功臣。

一个乡村穷老师,抱着实业兴教的梦想。

凭借10万元借款,新和成从当初简陋的校办工厂,经过20年的发展,已成为拥有员工近5000人,总资产达50亿元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其主导产品维生素E、维生素A及乙氧甲叉的产销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最大的维生素类饲料添加剂企业,世界三大维生素生产企业之一,中国中小企业板第一股。而胡柏藩正是这艘巨舰的创始人和掌舵者。

2009829日新昌校友会成立仪式上,记者见到了这位缔造维生素王国的商界奇才——胡柏藩。教师出身的他温文尔雅,穿戴普通,架一副眼镜,语速平缓,非常平易近人。他对母校——绍兴师范专科学校(绍兴文理学院前身)怀着深厚的感情,他的成功与母校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他尤其念念不忘的是在他创业的困难时期,母校给予他的无私帮助,当时的校长陈祖楠十分支持胡柏藩聘请研究生毕业的学校老师商志才,帮助解决企业技术上的难题。

他说:“在人生的舞台上一定要做演员,不能只做看客。”胡柏藩有远大的志向。从一名乡村老师到实业家,他始终坚守自己一定要亲自“演戏”、当“主角”的信念。终于使舞台越来越大,“角色”也越来越硬,演出了一场精彩的大戏。

寒门学子的梦想

胡柏藩出生于新昌农村一个普通家庭。他一直觉得自己是非常幸运地考取了绍兴师范专科学校,成为79级化学专业学生。说来也是机缘巧合,在上大学前胡柏藩只学习了六七个月的化学,但在高考试卷偏难的情况下化学竟然得到了一个不错的分数,于是老师就帮他填了“化学”这个志愿。他当时也朴素地认为,化学这个专业更具有挑战性,因为它包含了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内容,也就是说要学好化学,首先要学好数学、物理。

当时,一个农村娃考上大学并不容易。1979105日,一家人起了个大早,父母亲走了20里路送胡柏藩到新昌很小的拔茅汽车站,嘱咐他到大学后要好好读书。这也是胡柏藩第一次乘汽车到绍兴,第一年在城里学习,第二年到了离市区几十公里的攒宫——宋六陵所在地,被同学们称之为“松陵书院”的学校学习。虽然上大学前对化学专业没有特别的了解,但他认为,既然选择了,就要把它学好,而且一定要学得非常好,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后来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他发现化学真的很神奇,当一种物质与另一种物质相遇时,会瞬间产生无穷的变化,这像磁铁一样吸引着胡柏藩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他热爱上了化学,并树立了远大目标: 我要当一名化学家。他如饥似渴地从书本汲取着各种营养,同时也明白自身后天的不足,起点比别人要低许多,所以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他给自己确立的第一个目标是考取研究生。

毕业时,胡柏藩的考研条件暂时还不具备,就服从组织分配,到一所十分偏僻的大市聚职业中学当化学老师。到这所学校要跋涉几十公里的崎岖山路,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可以借助,只能用双脚。学校的简陋破旧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几间矮房,几十张缺胳膊少腿的课桌椅,还有墙上那面斑驳不堪的勉强可以称之为黑板的木板,这就是学校的全部财产。学校只有两个班,都是周边农村的苦孩子,学生们吃的都是从家里带来的干菜。这一切深深地震撼了胡柏藩,他觉得其他帮不上什么,唯一能做到、做好的就是尽心尽职地备课、上课,辅导他们的作业,希望孩子们将来能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21岁的胡柏藩与学生打成一片,而且什么课都教,包括化学、农业、英语、体育。他任教的年级,在全县化学会考中曾获第一,在新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在教好书的同时,胡柏藩依然在抓紧时间复习,准备考研究生,也想用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想不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走上了创办实业之路。

白手起家的创业

地处偏僻山区的浙江省新昌县大市聚职业中学是一个穷地方的穷学校。每当学期结束,学校给三好学生发点奖品的钱也没有,学校的老师一年下来领到的补贴就是一双价值5元钱的解放牌胶鞋。考研成了胡柏藩走出山沟、实现梦想的唯一出路。

穷则思变。学校决定要办一个校办企业,以改善学校教学条件。学校的这个决定一经公布,立即得到所有老师的支持。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校长希望由一名老师牵头来办企业,可是没有人站出来承担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这些老师对办企业、下海经商一窍不通。胡柏藩回忆说:“后来校长找到我,让我来负责这件事,我也一样,实在是不想干。校长给我做了很长时间的思想工作,将近一年。”

19881110是研究生考试报名截止的日期,胡柏藩还是一心想走这条路。可是在校长和老师极力的劝说下,面子上实在是过不去了,胡柏藩就跟校长提了一个条件:“办厂的事我接下来,如果能办起来,可以正常运行了,你要帮我到教育局去说说情,给我争取一个考研的名额。” 校长说好的,你只要把厂办起来就好。

