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笔会
校友笔会
人生最美好的回忆,莫过于母校培育的青春如诗如画。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绍兴师范专科学校数学80届毕业生。虽然离开母校已经28年了,但依然时时怀念起在母校的那些日日夜夜。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母校的情怀呢?母校是我永远的心结、永远的精神家园、永远的怀念吗?似乎都是,又似乎都还不够恰当……
我出生于1958年,幼年时期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学习知识的黄金时代又被“文化大革命”无情地打断,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经历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然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高考制度恢复的新形势,我看到了希望并重新萌发读书的强烈渴望。经过高考,我有幸成为母校的学子,重续了求学的梦想,这里也成了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
学校当时的所在地——攒宫的教学条件比较艰苦,但学风非常好。许多同学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早上很早起床去上自修课,晚上看书看到很晚,可谓两头见星星。老师们也非常敬业,以校为家、严谨治学、爱生如子。很多老师自从母校毕业后就一直没再见面,但我知道,他们的幸福与快乐就藏在看到我们成功的笑容里,那是一种最美的笑。
在母校,我经历了一生中学习、锻炼、成长的最关键时期,母校给我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厚实的行囊中既有艰苦条件下的磨炼、困难挫折前的坚韧,也有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人处事的真诚,当然还有平和的心态、健康的体魄。我始终坚信,只要精神在,希望就在。所有这些,都在母校那些日日夜夜的历练中沉淀成永恒,变成了财富,让我受用一生,成为我人生的一种习惯和境界。
正是母校的这些教育,培养了我善于分析、思考,勇于追求的思维个性。带着这样的个性和情怀,我走上三尺讲坛,步入自己的事业,并一直走在教坛的前列。
为此,我非常感念母校,感念母校让我成为一名敬业爱岗、务实求真、有独立思想的教育者。大学毕业后,当时的社会正处在急剧转型期,许多教师困于现状和条件,心里或多或少地存在跳槽的念头。然而,面对母校的辛勤教育,面对学生纯真的笑脸和渴求的眼神,我的心不知不觉地和学生走到了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我日渐觉得学生仿如一个独特而富有个性的树根,而自己便是“因势随形”的根雕艺术者。从此,我便逐渐走进了教育的艺术天地,并和自己的一届届学生一起快乐成长。追求永无止境,积累在乎点滴。我不仅甘于平凡,更善于进取。繁忙之余,以大量的阅读和在职进修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教学、管理水平。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渐渐认识到: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要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离不开教育思想。因此,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这一理念便在心中日益坚定起来。我认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是对教育教学有认识、有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人,也就是一个善思考、会思考的教师。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的课总能深入浅出、生动严谨,面向全体又突显个性,教学效果显著,因而在省会考、高考、学科竞赛等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作为数学教师,我先后获得了嵊州市十佳青年教师、绍兴市首届教坛新秀、浙江省“春蚕奖”等20多项荣誉;当班主任,所带的班级被评为绍兴市先进班级;当教研组长,所带的教研组被评为绍兴市先进集体;在自己的科研天地里,也是多有建树: 主编教育专著两本,负责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等课题,公开发表和获奖的论文有《分层次双线路复习方法初探》、《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创意研究与实践》等十多篇,主持的省级科研课题《农村普高人格教育实践与探索》获绍兴市一等奖、《合作教学实践探索》获绍兴市课题成果推广一等奖,《当代高中学生自我教育实践与研究》荣获浙江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同时,我也感念母校让我成为一名以人为本、勇于开拓、有先进理念的管理者。在大学里,我学的专业虽然是数学,但母校的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通过对数学的钻研,我明白了两点道理: 首先,我们做学问一定不能局限于现有的方法和对现有对事物的认知,因为有的时候,貌似“正确”的想法或者说直观地思考问题,往往阻碍了我们探求新发现的道路;第二,我们应该跳出实际认知的狭隘框框,从不同角度或多种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迈向更高的台阶,获得惊奇的发现!
