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天祥
1978年秋,我离家负笈来到“绍兴师专”求学。一进校门,只见一片低矮的校舍,简陋的操场,高低不平的道路,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心想,这哪是我心目中的“高等学府”呀!(与几十年后来到母校“绍兴文理学院”所看到的高大气派的校舍,设施齐全的运动场,林木茂盛百花争艳的校园,真不可同日而语。)后来听说这里原是南宋皇家陵园之所在,葬有六位皇帝,称之为“宋六陵”。皇陵当然是风水宝地,能得皇家之仙气,真是千金难求,全国有哪一所高校能紧靠皇陵,沾皇家之气呢?这样一想,倒也安下了心。
我辈深受“文革”之祸,早过“而立”之年,才得到这宝贵的进高校深造的机会。那时,七八级学生年龄可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大的三十出头,小的才二十出头,正可谓少长咸集。老师也深知我们这批“老家伙”经历坎坷,遭遇不幸,因此,待之如师友,关爱如父兄,让我们感到无比温暖。当然我们也十分珍惜这宝贵的机会,毕竟大家也是刚从讲台走下而进入这个课堂的。
这皇陵禁锢之地,周围人烟稀少,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少得可怜,电视是那时的珍稀之货。校旁的茶场场部有一台电视机,每晚播放,其时成了我们几个电视迷的“勾魂机”。特别是当时正在热播“加里森敢死队”,我们是一集不漏,不完不散,若评积极分子,周雪彪友是公认的一位,最先到、最后走的总是他。有时返校,校门已关,只好爬墙而入,堂堂学子竟学此等劣技,真是斯文扫地。一次爬墙,我不小心弄破了裤子,不免心痛,但想到刚才享受的精神大餐,也就释然于怀。
七十年代末,国家百废待兴,我校办学条件还十分简陋,生活设施也不配套,尤其是几百号人的洗澡,实在成了大问题,幸亏附近山岙有一水库,成了我们不可多得的天然游泳池。在炎夏的傍晚,满水库都是我们师专学生在那里戏水放肆,景象蔚为可观。可惜,好景不长,一桩不幸的事故使我们的游兴戛然而止。七八政治班的一位钟姓学友不慎旋入深潭,丢了宝贵生命。钟姓同学是我的嵊州老乡(北山人),又住我们405寝室的隔壁,平时常见面打招呼,不想临近毕业却成永别,可叹人生之短暂,世事之渺茫呀!事后,学校加强了管理,也改善了学生洗澡难的问题,这不失为“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也。
在校其间,正逢央视播放公审“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大事件。我们都是“文革”的受害者,自然对公审这件大事十分关注。那些天除上课以外,谈的话题总离不开这件事,报纸成了抢手货,一到就争着看,报栏前也常常挤满黑压压的一群看报人。在寝室里,室友们每天也必听收音机,还各自发表见解,其热烈程度不亚于庭审现场,不到熄灯铃响是停不下的。此外,对诸如“真理问题”的大讨论,“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命运和走向的关注,也十分热烈。
师专所在地攒宫,原先是劳改农场,迁移后,仅经过简单改建就成了我们的教学场所,所以那里还留有劳改农场的很多痕迹。特别是学生宿舍区,高大的围墙内,一溜八、九排平房,每排隔出十几间小屋,每屋约住七八人。进出只有一大一小两个门,大的通教室、食堂,小门通操场,如果关闭两门,还真让人有囚徒之感。
我们405宿舍位在中部,共有八位室友:一中弟老成持重,为人诚恳有情义;建保老弟性格豪爽,极喜运动讲义气;校根、王谦两位二十刚出头,属小字辈,当然脱不了孩子气;建乐老弟是我嵊州同乡,整天忙碌不见影,常是熄灯后才回来睡觉,大家都戏称他为“夜猫子”。绍勇弟重义又勤快,寝室中的杂差事务他总偷偷包干了。最值得称道的是先宁老弟,他的好学勤奋实在值得称道,英语从学字母开始而达到精通,初中底子的他学习成绩在我班属佼佼者,师专毕业后又考上了研究生,要说有出息,我们寝室就算是他了。我因沾年龄的光,被尊为老大哥,大家平时就这样称呼我,行事中也把我当大哥看待,使我三年中着实感到温暖。
节后返校是我们寝室里最开心的时刻,大家都会带来家乡土产,今天吃你的,明天吃他的,边吃边聊,其乐融融,这样的日子总会持续十来天。有一次我带来一罐酱生姜,先宁吃后觉得味道很好,问我怎样制作,我脱口说,把老姜买来腌一腌就成(其实我也不懂制作方法)。先宁果然买来如法炮制,结果又辣又苦,根本不能吃,只得倒掉。后来我知道,其实酱生姜要买嫩的生姜来制作,切不能用老姜。害先宁白花了钱,不知先宁老弟还记得这件事否?
其实,师专的师资不差,我印象最深的是陈祖楠、顾琅川、邹志芳三位老师。陈师很有风度,确是教师的典范,讲台一站,我们只有仰视的份儿,哪敢分心。听他的课,让我们真正懂得怎样做老师,怎样上好课的真谛。顾师上课很有特色,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疑难的问题经他口出总能条清缕晰、简明扼要。他从不东拉西扯,空耗时间,听他的课一点不感到吃力,却能获得很多知识,顾师是一位深受我们学生追捧的老师。邹师知识渊博,讲课生动风趣、声音宏亮,尤对古文古诗词颇有造诣,我很喜欢听他的课。
我进师专前已认识邹师,因为他曾听过我的课。有一天,邹师叫住我说:“天祥,我听过你上的《曹刿论战》,讲得不错呀!”我心头一热,我知道讲课并不好,这是恩师在鼓励我,但几年后,他还能记住听过我的课,无疑是对我莫大的关爱和期望,真让我感动之极。
师专三年,可忆之事实在太多,但我记忆最深的却是学校某领导的一席话,他说:“你们不要埋怨进入这个‘蹩脚’的学校,不要自卑,考不进‘绍师专’,你们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这番话说得多对呀!我就是因为考进了“绍师专”、捧上了“铁饭碗”,才得以无忧无虑地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顺风顺水,一直走到退休,进入安享晚年的行列。
这样说来,我真要衷心感谢我的母校——“绍兴师专”,她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和我的家人有今天的好日子,岂能忘记我这个母校呢?