出于对胡柏藩的信任,老师们纷纷找亲戚朋友借,共筹集5万元。胡柏藩回忆说:“有一位老师,到我都准备出去办厂时,又给我送来了500元。就是老师们这份信任让我也下定决心,再苦再难,也要把这件事干好。”

钱有了,可对一个一直在山沟沟里教学、一心想考研的书生来说,要到城里去办厂,经验方面是空白的,手上没有产品、没有厂房、没有帮手。一个字“难”,难于上青天。拿营业执照就费了一番周折。胡柏藩回忆:“当时我对办厂完全不懂,办营业执照,我愣头愣脑地跑到工商局,人家又问,你办什么企业?在哪里办?我把初步设想告诉他,工作人员说,办化工企业,你两手空空到我这儿来是不行的,必须要有计经委的审批;到了计经委我才知道,办化工企业要提交一份科研报告,还需要到银行开一个账户。就这样,我走了一个倒序的程序,一点一点地问,现学现用,才一步步把企业办起来了。拿到营业执照,一共敲了40多个印章,在不同的政府部门间跑了很多个来回,工作人员都认识我了,觉得我很幼稚,但又很认真。”

198811月,新昌县有机化工厂成立了。

一切从零开始。胡柏藩向县郊外的一家工厂租借了工厂旁边的一块空地,为了节省每一分资金,他和伙伴们车拉肩扛地把材料从山里运出来,自己动手,终于盖起了三间平房。

作为一个长年钻研化学的老师,胡柏藩从回收下脚料中的酒精开始,他几乎不花成本地收集到了一些企业抛弃的下脚料,拿回来加工,就这样办起了一个有机化工厂。198948日,胡柏藩终于尝到了创业的快乐。他回忆说:“我们在机器旁守了一天一夜,终于在凌晨看到了透明的液体顺着玻璃管缓缓地流出,于是之前的艰辛和委屈一扫而光,充斥心中的只有成功的喜悦。”由此,胡柏藩他们的工厂产出了第一批工业酒精产品。随着规模的逐渐扩大,周边企业回收的原料不够了,他就到杭州、上海的一些企业去收集。1989年是这个校办企业的幸运年,新昌县有机化工厂成功走出了第一步。这一年,利润达到10万元。也就是说,仅一年,就把成本全捞了回来。

抢占先机的飞跃

胡柏藩开始试着做新产品。上海第二制药厂是他回收下脚料的企业之一。第一次到药厂的时候胡柏藩看傻了眼,跟自己的酒精厂相比,药厂实在是太大了,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药厂一位车间主任告诉他,药厂的一些产品每吨能卖10万元、50万元,甚至最高达到200万元。虽说酒精厂第一年赚了10万元,但一年的产值也就40多万元,跟药厂1吨产品就值200万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怎么会有附加值这么高的产品!看来要发展,一定要开发新产品。

在寻找新产品的过程中,胡柏藩发现,我国生产抗菌素止泻药氟哌酸的中间体——乙氧甲叉一直依赖从德国的老牌制药企业进口,每进口1吨就要花费10多万元。因此止泻药的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每盒10元左右,普通老百姓很难承受。经过认真研究后,胡柏藩发现乙氧甲叉的结构其实比较简单,技术也并不复杂,经过一步化学反应就能制得。只是这是个新产品,国内企业和大型制药厂还没有人对它做过研究。

胡柏藩回忆说:“为了保险起见,我跑到几家制药厂去问,如果我把乙氧甲叉做出来,你们要不要?药厂的回应是,只要你有本事做出来,全要。当时还跟我签订了一个意向协议,产品要达到什么标准,药厂以什么价格收购。”胡柏藩一看,销路没有问题,回去一方面艰难地筹集资金,另一方面投入了乙氧甲叉的研制。花了短短6个月的时间,19911月,乙氧甲叉便开发成功了。

但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胡柏藩回忆说:“研制乙氧甲叉小试工作落在胡柏剡(胡柏藩的弟弟)老师的肩上。那时没有实验室,是借用其他单位的。为了不影响别人的工作,只能夜里去做实验。有时候去晚了,实验室大门已经关了,只能爬墙进去。没有测试仪器,得请别人做测试。有时取出样品已经是半夜了,为了不耽误时间,冒着刺骨的寒风,顶着雨雪连夜送到药厂去做测试……这样的事,已经记不清发生过多少回了。”

