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韩志宁,男,1950年3月出生,绍兴地区师范学校76届毕业生。现任绍兴市直机关工会联合会秘书长、市直机关工委组织员。1976年11月就职于西藏师范学院政治语文系汉语言教研室。
赵水龙,男,1957年6月出生,绍兴地区师范学校76届毕业生,北京兴华大学本科。现任嵊州市公安局主任科员,先后三次被评为拉萨市、绍兴市年度先进工作者和十佳接处警民警。
王元行,男,1954年8月出生,绍兴地区师范学校76届毕业生,全国法律大学培训班本科。现任职于余姚市人民法院。1976年9月至1982年10月在西藏自治区广播局工作,曾获最高人民法院三等功。
当母校百岁华诞的喜讯传来,每一位在她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学子无不为此而欢喜,欣喜的同时脑海中又翻起尘封了多年的回忆……
忆当年,我们四位热血青年在完成了母校的学业后,为报效祖国,毅然决然地离开富庶的东海之滨,告
回想我们正式接到通知时,心情是那么的激动。当然,也隐隐生出些不安。毕竟要去一个未知的、陌生的、全新的地方,去一个我们所熟识的前辈中无人涉足过的地方。那个年代是不容幻想的年代,但那时候我们的年龄却是充满想象力的年龄,一幅幅稀奇古怪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一个个令人惊心动魄的场面,如同蒙太奇那样在眼前掠过。现实与想象毕竟有很大的差距。后来的事实证明,有些比想象的要好得多(比如饮用水和主食供应方面),有些则是难以想象的(如严重缺氧、高原反应等)。但是,无论是想象得到的还是想象不到的,现实告诉了我们一切。我们就这么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时至今日,我们仍为此感到自豪。尽管我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西藏,尽管我们得到的太少太少,甚至连些许的褒奖也没有,然而,我们还是要响亮地说一句: 倾情雪域,青春无悔!
1976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可谓是非常之年。巨星陨落,唐山地震,“四人帮”被粉碎。在这一年里,共和国的第一代领袖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相继辞世,举国哀悼;唐山遭受前所未有的大地震,举世震惊,确实算得上是大动荡的一年,我们就是在那个年代踏上了赴西藏高原的征途。
记得出发前,我们曾提到转道北京去追悼领袖,然后去唐山为恢复重建铲一锹土,再去参观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大寨。然而,由于当时唐山地震的余震不断,我们的愿望未能实现。
行前,我们被安排在杭州华侨饭店作出发准备。省委、省革委会在省军区礼堂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大会,时任省委书记的铁瑛出席大会并为我们戴上了大红花。多么光荣!多么光彩!所有的艰难险阻都被这个五彩缤纷的光环所驱散。我们就是带着这样的心情上路的。
火车奔驰了三天三夜,我们来到了行程中的第一站甘肃柳园。当时的柳园是进藏的北大门,也是赴藏人员与物资的转运站。当地民谣云:“柳园不是柳,风吹石头走”,可见自然环境之恶劣。时值12月上旬,西北早已天寒地冻,使我们这些生长在东南沿海的青年真实地体验了一把“滴水成冰”的感受。为了感谢当地对我们的热情接待,我们写了几幅标语。经人指点,我们到厨房要了热水泼在墙上,然后赶紧把标语贴上去,瞬间水结成冰,纸也就被冰在墙上了。柳园是水资源非常紧缺的地方,据说饮用水都是火车、汽车到数十公里外去拉来的,我们的用水当然因此而受到限制。而我们的贴标语真是奢侈之举,当时看着我们的人恐怕心痛多于欣喜。
在柳园稍事休整,我们继续向西藏行进。西藏自治区安排专车并派遣优秀司机王师傅到柳园来接我们,此举着实让我们感动了一番,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西藏敞开怀抱欢迎我们的温暖。在随后几天的朝夕相处中,我们确实体会到了司机师傅的优秀之处。当年的青藏公路,还是简易的黄土路。一路上,他不开快车,尽可能减少颠簸,并不时提醒我们该注意的事项,介绍西藏的有关情况。最使我们开心的是,他绕道敦煌,满足了我们去莫高窟探古览胜的愿望。值此机会再次向这位王师傅表达我们崇高的敬意,并祝他晚年生活愉快,健康长寿。
青海格尔木是我们行程中的第二站,西藏的交通大动脉青藏公路就从这里延伸至拉萨。从这里出发继续行进,大轿车喘着粗气徐徐向前,窗外是戈壁沙滩,人迹罕至,车内是一张张长途奔波疲惫难受的脸。随着海拔的逐渐增高,高原反应开始向我们袭来,头昏脑涨、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夜不成寐,再加上天寒地冻,这种刻骨铭心的感受,对于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然而,我们毕竟是有志青年,我们不能在路上就丢脸。送行人员在看着我们,司机师傅也在观察我们,我们要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任何艰险,过好进藏的第一关。一路上,我们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鼓励。体格强壮的照顾体弱的,男士照顾女同胞(当然也有女士照顾男同胞的),最难熬的要算过沱沱河和翻越唐古拉山。司机师傅的提醒,给我们在心理上减轻了不少压力。在翻越唐古拉山的前一天,师傅安排我们早早休息,第二天天不亮就出发,等到太阳出来时,他告诉我们唐古拉山已被抛在身后,我们的车也真正进入藏区了。我们的精神为之一振,被认为最难过的坎,在我们似睡非睡的朦胧中跨越过去了,司机师傅的一番苦心真是难得。