2001年8月,组织上安排我担任黄泽中学校长职务。在黄泽中学期间,我不断思考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思考着适合农村普高的发展之路。为使黄泽中学能够更上一个台阶,我带领全体教职工制订了五年发展规划,并提出了学校的两个发展方向: 一是争创浙江省重点中学;二是走特色办学之路。在使学校不断走向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学校的特色化建设,我认为,特色教育是学校进一步生存发展的重要之路,也是学校发展内涵的阳光道路。本着这样的办学信念,黄泽中学的特色化建设开始启动。首先是建设幽雅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注重以美育人,创建了以石文化为特色的、集教育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花园式环境。其次是进一步深化艺术教育,在办学形式上进行整合,建立新的艺术楼,并形成规模效应;同时扩大艺术教育面,每年级开设艺术教育课,并进行课程改革,启动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2004年8月,受组织上的委派和任命,我担任嵊州市第一中学校长。嵊州一中是一所省一级重点中学,但由于学校新迁,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学校的发展可以说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经费、师资、生源、管理等千头万绪,如何打开局面,创造特色,这是摆在校长面前的重要课题。上任伊始,我多方调研、听取意见,在工作中突出重点,从实事入手,有序推进,把看准的事情抓好,把确定的工作落到实处,本着每一件大事都要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每一件小事都要合情合理的原则,看准了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做,疑难复杂的事情集思广益地做。本着民主、务实、高效的原则,我的工作很快得到了老师的理解和认同。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经过不断的思考、分析和总结,根据嵊州一中的实际情况和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提出了更高的办学理念——“以学校百年文化积淀为依托,站在教育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背景中设计、规划学校的发展蓝图,使受教育者的智力、体力和个性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培养人格发展和身心成长和谐、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兼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并重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允许不同基础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为合格的可持续发展的公民。”同时,号召全体教师以“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教艺精湛、富有爱心、善于合作、开拓创新、至善卓越”作为新时代嵊州一中教师共同追求的理念、目标和价值观,使全体教师切实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和学生一起快乐,和学生一起成长。针对青年教师比重偏高的特点,学校为青年教师创设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载体,搭建成长平台。几年来,我校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其中很大部分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骨干。
在长期的学校管理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风格: 善于凝聚人心,善于用人所长,善于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团结并带领全体行政人员与广大教职工和衷共济地开展工作。在嵊州一中当校长的五年时间里,学校资源的调整显得有序、合理、科学,老师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深厚的文化底蕴得到提炼,学校内涵更为丰富,教学质量稳健提升。尤其注重学校制度的规范和完善,构建了系列学校文化,如学校的庆典文化、课余文化、团队文化、起始教育文化、晨钟讲坛文化、优教优学文化、优质的餐饮服务文化等,进一步提升了办学理念,提高了办学档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五年来,嵊州一中获得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重点课题理论与实践研究实验学校、中央教育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体育实验学校、浙江省百年百强名校、浙江省绿色学校;全国物理竞赛集体优胜奖、全国化学竞赛集体优胜奖、全国教育管理优秀成果奖等50多项绍兴市级以上先进荣誉。同时,在高层次竞赛和高考中,学校也取得优异的成绩,尤其是2007学年的竞赛获得浙江省一等奖以上的有21人。08届学生在生源上处于低谷,在中考前20名只有3人、尖子生少且位次靠后的劣势下,2008年高考共有5人进入全省文理科总分前100名。其中,黄宜谊荣获省理科总分并列第一名,卢梦蕾荣获省文科第四名、绍兴市状元。2009年高考也取得辉煌的成绩,获得嵊州市文科理科状元,重点上线人数创嵊州一中历史新高。目前,学校正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构建人性化、互动性、开放式、学习型的和谐校园,争创生态型、园林式、现代化、有特色的全国名校。
有句话说得好,学生的成功就是老师和学校的最大成功。20多年过去了,母校几度搬迁,不断地发展壮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培养了大批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但母校敬业树人的办学思想没有变;不甘人后、人人成才的育人理念没有变;勤俭节约、艰苦创校的精神没有变,在市场经济滚滚潮流中,母校依然散发着朴实无华的光彩。所有这些都让我从内心深处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我将一直感恩和怀念母校,也衷心祝愿母校永远年轻、朝气蓬勃,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