可是开发成功后的销售并没有像预料的那样一帆风顺。当胡柏藩把产品样品送到药厂后,药厂的人先是一惊,然后就是怀疑和拒绝:“你们真把这个东西做出来了?管不管用啊?”一盆凉水浇了个透心凉。这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如果产品无法打开销路,60万元的投资就打了水漂,也许这个刚刚出道的校办厂就此终结了。抓住一切机会打开销路是胡柏藩唯一可以做的挣扎。在参加杭州一个原料药会议上,胡柏藩把样品带到会场,在一家参展单位旁边借用一块地方,把样品摆上。会议期间也是无人问津。就在会议结束那天,一个香港客户看到了这个产品,眼前一亮: 中国内地也有乙氧甲叉这个产品?港商随后考察了简陋的新昌县有机化工厂,把样品拿到上海的检测机构进行分析测试,发现产品指标远远好于德国的产品。港商马上下单,接受了这个小企业的产品。“新昌县有机化工厂的产品都符合出口标准了!”国内的药厂闻讯后,纷纷过来购买产品。一下子,这个校办企业的产品从无人问津到供不应求。这一年,新昌化工厂的产值超过了1000万元,利润达到60多万元,先期投资又一次快速回笼。

乙氧甲叉也成为新昌县有机化工厂完成的第一个国家级新产品。通过不断地在原有工艺上推陈出新,如今每吨乙氧甲叉的销售价格已经降到了4万元/吨,新和成也成为该产品世界第一大生产企业。

在填补国内空白、打入国际市场的同时,新昌县有机化工厂也从作坊式的校办厂跨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行列。

19916月,新昌县有机化工厂更名为新昌县合成化工厂。9月,首次征用了32.8亩土地,建成自己第一个正规生产车间(今A厂区),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尝到甜头的胡柏藩更加坚定了走不断创新、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的路子。这时,又一个国内完全依赖进口的产品引起了胡柏藩的关注——维生素E。当时,国际维生素市场已经被罗氏公司、帝斯曼、巴斯夫等国际大公司掌控了上百年,其中合成维E的两个中间体原料——三甲基氢醌(主环)和异植物醇的生产技术正是他们掌控全球维生素市场命脉的绝技。“如果能把这两个产品拿下,企业将会真正来一次一鸣惊人。”胡柏藩暗下决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主环的生产技术终于被攻克了,并成功生产出产品。但是打开市场大门又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由于这是一个被国外公司垄断了太久的市场,人们难以相信,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营小企业,怎么能够开发出可以替代进口的国产货来呢?任凭销售员磨破嘴皮,也没有客户肯松口接纳。为了打开市场,胡柏藩亲自上阵,费尽周折找到上海第二制药厂总经理副手竺宜范,开门见山地说:“进口主环的标准要改,熔点168-169℃应改成169-171℃。”竺宜范吃了一惊,重新打量了一下这个满身书卷气的年轻人,心想: 看来是个内行,不是骗子。胡柏藩自顾自地说下去:“我们产品的含量比进口产品还要高……”竺宜范早忘了先前“只给这个年轻人2分钟”的约定,谈完后,他立即表示要派专人去新昌考察。考察结果与样品完全一致,竺宜范亲自到新昌订货,还对胡柏藩说:“当初我真是不敢相信,还以为你拿进口样品来骗我们呢!”

打开上海第二制药厂的大门后,新昌县合成化工厂能生产主环的消息不胫而走,北京第二制药厂、北京制药厂等国内厂家纷纷前来订货。不久后,德国汉姆公司成为第一个国外客户,并且一下子就是14吨的购货订单。主环的成功开发,使新昌县合成化工厂的产值跃上了超过亿元的台阶。199412月,600/年的维生素E主环科技开发项目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这成为企业的第一只火炬计划项目。

主环和异植物醇的开发成功,实现了我国维生素E从基础原料到工业化一条龙生产的梦想,改写了中国人吃维生素E依赖进口的历史。不仅如此,伴随着维生素E的大规模开发生产和全球销售网络的建立,美国、巴西、法国、德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相继成为新和成的销售目的地,新和成的名字也传遍美洲、欧洲、亚洲,在全球维生素E总销售量中,新和成一家就占了25%

2000424,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新和成考察时说:“在这山沟沟里,看到这么大一个现代化企业,这么一位年轻有为的企业老总,了不起,很不简单,而且企业的科技含量很高,特别是灵活的科研机构,值得我们学习。”

在与多位前来考察的科学家交流中,胡柏藩才得知: 维生素E是国家科技部门连续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还没有完成的项目。

永难改变的“老师情结”

一个梦想的实现,有时是因为一种文化!