接下来,一路经过安多、那曲、羊八井,当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金顶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地展现在眼前时,我们振奋了,大家欢呼着: 我们终于到了。此时此刻,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这是长途跋涉者经历了艰难困苦后到达一个新起点的笑容,是探险者终于撩开了神秘面纱的笑容,是胜利者征服大自然的笑容。疲劳倦怠随着这笑容消失了,我们精神饱满地来到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拉萨。全新的生活将从这里开始。
经过16天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顺利抵达拉萨。我们下榻之处,是当时西藏条件最好的自治区第一招待所,尽管房间里的暖气设备只是“聋子的耳朵”——纯属摆设,然而我们的心里却是热乎乎的。当天,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及有关人员就到住所来看望我们,叮嘱我们先好好休息,在恢复路途疲劳的同时,慢慢适应西藏的环境和气候。他说过的非常形象而且让我们记忆最深的一句话是,西藏不比内地,动作不能太敏捷,假如背后有人叫你,切不可猛地把头转过去,应该是随着身体缓缓地转过去。确实,初到西藏如果节奏太快,会感到头昏目眩。如今,凡有亲朋好友去西藏考察、旅游,我都会事先把这位副部长的“警句”给他们重复一遍。其实,当时由于我们是走青藏线,一路上已经有了一个适应过程,尤其是唐古拉山,海拔超过5600米,比拉萨市高出近2000米。所以我们在拉萨反而没有明显的高原反应。而且我们毕竟都年轻,旅途的疲劳也很快就恢复了。
我们是1976年最后一批进藏人员,根据安排,先期到达的兄弟省、市大专院校的几十位同学和我们一起参加有关活动和接受工作分配,记得有来自天津、北京、四川以及东北地区的青年学生。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召开座谈会,向我们介绍西藏的基本情况,并且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在这次座谈会上我们了解到,1976年全国大中专毕业生支援西藏的有3000人,是周恩来总理生前拍板决定的。而至此,实际到达学生已超过一倍。
拉萨是一个神秘且令人向往的地方,她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称。拉萨古称逻娑,藏语的意思为“羊土”、“山羊地”。相传拉萨昔日为沼泽地带,大唐文成公主进藏后建造大昭寺时曾用山羊负土填平而得名。公元7世纪,由于当时藏王极具权威,人民安居乐业,宗教繁荣昌盛,犹如仙境移至人间,故将逻娑改名拉萨,意为“圣地”、“神地”,并沿用至今。
拉萨这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最著名的当数气势恢弘、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以及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等藏传佛教寺院。为了使我们这些初到的新成员对西藏的历史、宗教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关部门专门组织我们参观了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阶级教育展览馆以及七一农机厂和地毯厂,为我们上了非常必要的第一课。
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屹立于拉萨市内的玛布日山上,她不仅是藏式建筑的典范,还是艺术精品和珍贵文物的宝库。宫内除藏有明清两朝帝王封赐的封诏、诏敕、印玺、金册、玉册、金匾、礼品等,还藏有众多罕见的藏文典籍、佛像、唐卡、法器、供器等,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是公元7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文成公主而建造的,后毁于雷电兵乱。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主持重建,历时三年建成白宫(外墙刷以白色)部分。1690年,第司桑杰嘉措主持修建了红宫(外墙刷以赭红色)部分,后经历代达赖喇嘛整修,尤其是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加措的扩建,始具今日规模。布达拉宫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曾经是西藏地方政教合一政权的中心。
布达拉宫起基于玛布日山的山腰,依山而建。当我们兴致勃勃地拾级而上,爬到半山腰已觉气喘吁吁,环顾左右,这一群生龙活虎的年轻人此时一个个都张大嘴巴在喘粗气。看来高山缺氧对谁都不买账,它还特别喜欢欺生。布达拉宫东西长360米,南北长140米,主楼红宫连假窗为13层,实际9层;白宫为6层。
红宫中有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和众多的佛殿。8座灵塔中,以五世和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最为富丽堂皇。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是红宫里面积最大的殿堂,达700多平方米。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最高,约有五六米高。据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尸体被盐巴吸干后放在灵塔内。灵塔上所用的黄金有一万八千两,而塔上装饰的珍珠玛瑙价值则相当于黄金的10倍。红宫中最高的殿堂是萨松朗杰佛堂,殿内供奉着清乾隆皇帝的画像和汉、藏、满、蒙四种文字的“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长生禄位。过去,历世达赖喇嘛每年都要定期到乾隆画像和禄位前朝拜。这里也是驻藏大臣、达赖喇嘛和西藏地方政府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如金瓶掣签就在此举行。