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在新和成公司是听不到员工们叫胡柏藩“胡董”的,而都是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师”。其他员工不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也都相互称呼为老师,他们既是一个团队,更像是和睦的一家人,让人感受到一股亲切、浓郁的校园气息。

老师出身的胡伯藩对“老师文化”有着浓浓的情结。

当企业发展步入正轨,经历量变到质变的时候,胡柏藩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有一种强有力的文化来统一员工的思想,规范其行为,并成为大家共同的工作信仰。而这种文化,就是“老师文化”。对此,胡柏藩有着精辟的注解: 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也,肩负着教育的重任,就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造就人的地方,新和成发展的目标也是如此。倡导“老师文化”,就是要永远成为学习型、知识型的新型企业,为社会培养造就更多的有用之才。立业必须先立人,新和成公司的员工不仅要学会如何干事业,更要学会如何做人。

新和成这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老师文化”,体现在对员工的聘用和培养上,他们认为人才的集聚过程也是企业财富的积累过程。为此,公司采取招进来、借进来、聘进来、调进来等方式,用海纳百川的胸怀去接纳人才,为其安排宽敞的住房,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就这样,他们在产业平台上整合出了一批批人才,组成了优秀的团队。同时,在这些人才的带领下,大批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快速成长为技术骨干,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为了激励员工的学习兴趣,公司成立培训中心,配备专职教师,长期聘请专家学者前来授课,还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员工自学成才,选送优秀干部员工到北大、浙大等高等学府深造或出国考察。以“育人”为主的“老师文化”,让一批长期从事医药研究和管理的行业专家、资深科研人员成为新和成的中坚力量。

“建厂20年,是不断博弈的20年。从20世纪90年代初研发维生素E基础药,打破原料进口垄断之初开始,我们就在不断与国外大公司在技术、价格上抗衡。”胡柏藩说,“罗氏公司在瑞士这样一个弹丸小国,可以办成全球最大的医药化工企业,我们为什么不能?他们能做到,我们也一定会做到。我最大的目标就是打造一个在世界上有影响、有价值的企业,造福整个社会”。正是在这一战略思想的主导下,新和成的“老师文化”被赋予了为远大理想提高自己、积蓄力量的新亮点。他们结合公司实际,紧扣时代脉搏,贴近员工思想,打造新型企业,不失时机地对干部员工进行富有个性特点的培养教育。公司年年都推出内容不同、目标一致的层层细化的主题思想教育,从2001年进行的“创新·人和·竟成”到2002年的“做人·做事·培养人”;从2003年进行的“昨天·今天·明天”到2004 年的“要生存·要发展·要提高”;从2005年的“提高效率、讲究效果、创造效益”到2006年起连续三年以“提高创造力,增强亲和力,强化执行力”为题的主题思想教育,使公司广大员工从主题思想教育中不断得到统一和提高,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新和成在创造财富的同时,更是积极践行企业宗旨,回报社会。仅最近三年,新和成公司累积纳税达近10亿元。新和成资助建立了一所希望小学、一所敬老院。胡柏藩说这么多年来,自己的“教师情结”丝毫没变。“自己本来没想去办企业,却办起了企业,没想当老板,却当上了老板。”在不经意中抓住了发展机遇的胡柏藩,有着自己的价值观,这就是办企业不能只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赚了钱有了积累应该做好事回报社会。如修桥铺路、行善施舍等,但相比之下他认为投资办学有更加深远的意义。他投资3亿元建设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并扶持她升格为浙江省唯一的外国语本科院校。还出资3000万元改善新昌县大市聚职业中学和城关中学两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公司捐资3000万元设立慈善基金,每年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和困难群众。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胡柏藩在第一时间和干部员工共同为灾区捐款和药品价值达485万元。

结语

新昌风光秀丽,人文古迹众多,素有“东南眉目”之称。胡柏藩对家乡有着无比的自豪,他总在场合允许的情况下,向朋友们发出“有空到新昌来看看”的邀请,并喜欢用新昌的山势来形容新和成这些年的一步步跨越。“我们新昌的山看上去都不高,但连绵不绝。当你爬上一座山峰时,发现还有一个山峰就在你面前。等你征服一个山峰时,发现还有很多很多的山峰等待你去征服。就像我们的企业,前面有一个个目标等待我们去实现,目标是永无止境的。”胡柏藩说。

如今,历经20载风雨洗礼的新和成已茁壮成长起来,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已成长为一个与国际化工巨头同台竞争的企业,但是胡柏藩说,新和成距离他的“世界新和成”之梦,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只是在一个单项项目竞赛中进入了世界级前三名水平,新和成不仅要成为国内一流的企业,更应该成为像巴斯夫那样的世界一流企业。”胡柏藩又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要把公司办成“化工、医药的专家”、“营养健康的使者”,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著名的化工医药、生物医药大型跨国集团,将“新和成·NHU”塑造成一个国际驰名品牌。

愉快做事,贵在坚持!为了这个梦想,他又带领这支年轻、充满朝气的团队开始了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