金瓶掣签,是清代中央政府确认藏传佛教大活佛继承人所实行的一项特殊制度。乾隆五十七年(1792),清廷为防止藏蒙贵族操纵大活佛转世,特颁发两金瓶,一个存放在北京雍和宫,另一个存放在拉萨大昭寺。凡藏蒙格鲁派大活佛如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章嘉呼图克图、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等转世时,均需将所觅若干“灵童”名字、出生日期,以满、汉、藏三种文字书于象牙签,置于金瓶中,分别在雍和宫、大昭寺由理藩院尚书和驻藏大臣监督,当众掣定,而后报经中央政府批准。这已经成为定制,并一直沿用至今。
布达拉宫的东部为白宫,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白宫内最大的殿堂东大殿,是达赖喇嘛举行坐床、亲政的地方。白宫正门外一千五百余平方米的大平台,是举行盛大宗教跳佛活动的场所。
在参观布达拉宫时,有一件事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给我们作介绍的是一位藏族讲解员,我们参观的队伍中有一位同学提问时用了一句“全国解放以后”的词,当即被讲解员加以纠正。他说,现在台湾还没有解放,因此只能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当时,我们对这位藏族同胞肃然起敬。说老实话,在这之前我们也是用“全国解放以后”来表达的,在我们这支数十人的队伍中,真正能准确表述的可能也不会太多,所以经过这次纠正后,大概在场的人都会把此深深地留在自己的记忆中。
位于拉萨市西郊的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由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命名,并成为历世达赖喇嘛的夏宫,现已作为公园对外开放。
罗布林卡是西藏最为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始建于18世纪中叶的七世达赖喇嘛时期。主要建筑有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时期修建的乌尧颇章、格桑颇章,八世达赖喇嘛强白嘉措时期修建的辩经台、观戏楼、湖心宫、龙王宫和辩经室,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时期修造的金色林卡、金色颇章、格桑德青宫和达旦米久颇章等。园林部分始建于八世达赖喇嘛时期,园内珍奇花木繁多,建筑和园林相得益彰。
作为西藏境内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名胜古迹之一的大昭寺,一直以来是藏族人民朝觐的主要佛教圣地和西藏历史上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对我们这些初到西藏的人来说,尽管在拉萨的所见所闻都是新奇的,然而在参观大昭寺时看到藏族同胞磕长头和转经的场面,使我们对“虔诚”两字更加深了理解。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转经的人群,他们围绕大昭寺转圈儿,一个个神情严肃,口中念念有词,一只手举着转经筒不停地转着。据介绍,转经的队伍从早到晚川流不息。最令人感慨的要数磕长头的信徒们,他们中有许多是从全国各藏区路远迢迢赶到这里来朝拜的。据说有的往返时间长达数年之久,因为他们来时一路上是三步一磕头这么磕过来的,而且这种磕头程序之复杂,动作幅度之大可记入吉尼斯纪录。朝拜者首先是双手合十放于胸前,继而举到脑门,接着是跪下,然后是双手着地快速朝前伸展,最后是脑门叩到地上,就这样周而复始。我们注意到许多朝拜者两只手掌都包着羊皮,不然的话,拜不了几下手掌的皮就会擦破。脑门上不知是没法包还是不能包,我们看到所有朝拜者的脑门都是伤痕累累,轻者鼓起了包,重者甚至淌着血。这是对信仰的虔诚不惜流血最生动的写照。
大昭寺,藏经全称“惹萨垂朗祖拉康”,意为“羊土神变经堂”。相传这块地方是原名叫“倭塘措”的一处湖淖,由白山羊驮土填湖而奠基建寺,因此而得名。寺内正殿供奉的主尊为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鎏金铜像。
据史料记载,大约在7世纪中叶,松赞干布用武力统一西藏建立吐蕃王朝后,先后迎娶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入藏。为了表明王室奉佛的决心,松赞干布下令修建供佛殿宇以供祀两位公主带入西藏的两尊释迦牟尼佛像。由文成公主选址、设计,藏、尼、汉各族工匠历时一年建成的,同时建成大昭、小昭两座寺庙,成为吐蕃历史上最早用于供佛的殿堂。大昭寺占地约2.5万平方米,由以释迦佛殿为大小殿堂、问廊、庭院、僧舍、库房等组成一个结构严谨而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落,同时,又是一座集建筑、雕塑、绘画及历史文物于一体,熔汉藏两种建筑风格于一炉的艺术殿堂,受到僧俗群众的敬仰和崇拜。现今,大昭寺又成为具有西藏特色的游览胜景,深受中外旅游者的青睐。
结束了拉萨的各项活动后,我们就分别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在雪域高原工作和生活了数年,我们同样是响应党的号召,根据组织的安排,先后内调返回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